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学习贯彻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学校学习贯彻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在学校学习贯彻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高校是国家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先锋队,要深入学习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必须主动肩负起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2、班人、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等文化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第一,要肩负起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文化使命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多措并举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这是高校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坚守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阵地。高校是知识和思想的集散地,传播好党的创新理论,是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这一文化使命的基础。一方面,要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本,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
3、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阐释和深度解析,确保大学生能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通过研讨会、讲座、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将党的创新理论应用于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形态工作合力。二是要坚守好党长期执政的工作阵地。只有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才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守党长期
4、执政的工作阵地。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书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始终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正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把党的领导贯穿高校发展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构建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的理论武装工作。要不断完善高校基层组织结构,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在各类学术组织中做到党组织全覆盖,努力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高校党员队伍,为坚守高校党的工作阵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要坚守好人才培养的学科阵地。高校要培养能
5、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守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阵地,加强高校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权。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材建设。要推动高校教材的本土化建设,既要充分体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充分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还要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保证教材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强化对高校教材建设的引领。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努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教师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第二,要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6、族的根和魂,推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是要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高校是连接古今中外、传承历史文化的桥梁,是大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要通过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培育大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如经典研读、中医文化、传统礼仪等,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与广博,提升个人文化素养。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如组织穿汉服、诵读经典等社团活
7、动,举办书法、绘画、诗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为大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搭建舞台,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的每一笔、每一画、每一句之中都可以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要通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组织师生整理古典书籍、查找史学档案等,探索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深层内涵。二是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力。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呈现形式。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如鼓励音乐、美术、民族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
8、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新的可能,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文化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高校要善于运用好网络传播,积极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三是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高校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要积极加强中外学术交流,通过组织学术论坛和研讨会,为国内外学者提供学习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平台,积极引导国际学术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不断增
9、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创造一个持久、健康的生态环境。要积极开展中外校际合作,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使国外学生有机会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国内学生走出国门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还可以利用高校艺术团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到国外举办文化展览和演出,通过音乐、舞蹈、书画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各国人民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第三,要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赖于人才的支撑
10、。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一是要培养大学生坚守理想信念。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科学指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充分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可能性。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当代大学生要筑牢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之基,发自内心真正形成对党的情感依赖、思想依
11、赖,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投入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二是要培养大学生坚定目标追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每一位青年学生坚持不懈地奋斗和顽强拼搏,需要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坚定高远追求。大学生要担当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任务,就必须始终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大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胸怀天下的大格局,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前进动力。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深厚文化底蕴,传承“协和万邦”“和生万物”的文化精神。大
12、学生要自觉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精神,就必须培养胸怀天下的世界格局和国际视野,要秉持和践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与目标追求,努力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三是要培养大学生坚持“三统一二大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在思想情感上统一起来,必须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在理论和实践上统一起来,必须把个人的前途与党和国家的命运在拼搏奋斗中统一起来。高校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明理,不断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
13、主义的信念,真正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行动的统一。大学生个人的前途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必须将其在拼搏奋斗中统一起来。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立大志、做大事,与祖国同呼吸、同时代共命运,将忠于祖国真正落实到个人的实际行动上,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时时不忘国家、不负人民,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拼搏奋斗中。第四,要肩负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文化使命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先锋。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高校要自觉肩负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引领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文化使命。一是要引
14、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日常生活,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公民价值准则体现到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结合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认知走向行动。要挖掘、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挥革命文化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作用,引领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氛围。要加强师生道德教育,促进师生弘扬中华传
15、统美德,引领社会形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意识。二是要引领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凸显,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层次性、高品质的新特点。高校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知识、资源等优势,着力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规律,形成校内校外联动的文化交流机制,与地方文化部门、文化中
16、心等展开合作,推出一系列高品质、高品位的文艺演出、文化讲座、文明宣传活动,更好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要引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引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积极动员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自觉把城市优质文化资源牵引到农村,支持乡村文化发展;积极参加文化下乡活动,充分运用投影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对农村优秀曲艺技艺、戏剧杂耍、民间工艺等进行现代化改造,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校师生要主动深入农村,深入挖掘农村在传统文化传承、人文风俗等方面的优秀资源,总结凝练乡村地区良好的民风、乡风、家风,推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交融互动。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