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词语与陕北饮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北方言词语与陕北饮食文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分类号:单位代码:密级:学号:般近要支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陕北方言词语与陕北饮食文化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指导教师:职称:答辩日期:目录摘要IIAbstractIII刖三1一、陕北方言词语文化2(一)陕北方言常用口语2(一)陕北方言语音特点2(三)陕北方言的一些现象及特征3二、陕北饮食文化5(一)文化简介51 .烹饪以熬煮为主52 .以炒米炒面为干粮53 .腌酸菜5(二)陕北饮食6三、陕北方言词语与陕北饮食文化的关系10(一)陕北文化的继承性反映10(二)陕北文化的封闭性反映10(三)极强的寓意性和宗教观念H结论12参考文献13致谢14摘要本论文主要就陕北方言词语与陕北饮食文化进行论述
2、。陕北黄土高原地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它们不仅品质和营养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产地,而且无污染、纯天然,完全符合现代绿色食品的要求。由于这种环境的影响,陕北古老的土窑洞里从几千前就开始产生了独具陕北特色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俗。如;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吃摊黄:冬季要喝黄稠米酒;寒食节要吃燕燕:喜好羊肉、揪面片等饮食习惯。民间历来就有不吃狗肉风俗。这些产生于窑洞的陕北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食疗性等特点,有清热解毒、去火降暑、健脾开胃、保健美容等功效。研究陕北方言词语与陕北饮食文化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深刻领会语言、饮食生活文化是如何共生共存的。关键词:
3、陕北;方言;词语;饮食;文化AbstractThisthesismainlyinNorthernShaanxidialectandNortherndietcultureisdiscussed.TheLoessPlateauareas,abundantsunshine,thetemperaturedifferencebetweendayandnight,longgrowthperiod,yieldavarietyofagriculturalandsidelineproducts.Theynotonlyqualityandnutritionisbetterthantheotherareas,and
4、nopollution,purenaturalgreenfood,fullymeettherequirementsofmodern.Suchas;beforeandaftertheChingMingFestival,eachandeveryfamilymusteatoutyellow:wanttodrinkthickyellowricewineinwinter;thecoldfoodfestivaltoeatYanYan:likelamb,pullingpatchesandsooneatinghabits.Folkcustomshavenottoeatdogmeat.Thedietofthes
5、eproducedinthecavehasthecharacteristicsofnatural,healthcare,foodandsoon,thereisQingrejieduQuhuo,reducetheheat,spleenappetizer,healthandbeautyandothereffects.Thedietoftheseproducedinthecavehasthecharacteristicsofnatural,healthcare,foodandsoon,thereisQingrejieduQuhuo,reducetheheat,spleenappetizer,heal
6、thandbeautyandothereffects.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NorthernShaanxidialectandNortherndietculture,wecanunderstandthelanguage,dietcultureishowtocoexist.Key:Innorthernshaanxi;Dialect;Words;Diet;Culture-XX-刖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陕北地名词语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历史上,汉语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
7、陕西北部,即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通行着陕北方言。陕北方言词语是指陕北方言中的词和熟语的总和,是陕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学者李光庭说:“言语不同,系乎水土,亦由习俗”可见一定的语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传统观念等直接相关。陕北方言词语中有大量的地名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面貌、历史演变和人们的心理愿望。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陕北地名词语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8、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人活在特定空间中,就不能不与反映空间地理位置的地名词语打交道。陕北方言词语中,地名的词语相当活跃,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词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专名加通名。通名部分的词语大多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地貌特征,而专名部分则反映了当地物产特点。陕北黄土高原地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它们不仅品质和营养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产地,而且无污染、纯天然,完全符合现代绿色食品的要求。由于这种环境的影响,陕北古老的土窑洞里从几千前就
