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貌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风貌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乡村风貌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但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受立地条件、经济基础、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乡村风貌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关注解决。一、存在问题一是乡村规划编制比较滞后。部分农村建房以村组为单位,沿河流、公路、山脉零星分布,农民违规建房、违法占地建房、乱搭乱建等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有的农村建房样式“千村一面”,缺乏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且与周围自然环境不相协调。一些农村自建房民间施工队没有建筑资质、设计图纸和安全设备,导致房屋在建筑过程中
2、和交付使用后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二是基础设施建管资金不足。省市县配套用于村级公益事业的项目资金有限,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群众自筹难上加难,硬件设施无法补全,已建的农村道路、水网管道、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使用率高、损耗性大,日常维护资金缺口较大,导致部分基础设施处于无效运营状态。三是人居环境整治不够深入。一些地区人居环境整治标准不高、资金投入不足,风貌管控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乡村整体面貌较差。环境保护宣传氛围不浓,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对“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等认识不足,缺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部分突出环境问题追责问责、曝光惩处力度不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发挥不充
3、分。四是乡村治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村组干部观念落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和手段不足,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力量薄弱。一些村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文化生活匮乏、公共意识淡薄,道德失范、邻里纠纷、信访问题频发,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现象蔚然成风。二、对策建议一是因地制宜,绘好乡村建设“规划图”。坚持把规划编制作为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村庄现状条件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和认真吸纳群众意愿,聘用专业规划师统筹考虑乡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因素,合理布局农宅、产业、耕地、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违法违规建
4、房等行为。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保护传统村落民居、优秀乡土文化和古迹建筑等,建设一批与自然环境、特色风貌、整体形象相协调的农家住宅和景观小品,防止乡村景观城镇化,提升村庄品味和群众生活品质。制定出台农村建房规范管理意见,按照“适度集中建房、控制层数面积、突出建筑风格”的原则,规范村民建房行为,加强安全技术指导,引导群众把规范农村建房与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蓝色彩钢瓦、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农村住房安全有序。二是建管结合,提升基础设施“硬实力二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方整合项目资金,聚力打造美丽乡村。采用政府购买
5、服务模式,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委托公司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倒逼公司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完善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共治机制,向困难群众就近提供公益性岗位,设置设施管护员、道路维护员、卫生水电管护员、防疫消杀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不定期对村组道路沿线环境卫生和公益性设施进行常态化保洁,实现就业难题突破和良好环境创设“双赢二成立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从村组干部、乡贤能人中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制定完善理事会章程。定期开展宣传培训,鼓励引导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组建志愿服务队等方式,积极参与村级公益性设施建管,充分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三是健全机制,扮靓美丽乡村“高颜值”。建立“党委
6、统领、政府主抓、部门牵头、乡镇落实”的联动机制,积极推行“门前五包”制度,引导群众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路的垃圾堆放点,采取生产有机肥、堆肥发酵等方法,加大畜禽粪污和尾菜资源化利用,科学规范处置生活生产垃圾,实现乡村风貌提升。充分利用电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闻媒介平台,广泛宣传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和政策要求,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和干劲。严格落实“周曝光”制度,融媒体中心设立曝光台,对推进不力、落实不到位、整改不彻底的乡镇村落按周曝光,把通报曝光情况纳入年终工作绩效综合考核范畴。建立完善“红黑榜”制度,推行公共区域垃圾“随手拍、随手捡”“及时传、跟踪问”等做法,确保农村
7、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长效化,为打造“三有”(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的示范村提供保障。四是党建筑基,下好乡村治理“一盘棋”。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为抓手,规范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加强“区域型”“流动型”党组织建设,打造“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党组织服务网络,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引导更多群众、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监督管理,增强村务工作透明度,凸显村民“主人翁”地位,增加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定期走访、结对帮扶、轮流坐班等制度,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积极培育“讲卫生、知荣辱、明礼仪、扬善德”的淳朴民风,切实提高村庄文明指数和群众生活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