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的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的调研报告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经市委常委会审定通过的2020年市政协2个常委会专题议政之一,为提高议政建言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市政协先后5次召开党组会议、主席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跟进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要求,确保吃透上级精神,把握我市实情,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围绕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城市建设、县域经济、社会民生、生态保护、文化事业等方面成立7个课题组,由主席会议成员分别带队,统筹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市政协专委会、县(市、区)政协以及部分智库专家,广泛开展调研考察和座谈论证
2、,累计走访相关部门、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医院等57家,召开工作筹备会、知情明政会、协商座谈会等23场,为高质量议政建言打下坚实基础。一、基本情况“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转型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繁重的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全力推动“五大转型”,持续提升“八个度”,经济社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和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突破2亿元大关,增速由20xx年全省第15位
3、跃升至第4位。全面构建大尼龙、煤焦化、盐化工、特钢不锈钢、碳基新材料产业链,龙头昂起、多元支撑的“1+7”制造业体系加快形成。成功创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中国尼龙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城市发展纳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郑万高铁建成通车,鲁山机场前期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沙河复航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快跨越赶超、综合实力高质量
4、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描绘好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平顶山的发展蓝图,直接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能否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段时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高位推进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周斌书记、张雷明市长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工作、部署任务,成立由主要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的高规格“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战略规划需求,广泛征求社会各
5、界意见,明确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时间安排等重点环节,提出前期研究课题,制定规划编制目录,构建由1个市级总体规划、29个专项规划以及各县(市、区)规划组成的“十四五”规划体系,为高质量编制一部贯彻中央要求、富有新时代特征、符合我市实际、体现人民意愿、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规划提供了科学引领和战略支撑。二、意见建议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结合我市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出台“一业一策”的细分领域政策,制定技术清单、人才清单、融资清单等,持续推进千亿级中国尼龙城、中
6、国电器城、绿色食品城建设,全面提升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特钢及不锈钢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将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与策划推进项目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四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信息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多业态新兴服务业,注重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三是促进战略产业深度融合。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开展制造业改造升级行动,围绕四张图谱,系统梳理优势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通过定向组织、对接先进、研发奖励等方式,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力争在制造业关键
7、核心部件、智能装备和智能工业软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二、坚定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一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度参与中原城市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壁垒、技术壁垒、市场壁垒和生产要素壁垒,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高内部开放程度,以小循环带动双循环。二是补齐补强科技人才短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鼓励规上工
8、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注重联合国际、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协调华为、阿里等行业骨干企业,共同发起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健全高端人才服务体系,在人才落户、住房安排、子女入学等方面重点予以支持,为改革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三是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形成平顶山对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效应。统筹制定惠企政策措施,健全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9、三、紧盯现代都市标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坚持适度超前、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强力推进洛平源周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的现代水网,有序推进机场、港口、空铁、地铁、城际列车等交通节点建设,不断拓展灵活便捷的出行方式,打造多向通达、覆盖完善、能力充沛、经济绿色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二是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扩容、优化骨干网络,提升网络流量承载能力。率先布局5G、IPv6等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覆盖全市的新型物联专网。围绕城市大脑优化数据中心与超算中心等计算能力
10、,加快形成边缘计算节点布局,推动形成数据中心统筹建设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存算均衡、空间集聚、边缘计算合理。三是统筹新老城区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新城区调整商务中心区规划,加快建设标志性工程,落实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配套建设标准;老城区控制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绿地、游园、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提高城市疏解功能;新、老城区结合部注重提升品质,体现城市发展的衔接过渡和有机融合,通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城市吸引力和宜居度。四、推动县域治理“三起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项目规划带动协同发展。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策部署,把乡村振
11、兴摆在优先位置,各县(市、区)确定1至3个主导产业,持续完善功能区布局,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统筹招商项目摆放,充分挖掘资源、产业、人才、市场等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县域竞争力。二是持续推动农业提档升级。以建设国家农业“两区”为契机,坚持“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起来,做优特色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和质量效益。落实好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监管体系,积极探索农业各类保险,
12、创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创建国家级的鹰城绿色品牌。三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市民化,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挥“产业创造价值”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特色小镇,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细落实。五、提升公共服务质效,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福祉。一是创新基层服务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统筹基层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实现“网格+网络”两网深度融合。在整合基层审批和服务职责基础
13、上,加强便民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基层实际的办事指南和工作流程,推进村级便民服务网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切实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科学制订、稳步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因地制宜确定新、改、扩建学校任务,推进学前教育普惠资源扩容,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突破政策瓶颈,注重解决土地指标紧缺、投入渠道不畅、教师增编困难等问题,建立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更加公平、更为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三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鹰城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合理确定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标准,建
14、设一定比例符合传染病隔离标准的病房,破解覆盖范围局限。探索构建“哑铃型”疾病防控体系,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快速响应处置。建立公共卫生大数据库,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集中、信息共享、预警及时,形成“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统筹生态保护建设修复。对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安全需要,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监测评估、统一考核,破解生态系统管理人工化、碎片化,建立生态系统全过程综合调控体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修复重要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等维度,统
15、筹推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二是探索绿色集约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快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水生态环保、土地使用、技术创新、城乡发展、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协作等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制定完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格落实生态型、集约型城市发展的目标,提升生态空间比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是加强环境风险监测管控。将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嵌套到常规环境监管体系,构建多部门协调、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管控制度,以落实政府监管责任与企业主体责任为方向,推动环境风险防控由事后应急响应向全过程管控转变。健全精细化管理模式,努力降低土壤、重金属、危险废弃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区域环境风险,形
16、成多元高效、点面结合的防控网络。七、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底蕴。一是大力实施文旅引领工程。把文旅建设放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来布局、来推动,充分发挥先进文化、旅游资源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市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切实提升我市发展软实力。二是深度挖掘我市文旅资源。结合红色文化、汝瓷文化、知青文化、三苏文化、诸葛文化、温泉文化等我市地域特色,谋划一批重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文旅领域的战略投资者,打造一批文旅龙头企业和品牌,培育壮大一批文旅创意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三是完善全域旅游配套设施。加强智慧旅游工程、游客集散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等全域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将旅游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城镇、中心城市串联起来,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包含新模式、新业态助推“美丽乡村”转向“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