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46300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简介防灾减灾是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简称。防灾是对自然灾害采取的避防性措施,它是最经济却是重要而有效的减灾措施。防灾与减灾是综合性、系统性地维护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人民总结出多种与自然灾害斗争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减灾战略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进一步探讨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在内的综合减灾途径,仍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此,联合国在国际减灾十年任务以后,从21世纪初开始实施了“国际减灾战略”的行动计划。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内容结构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灾害己与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一起成为威胁

2、人类生存的四大问题。统计资料表明,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它们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自然灾害无国界,灾害作为危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从各方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其中,妇女和儿童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加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重中之重)。这从历年的国际减灾日主题也能看出:14年当中有4年的主题是关于学校(1993)、儿童(1995)、教育和青年(2000)、学习(2004)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对其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减轻自然灾害,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亦是认识自然灾害形成规律的唯一目的。作为教材的最后

3、一章,也可以说是全书知识点的一个收网或落脚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清楚自然灾害是怎样被监测和防御的,通过学习掌握一些防灾减灾的技能,以更好地防灾和减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涉及防灾减灾的内容有以下四条。(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3)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4)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组合成三节(图1)。自然灾害的监 测与防御防 灾与Y成 灾自然灾害的救 援与救助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座设术在自然灾害监疝中的作

4、用I 兔理瓦系统在自然灾百测市所用I %然灾害的防御I灾前准备 I灾中应急I灾后恢复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自然商中自片互救H麻水中石自救与工救I;其他自费于千而自救Qi网图1“防灾与减灾”知识结构在组织和呈现上述教学内容时,主要依据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基础,适度扩展。二是紧跟时代步伐,将世界运用于防灾减灾的先进科学技术(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取得的成就介绍给学生。三是精选案例和精心设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操作能力,这是本章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说明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一)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了解遥感技

5、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阅读遥感影像的技能。通过案例展示和分析,认识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掌握非工程性防御的含义和工程性防御措施的三种方式,了解世界和我国减灾防御取得的成就。通过组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树立高中生的防灾减灾意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防御中的作用是难点。就像我们生活中拍摄的照片一样,遥感相片同样可以“提取”出大量有用的信息。从遥感相片(图像)中,可以辨别出很多实物,如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盐池、鱼塘等)、植被(森林、果园、草地、农作物、沼泽、水生植物等)、土地(农田、林地、居民地、厂矿企事业单位用地、沙漠、海岸、荒原、道

6、路等)、山地(丘陵、高山、雪山)等等。从遥感图像上,也能辨别出较小的物体,如一棵树、一个人、一条交通标志线、一个足球场内的标志线等。大量信息的提取,无疑决定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由于遥感技术是从人们一般不能站到的高度去“拍照”,即通过人造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等遥感平台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故从宏观视野上,有着人力所不能及的优势。遥感技术可以对一些灾害的形成发展进行全过程监测(如台风、海啸、沙尘暴、雨涝洪水等),从而可以对这些灾害成功地进行预测和防御,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对另一些灾害的发生地点和分布范围进行监测(地震、火灾、病虫害等),可以准确确定灾害发生

7、的位置,使救助人员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及时进行救援工作。不同尺度、不同种类的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是灾害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内容。灾害信息系统可以为各级政府的管理决策服务,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服务,为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工程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服务。例如,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滑坡多发地区。以往无论在三峡库区还是在其他地方,发现有滑坡迹象时,常常因缺乏应急监测手段,未能详细积累数据,错失研究的机会。1998年重庆市万州区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这是一个能够有效管理各种四维空间(地理坐标和时间变化)数据的信息系统,它以崩滑体等监测对象为基础,把地形、城市规划、监测点分

8、布等空间数据,按其空间位置存入计算机;通过数据库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与曲线显示模块,实现监测数据的存储、更新、查询、趋势性分析、绘图显示及输出等功能,向三峡库区的管理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决策依据。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敕援与救助(一)教学重点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了解灾前准备的两个方面,认识到不同灾种、不同地区的灾前准备是有所区别的。了解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分布和国家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作用。了解灾中应急包括的范围,生命线工程的畅通是灾中应急的保障,交通通行能力是灾中应急的关键,灾害应急预案是灾中应急有效实施的前提。了解灾后恢复的目的和主要途径,认识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救

9、济、民众募捐、世界援助、灾害保险业等不同的救灾方式和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进行的救援演习,认识到应急预案的重要性。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的作用分别相当于“未雨绸缪”“雪中送炭”“亡羊补牢”,是灾害救助过程中同等重要的三个核心环节。“未雨绸缪”不能减小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但却可以使灾害造成的危害大大降低,“十分之一法则”是最好的证明。尤其是在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的当代社会,做好灾前准备显得越来越重要。“雪中送炭”是在应急预案的前提下,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从死神嘴里抢夺人类的生命和财产。“亡羊补牢”是在灾害平息后,人们以怎样的方式面对灾难留下的残破家园,以高昂的代价换取血的经验,从国民的灾害

