《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荔湾区关干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关于“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的部署要求和市委关于“在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工作要求,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契合荔湾发展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州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作出荔湾贡献,特制定本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力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按照区委十三届六次
2、全会部署要求,以“二次创业”的姿态,强化创新引领、空间集约、布局优化,推动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以现代都市工业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荔湾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实支撑。二、发展目标到2027年,荔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现代都市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6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全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服务制造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商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50亿元,商贸业集聚各类生产要素能力大幅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
3、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通过新建或改造高标准工业厂房、商业楼宇、老旧物业等,累计建成产业载体600万平方米,以充足的空间、优质的载体力撑实体经济发展。到2035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力争现代都市工业增加值迈上“千亿”台阶,广佛生产性服务业新高地加快构筑,传统商圈全面振兴,新兴商圈接轨国际,文商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企业能级大幅跃升,全面建成涵盖全域、全链、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三、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一)发展方向根据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关于“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关于“坚持产业第一、制造
4、业立市”的工作要求,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现代都市工业立区,努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为广州“经济大市扛大梁”贡献荔湾力量。1 .发展技术密集型、价值高端、功能兼容性强的现代都市工业。通过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解决“退二进三”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为荔湾的产业发展筑牢“压舱石发展与城市环境相适应的科技含量高、经济密度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经济形态。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等制造产业为重点发展领域,以工业园区、商用楼宇为生产载体,培育引进都市消费工业、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型储能等产业,聚焦“链
5、主”企业、龙头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2 .发展知识密集型、高效辐射、创新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荔湾生产性服务业面向珠江西岸制造业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服务,打造立足广佛、面向珠西、辐射湾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都市工业融合发展,集聚研发设计、信息数据、商务服务、检验检测等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形成高效辐射、高端集聚、创新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3 .发展数字化转型、生态化集聚、品牌化引领
6、的商贸业。以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统筹推进传统商圈和现代商圈建设,打造兼具岭南特色与时尚元素的现代商都。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传统专业市场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以消费者体验为主线的线上线下综合零售形态。加快数字创意、数字金融、数字交通、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数字贸易新业态集聚,推动金融、文化、信息技术、中医药、会展等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发展,推进服务外包转型升级。(二)产业布局按照全市关于“做优做高沿江产业带”“做实做特西部产业带”的工业发展部署,立足荔湾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高标准建设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平台,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协
7、调一致的整体发展格局。1.白鹅潭商务区。基于世界级地标商圈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商贸业,推动发展现代都市工业。大坦沙片区充分发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资源优势,布局建设实验室设施集群,聚焦健康管理、高端医疗等领域发展医药健康消费市场。白鹅潭商务区核心区及聚龙湾片区依托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华润万象城、太古里等载体,发展展演、休闲、购物、商务等都市消费服务业态,加快形成白鹅潭世界级地标商圈。广船央企总部集聚区依托中信泰富和中船集团两大央企区域总部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总部,打造成为辐射珠江西岸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东沙国际商贸港以商贸、会展、物流为重点,推动
8、星河COCOPARK等现代商业综合体发展,打造现代国际商贸港。东沙现代都市工业产业园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3D打印、精密仪器等先进制造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3D打印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2.荔湾文商旅活力区。基于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商贸业。实施老旧物业提质增效,以广州发电厂、1906科技园、奥宝汇创意园等旧厂、旧产业园区改造为契机,推动老旧物业向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创新载体及文化创意载体等高附加值业态转型改造,导入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商贸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等。以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为重点,有机串联永庆坊、沙面、上下九等岭南特色商圈,融合西
