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全面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实现“具有良好公民素质、人文科技素质且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学校“素质优,能力强,就业好”即“三优三强四好”人才培养特色,特制定本方案。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
2、量。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务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文件先后提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领域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立德树人工
3、作成效作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当前,我校课程教学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联系不紧密。如所设置课程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课程学时学分过多或过少,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交叉,无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不规范,教材过于陈旧或与职业、岗位要求不匹配,教学设计(教案)、考核内容与评价不合理等;二是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职业道德有待加强。如照本宣科、照念PPT、吹水、“放羊”、长时间播放视频、枯燥乏味,以及缺乏课堂管理、只教书不育人等;三是教学管理缺位。如教学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教学管理不
4、严格,教学文件不规范、不齐全,教研活动形同虚设,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考核评价方法落后等。在此背景下,全面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我校推进内涵建设,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一)基本原则1 .体系完整,对接职业标准。2 .内容适用,对标岗位需求。3 .结构合理,凸显五育并举。4 .比例得当,阶梯循序渐进。5 .难度匹配,突出能力培养。(二)主要目标围绕“素质优,能力强,就业好”人才培养特色中的素质优(思想品德优、人文科技素质优、身心素质优)、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两个特色目标,利用2年时间(2021年-2023
5、年):基本淘汰“水课”;所有课程积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建设1-2门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4门具有丰富思政元素并结合专业教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和10-15门能体现职业性和突出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管理及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建立星级课程与星级教师的评价认定机制。(三)主要任务1 .更新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性和突出能力培养。推进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2 .改革教学内容。对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系统梳理课程设置、课
6、程标准、教学内容,淘汰不合理的课程及陈旧性、低阶性、无关的知识,整合课程之间的重叠交叉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事实性、概念性的知识,训练其记忆、理解、应用的能力,更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程序性、反省性的知识,训练其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3 .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打造信息化课堂,形成个性化、多样化教与学模式,提高课堂管理、教学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水平。4 .改变教学方法。坚持“开放互动,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学中做,做中教,做中学”,革除灌输式、封闭式的单向教学法,积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体验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
7、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项目、任务、工作过程等)能力为导向组织教学。5 .丰富教学组织。强调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的平台和阶梯的多样性与递进性,结合专业特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与过程,基于工程过程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逻辑建构人才培养方式。同步梳理和优化现有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确保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有效机制,认真做好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及文明素质养成学分认定实施工作。6 .变革教学评价。建立健全课程、教师、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侧重评价的多元性、全面性和平衡性,建立以职业能力和衡量项目、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的达成度为导向、全方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
8、一)思政课程要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特别是亲和力和有效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八统一”原则,做到入脑入心。以专业群或专业大类为单位,相对固定地安排思政课教师承担某个二级学院的教学任务并结合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开展教学(简称“1+2”)。鼓励和支持其深度融合党课、党团活动、党建项目、第二课堂活动、教研教改与科研、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等2个以上的内容开展“1+2+N”课程综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二)通识教育课程要强调通识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拓展专业视野,完善知识结
9、构,丰富人生阅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提升艺术涵养和综合素质。以专业群或专业大类为单元,相对固定地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中文、体育、公共英语、公共计算机、创新创业与就业、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等课程及公共选修课程)教师的教学任务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开展教学(简称“1+3”)o鼓励和支持其深度融合第二课堂活动、考证、竞赛、创新创业、生产经营、教研教改与科研、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等2个以上的内容开展“1+3+N”课程综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三)专业课程所有专业课程都要在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合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开
10、展教学(简称“1+2”),凸显其育人功能。根据“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要求,对现有各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素质、能力、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界定,合理设置课程,同步对标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实验实训指导书中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评价、教学资源等与课程培养目标的关联是否紧密。探索并实践体现职业性、突出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鼓励和支持其深度融合考证、竞赛、创新创业、生产经营、教研教改与科研、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中的2个以上的内容开展“1+2+N”课程综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四、
11、课程综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与预期成果(一)准备阶段:2021年1-8月1 .主要任务。发布全面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课程综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申报书、项目阶段检查与结项审核验收要点、星级课程建设标准;完善、修订各专业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2 .预期成果。2021年4月20日前公布项目申报书、项目阶段检查与结项审核验收要点;2021年4月22日-5月20日,组织项目申报,完成2020级各专业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修订工作。2021年5月23日-6月20日,组织项目立项评审,出台星级课程建设标准;将校级“质量工程”中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调整为课程综合教育教学
12、改革项目并完成申报与立项评审,同时调整该批项目的结题验收标准。2021年6月底-8月底,组织指导通过立项评审的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修改、完善项目申报书(以建设方案、预期成效为重点)。(二)启动阶段:2021年9月-2022年8月1 .主要任务。各项目组对照申报书开展第一阶段建设;出台星级教师评价认定办法,开展第一阶段检查。2 .预期成果。2021年12月底前,各项目课程标准、标准教案(教学设计)定稿。2022年7月底前,各项目至少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下同)I篇、制作清晰的教学视频10个、形成典型教学案例3个;出台星级教师评价认定办法,力争全部立项项目通过第一阶段检查。(三)深化
13、阶段:2022年9月-2023年1月1.主要任务。各项目组对照申报书(建设方案)开展第二阶段建设;试行星级教师评价认定,开展第二阶段检查;准备项目结题验收。3 .预期成果。各项目至少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篇、开发课改教材1部、制作清晰的教学视频5个、形成典型教学案例3个。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学评价位居全校前三分之一;项目组成员本人或指导所任教课程班级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获校级一等奖或获市厅级(政府机构举办,下同)二等奖、省部级(政府机构举办,下同)三等奖共1项以上。95%以上立项项目通过第二阶段检查。(四)成果凝练与推广阶段:2023年2月-2023年7月1 .主要任务。星级教师评价认定办法定稿,完成项目
14、结项审核验收,确定星级课程并与项目成果一起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应用。2 .预期成果。各项目至少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篇、制作清晰的教学视频5个、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3个,2万字左右项目结项报告。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学评价稳居全校前三分之一;项目组成员本人或指导所任教课程班级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获校级一等奖或获市厅级二等奖、省部级三等奖共2项以上。90%以上立项项目通过结项检查并达到星级课程标准。(五)各项目最终预期成果1.1-2门思政课程、3-4门通识课程、1075门专业课程。每门课程改革相关学术论文3篇(其中中文核心或四大索引类1篇)、课改教材1部、教学视频20个(5T0分钟15个、10T5分钟5个)、典型教
15、学案例9个、试卷10套,2万字左右项目结题报告。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学评价稳居全校前三分之一;项目组成员本人或指导所任教课程班级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获校级一等奖或获市厅级二等奖、省部级三等奖共3项以上。90%以上立项项目通过结项检查并达到星级课程标准。2.所有课程。产生校级教学成果奖10项左右、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五、课程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和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教学、学工的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学科研部、学生发展部、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二)资源保障。学校从校级
16、“创新强校工程”经费和省级“创新强校工程”奖补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为试点工作提供经费支持,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场地、技术支持,积极搭建各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各二级学院要主动作为,切实承担起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课程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三)强化应用。为总结推广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提高全校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培育教学特色,学校除严格执行本方案所产生的各项制度以及学校已有的相关制度外,还将把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应用推广情况与各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与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直接挂钩,与相关教职工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课酬、职称评审、培训进修等直接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