10、意识、从国家的预警机制、从当地机构的灾害监测和预报、从灾中应急的速度、从灾后建筑的防灾系数等方面来提高地方的抗灾能力。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一)教学重点充分了解个人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有效保存自我生命和救助别人的重要性,树立灾害来临时有效避灾的正确观念。掌握地震灾害来临前的避震方案的制定、地震发生时的避震要点、震后自救和互救的一些技巧和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地点应采用不同的避震措施。掌握洪水灾害来临前的准备、洪水来临时应采取的措施、抢救落水人员的一些方法。掌握风灾、滑坡、泥石流、大雾和沙暴灾害中自救和预防的基本常识,面对灾害能够做到“胸中有数,临灾不乱”。(二)教学难点本节内容是和实

11、践联系最紧密的,是提高高中生防灾抗灾能力的实战演习。其实践性、操作性在本书中体现最明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真正使国民树立起防灾减灾的意识是个难点。应结合前面学习的灾害知识,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地区应树立哪些常发灾害的相应防灾意识。如我国华北地区、西南地区的人们要有防震意识,华南及东南地区的人们要有防洪防台风防海啸的意识,西北牧区的人们要有防雪灾的意识,西南地区的人们还要有防滑坡和泥石流的意识等。因此,在本教材的具体讲授中,教师应根据当地地区的常发灾害进行详细讲解,不仅使学生真正树立起防灾减灾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灾害中怎样自救和互救。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课堂上讲授,还要联合其他医疗急

12、救部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演习,否则很容易将这部分内容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2003年,中国最大的市民防灾馆在北京大兴区投入使用。走进防灾馆,你可亲身感受“中国唐山大地震”“台湾花莲大地震”“日本阪神大地震”的滋味。虽说是模拟,可面对地动山摇仍会感到一时手足无措,但却对避险有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体验者可以依照消防人员的指导,接受灭火、火场逃生、防灾等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增加学习效果的直观性。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重视各项活动的切实开展本章的活动是一个连贯的系统,这是本章最大的特色之一。第三章一共有5个活动(图2),目的是逐步帮助中学生树立起防灾减灾意识,并使其

13、初步掌握灾害自救与互救的技能。同时,锻炼学生动手、动口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活动1和活动2“热身运动”,训练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使其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灾害信息,帮助高中生树立起“自然灾害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并不遥远”的意识。活动3和活动5“实战运动”,即学生亲自实践阶段。这两个活动题目很相似,但侧重点不同。活动3以应急预案为核心,侧重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发挥职责对灾区进行援救;活动5则以救助技能为核心,侧重于在灾区个体的自救和群众间的互救行为演习。活动4“拓展运动”,学生在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作为一个相对的“灾害自救和互救

14、小专家”,向周边的人进行宣传和讲解,提高大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活动1:你对RS和GIS在灾害监测中的运用了解多少?请点击有关网站,下我一些资料,互相交流C活动2:组织一次以“自然灾害与我们”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3:模拟一次以家乡某种主要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救援演习。活动4:将你知道的关于灾害自救的知识向你的亲人、朋友讲述和宣传。活动5:模拟次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救援演习。图2“防灾与减灾”活动设计(二)大量结合实际开展有益的活动练习结合地方常发灾害,结合学生及周围人的亲身经历,结合世界和我国突发灾害的新闻,不仅可以使课程的学习变得生动,充满趣味,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讲解最后一节时,可以紧密联系

15、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的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死亡约为15万人。这次遇难人口中有1/3是儿童,有人在海啸来临时还无知地举着摄像机在拍摄,不知躲闪。中国国民自愿捐款捐物进行支援,并派遣国家紧急救援队前往印尼参加救援工作。世界各国向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受灾国提供捐款的总额已升至20亿美元,英法等国还决定减免受灾国的债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看到活生生的灾害教材(残酷性),而且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国际人道主义。在繁忙的灾后救治工作背后,包括印尼、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尔代夫等受灾国家都在承受着“为什么没有能事先预警”的追问。日本地震学家们认为亚洲区域缺乏共同灾害观察系统,是死伤惨重的最大原因。名古屋大学地震教授安藤孝推测这次地震为海沟型,他指出:“亚洲海域人口密集,海岸线多数倾斜,不管地震大小,灾害都会严重,因此应该设立共同预警系统。”“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此次海啸事件可以使高中生切实感受到救援救助措施、自救与互救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