9、关美食、西关民宿等服务元素,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3,海龙围科创区。基于“广佛极点”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试点打造海龙围科创区58亩产业园,集中引入一批现代都市工业优质企业。龙溪大道起步区依托大参林、大翔科技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药物研发及生产、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中药及健康服务、研发服务及外包等医药健康产业。依托岭南V谷、花地大道两侧工业用地等区块,大力发展高端芯片、传感器、智能制造等智能装备及终端产业。白鹤沙起步区聚焦总部经济,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科技金融等总部企业和生产
10、性服务业。依托珠江钢琴创梦园等区块,大力发展数字音乐、数字影视、游戏动漫等数字创意产业。在龙溪大道南侧集中承接周边零散花卉市场升级集聚,打造线上花卉交易平台,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园。四、重点任务坚持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并举,构建以优势产业为稳定器,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助推器,未来产业为加速器的产业阶梯体系。(一)重塑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1.加强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土地保障。加大土地储备统筹力度,按照能储尽储、先易后难的原则,推进产业用地连片储备。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将土地出让后创造的经济效益、科技效益一并囊括进土地产生收益,靶向低价供给产业用地,加快推动“工业上楼”。强化低效存量用地盘活利用
11、,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治理,引导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提质改造。探索通过政府收储、股权收购、整体租赁等方式,引导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2 .北片以“五老”改造盘活存量载体空间。针对老旧物业存在的产权租赁关系复杂、产权类型与使用现状不符等问题,分类制定审批操作指引和工作流程。区属国有且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的老旧物业,鼓励在一般性租赁期限的基础上,延长物业运营方承租期限。探索建立以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产业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用好老旧物业改造的贷款贴息政策,全力调动企业改造积极性。3 .南片以城中村改造有效释放优质土地资源。加强空间保障,在城市更新、村集体留用地使用方
12、面向现代都市工业倾斜,促进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国企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实行“净地出让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城中村改造“统筹做地”试点。强化载体供给,积极引入市属、区属国企参与,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支持建设“只租不售”产业保障房,破解中心城区高地价对工业发展的限制。(二)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1 .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业互促共生,形成“制造引领、一体三面、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面向珠江西岸制造业需求,高水平建设若干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综合服务。推动
13、制造业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加快传统批发零售商贸业转型升级,深化提升定制化服务、品牌打造等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注重差异化、品质化、绿色化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品工业服务化升级,打通“制造-贸易-消费”良性循环。2 .做优做实特色传统产业。加快华润万象城、珠江太古聚龙湾等标杆性消费中心项目建设,持续打造白鹅潭世界级商圈和上下九步行街等岭南特色商圈。做强“互联网+新商贸”,发挥唯品会、名创优品等示范带动效益,鼓励传统商贸业积极运用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茶叶、花卉、
14、中药材等专业市场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集电子结算、交易中心、数字经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价值中心。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深挖消费市场潜力。扶持培育西关地理标志,提升知名商标、地标产品等传统IP“含金量”。3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链“链主”企业引领战略,聚焦生物医药和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影响力大的领军型企业。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的挖掘、引进、培育和扶持力度,完善小微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对成长性高、爆发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实施“小升规、规改股、股
15、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加快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努力建成产业链条完备、产业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4 .谋划构建“高端高质高新”未来产业。在合成生物、量子科技、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储能等未来前沿领域进行重点布局,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创新主体,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推动新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领域全环节融合,构建多维度、可持续的场景体系。(三)推动生产力骨干项目实现倍增1.培育壮大产业链集群。积极融入广州市重点打造的21条产业链,发挥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医疗与健康、时尚产业等链条中的优势,依托广药集团、立白集团、唯品会、名创优品等龙头企业和国家呼
16、吸医学中心(广东)等大型机构,在日化行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牵引和虹吸作用下,不断积聚上下游优质企业,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条产业链。依托广州工控等大型国企和海龙科创区58亩产业园、岭南V谷、立白科技园、3D打印产业园等载体,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潜力链条。谋划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区、创新研究院等,推动发展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产业链。2 .增强招商引资战略引领力。依托三大平台,形成多点、成片、彼此串联的有机产业招商生态体系。建立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对各个产业集群编制深度的产业链全景图谱,建立“一链一策”精准供给机制,针对成熟型企业、龙头企业,加强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用地指标及规模保障;针对成长型企业、规上企业、中型企业,推进靶向招商,探索产业楼宇分割转让;针对孵化型企业、小微企业,积极提供产业保障房,打造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发运营专题网站,及时发布土地出让、招商服务、产业政策集萃等信息供企业和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