9、开始产生了独具陕北特色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俗。如;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吃摊黄:冬季要喝黄稠米酒;寒食节要吃燕燕:喜好羊肉、揪面片等饮食习惯。民间历来就有不吃狗肉风俗。这些产生于窑洞的陕北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食疗性等特点,有清热解毒、去火降暑、健脾开胃、保健美容等功效。一、陕北方言词语文化(一)陕北方言常用口语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四”,现在叫“尔格”,什么时候叫“多怀”,玉米叫“玉米棒子”,高粱叫“套树”,高粱秆叫“套树秆杆”,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牛犊叫“牛不酪”,鲂虫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旱”,台阶叫“疙台”,劳动叫“受苦”
10、,生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瑟儿”,参加红白大事叫“行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乃头子”,巴结人叫“溜钩子”,派遣叫“打发”,完蛋叫“求势”,热闹叫“红火”,不直叫“个流”,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德”,住、闲呆叫“身哈”,支持不住叫“立不定蓝”,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叫“皱”,知道叫“害哈”,不知道叫“害不哈”,拾、拣叫“乱”,互相说话叫“拉话”,光屁股叫“赤钩子”,赶紧叫“断死人蓝”,够不着叫“探不上”,煤渣叫“兰炭”,中间叫“当音兄”
11、,塞叫“擂”,帮忙叫“相红”,快叫“欢欢的”,赶快跑叫“赶忙刮”,调皮叫“而脑子”,许多叫“一比堆、一洼”,不平叫“咯楞瓦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叫“决板筋、修蹄子”,乞丐叫“新吃的”干净利落叫“立洒”,哭叫“嚎鼻子”,蹲叫“咯僦”得瑟叫“醒醒晃晃”嚎啕叫“嚎娃哭叫慢叫“载闻”,喜欢叫“耐人”四字成语:昏三葫芦:形容比较晕,摸不着头脑的状态。黑天打动:形容天很黑,黑的很。日毛古怪:形容出人意料。雪明瓦亮:很亮,亮亮地亮。憨溜不几:字面意思,形容人比较傻呆。鼻塌憨水:憨水就是口水的意思,即东北话中的“哈喇子”。就是说,留着鼻涕和口水,形容人遹遢(想不到一个形容词了)淡咪脱笑:形容老是面带笑容哇咪二
12、道:形容脸脏。猛个拉擦:忽然间,猛然。急克半死:说话结巴。黑里倒正:形容搬东西发出的声音。批必害菜:迅速,马上。死焉各处:没有阳光之气。忽腥打扇:不整洁,递遢。突鼻囊桑:差不多同上。(一)陕北方言语音特点1 .转音由于方言的传承特点主要是口口相传,在时代相传的过程中音调差异,形成对普通话(或共同语,或西北官话)原音调的转变。其主要表现为:(1)声母转变(2)韵母转变(3)声母韵母同时转变:2 .大量字词zcsqXzhichishi不分明3 .连读即在普通话或共同语中的双音词连读形成一个单音词。4 .复辅音这里的复辅音指的是单辅音加一个1,如bl-,kl-,dl-,hl-等。它们在陕北的口语里真
13、实存在。它们不可能是无中生有,所以应该是上古复辅音残余。这是分音词,听起来像是外语的复辅音,实际上是两个音,前一个是入声,后一个是带“1”的音节,所以有人也叫它“夹1音”,因为1去掉之后的音一般就是被分的词的音。类似福州话里的“切脚词”,据说切脚词有200多个。晋语分音词据说80多个(三)陕北方言的一些现象及特征1 .人称代词曲折变化在陕北某些地区,人称代词用上声表示主宾格,用入声表示属格,比如“我和我妈”,两个“我”的发音完全不同。但这些变化是怎样起源的呢?从古到今没有出现“我的妈”这种说法,所以不是“我的”合音的结果。这些曲折变化也不应该自主产生,因为这种变化对意思的表达并没有帮助,只是一
14、种形式。那么最大的可能是,这些曲折变化是自古就有的。提出一种猜想:古代汉语可能普遍存在着人称代词的曲折变化,只不过没有用汉字区别而已,后来这些曲折变化逐渐消失,只在陕北部分偏远地区时代流传了下来。2 .指示代词的曲折变化有五个词尾,用e(上声)时只能做主语和宾语,用ei(去声)时必须跟量词,用-e(入声)时表示属格,用-ar(上声)表示地点,用-OU(上声)表示方式。“这”声母是zh,“那”声母是n。这些曲折变化的使用相当严格,但它们是怎样起源的呢?注意无论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入声都表示属格,说明入声是个语法规则。在上古时期,汉语不用“这”“那”作为指示代词,那么陕北方言中指示代词的曲折变
15、化来源于何处呢?也许是个千古之谜。3 .分音词陕北方言中大量存在分音词,比如“绊”发为blan,“棒”发为bkmg,等等,就是在声母韵母中插入1,形成复辅音bl、gkdkId等,我们父母辈口语中的分音词比我们这辈多很多,而祖父母辈口语中的分音词更多。这些分音词来源于何处呢?如果古代声母韵母中间没有1,人们为什么会在中间插入1呢?人们在声母韵母中间插入1的动机是什么呢?口语中会自然产生这种现象吗?音理肯定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这些字在上古时本来就是复辅音,只不过写成一个汉字而己,陕北方言只是残余了当时的复辅音而己。4 .时态系统时态系统是陕北方言最显著的特征,句末附加着种种时态助词
16、、体态助词,几乎句句都加,而且时态和体态严格区分开来,用法也类似西方语言。这些时态,我认为是口语在长期的进化中出现的。我个人的感觉是,时态系统使得在口语中可以随心所欲地省略时间状语,给对话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上古汉语肯定没有这么严格的时态体态助词,那么陕北方言的时态系统起源于何时呢?是不是中古时期口语中也有类似的时态系统。5 .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词缀某些名词有ge-这个前缀,形容词往往有-jie这个后缀,某些动词有-da这个后缀,现在的陕北方言中这些词缀已无实际意义,但在古代时会不会表达某种语法意义呢?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猜想,很可能错误,但如果正确,再加上时态系统,古代的陕北方言就成了典型的黏着语了。我们还注意到诗经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