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一“传家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立法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一“传家宝”.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地方立法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一“传家宝”1988年12月20日,福建宁德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霞浦县举办,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头接待了102名上访群众;随后,习近平同志亲自制定了领导干部下基层巡回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并在1988年底的地委工作会议上提出改进领导作风。后来,这个提法具体化为“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彰显群众路线鲜明特征,是对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解决好执政党
2、与人民群众关系等问题,受到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拥护和衷心支持。一、要深刻感悟“四下基层”的思想精髓“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四下基层”蕴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四下基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等重大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实践,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生动体现。“四下基层”的核心在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执政为民
3、的行动体现,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工作方法。“四下基层”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压舱石”作用。“四下基层”蕴含着鲜明的实践导向。“四下基层”着眼于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发展落实在基层,体现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具有鲜明的实践精神。“四下基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坚持以深化调研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汲取群众智慧指导实践发展。“四下基层”蕴含着系统的科学方法。“四下基层”立足于“下”、植根于“民”,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
4、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工作体系。“四下基层”制度牢牢把握住基层这个实践原点,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民心民意所在、工作关键所在、发展力量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所在和干事创业的方向所在。我们要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四下基层”的根本要求、目标指向、方法途径,在深刻感悟“四下基层”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奏响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更强音。“四下基层”蕴含着强烈的担当精神。“四下基层”直面人民群众诉求和地方发展难题,勇担使命勇挑责任,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注重实干兴邦、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二、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一“传家宝”新时代,做好地方立法工作,要用好“四下基层”这一“传家宝”,并牢牢把握“三
5、个坚持”。坚持“群众路线”。做好地方立法工作,要把握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民主立法的机制和平台,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立法共识,努力让每一部法规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使立法过程成为满足人民需要、扩大人民参与、接受人民监督的生动民主实践。坚持“问题导向”。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立法同鄂尔多斯实际具体地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实践中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的问题。要把握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的功能定位,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防止照抄照转、大而全、小而全,努力提高立法的针对性、精准度、实效性,保证制定修改的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坚持“实事求是”。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通过“四下基层”弄清“实事”,既听“顺耳话”又听“逆耳言”,全面掌握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切实把实际情况摸实,把存在的问题摸准,把群众的所思所盼摸透。通过“四下基层”去“求是”,对掌握的各方面一手材料下一番思考、分析、综合的功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坚决避免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不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决防止做表面文章,坚决反对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