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38255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药学进展简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三、中药学的要紧内容四、方剂学及中成药学的要紧内容第二节中医药学的大体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教学要求】一、把握中医药学的两大大体特点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要紧内容。3、了解中医药学形成和进展概况。第二章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熟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一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大体内容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大体内容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藏象学说一、五脏二、六腑三

2、、奇恒之腑第三节精气神与气血津液一、精二、气三、神四、血五、津液六、精、神、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第四节经络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散布二、经络的生理功能【教学要求】1 .把握阴阳大体概念、阴阳彼此关系;把握五行的概念及特性、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及方式;把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其一起的生理特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把握气、血、精、津液的概念、生成和要紧功能。2 .熟悉阴阳关系的内涵、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熟悉奇恒之腑中脑、髓、骨、脉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熟悉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关系;熟悉精、气、血、津液之间

3、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进程及其与相关内脏的关系。3 .了解阴阳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特性;了解五行概念形成的时期、文化背景及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的内容;了解心包络和命门、胰、精室的内容;了解气运动的形式及与内脏的关系;了解阻碍血液运行的要紧因素。第三章中医学对疾病的熟悉一病因与病机【教学内容】第一节病因一、六淫二、七情内伤三、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四、痰饮、瘀血第二节病机一、阴阳失调二、正邪相争第三节防治原那么一、预防二、医治原那么【教学要求】1 .把握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特点;把握七情的大体概念及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把握痰饮、瘀血的大体概念;把握发病的大体概念;把握邪气、正气的概念。2 .

4、熟悉疫气概念、致病特点及引发流行的因素:熟悉饮食劳倦所伤的大体概念;熟悉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熟悉发病的大体原理及阻碍发病的因素;熟悉邪正盛衰病机的概念及其与虚实转变和疾病转归的关系;熟悉阴阳偏盛、偏衰与疾病寒热转变的大体病机;熟悉精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各类大体病机的含义与机理。3 .了解饮食劳倦所伤的致病特点;了解痰饮、瘀血的形成因素;了解发病的途径及发病形式;了解“内生五邪”的慨念及所产生的具体病机。第四章中医学的诊病方式四诊【教学内容】第一节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局部五、望舌六、望小儿食指络脉七、望排出物第二节闻诊一、听声音二、嗅气味第三节问诊一、问一样情形二、问此刻病症第

5、四节切诊一、脉诊二、按诊【教学要求】1.把握望诊、望神、望色、望舌的概念及要紧内容;把握闻诊的概念及其大体内容;把握问诊的概念及其要紧内容;把握切诊的概念及其要紧内容。2 .熟悉主诉的概念及问主诉的意义;熟悉所询问现病史的寒热、出汗、疼痛、饮食口味、大小便、睡眠、线人等内容的相关机理及要紧临床意义。3 .了解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皮肤、望二阴、望小儿食指络脉、望排出物的内容及临床意义;了解听声音诊病的原理及要紧内容;了解嗅病气诊病的原理及要紧内容;了解询问既往史、个人一辈子活史、家族史的内容及意义;了解正常脉象及常见病脉的名称、脉象特点及主病;了解按肌肤、按手足、按脱腹、按喻穴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6、。第五章中医学的辨证方式【教学内容】第一节八纲辨证一、内外辨证二、寒热辨证三、虚实辨证四、阴阳辨证五、八纲兼病辨证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一、气病辨证二、血病辨证三、津液病辨证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第三节病因辨证一、外感病因辨证二、内伤病因辨证三、其他病因辨证第四节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三、脾与胃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辨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六、脏腑兼病辨证第五节其他辨证方式简介一、六经辨证二、卫气营血辨证三、三焦辨证【教学要求】1 .把握八纲、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阴证、阳证的概念;把握气病、血病、津液病、阴阳病的辨证及要紧内容;把握脏腑病的辨证要点和辨证的理论依据;2

7、 .熟悉各类常见证候的辨证要点及其意义。3 .了解各种常见证候的典型病症。了解三种外感病辨证方式的大体特点。第六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药的一样知识一、中药产地与采收二、中药炮制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二、五味三、起落浮沉四、归经五、有毒与无毒第三节中药的应用一、配伍二、用药禁忌三、剂量【教学要求】1.把握中药的性能,即四气、五味、归经、起落浮沉、有毒无毒等内容;中药的配伍意义,药物七情的概念及内容,用药的配伍禁忌,剂量的概念等。2 .熟悉中药及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产地、搜集及对中药质量及疗效的阻碍;中药的大体作用、功效;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等。3 .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经常使用的

8、中药炮制方式,服药方式,怀胎用药禁忌及服药时饮食禁忌;中药的起源和进展进程等。第七章经常使用中药简介【教学内容】第一节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二、发散风热药第二节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二、清热燥湿药三、清热解毒药四、清热凉血药五、清虚热药第三节泻下药一、攻下药二、润下药三、峻下逐水药第四节祛风湿药第五节化湿药第六节利水渗湿药一、利水消肿药二、利尿通淋药三、利湿退黄药第七节温里药第八节理气药第九节消食药第十节驱虫药第十一节止血药一、凉血止血药二、化瘀止血药三、收敛止血药四、温经止血药第十二节活血化瘀药一、活血止痛药二、活血调经药三、活血疗伤药四、破血消搐药第十三节化痰止咳平喘药一、化痰药二、止咳平喘药

9、第十四节安神药一、重镇安神药二、养心安神药第十五节平肝息风药一、平抑肝阳药二、息风静痉药第十六节开窍药第十七节补虚药一、补气药二、补阳药三、补血药四、补阴药第十八节收涩药【教学要求】【学习目标】1 .把握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把握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分类和各类的要紧功效和适应证;把握临床经常使用95种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95种中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白芷、细辛、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石膏

10、、知母、桅子、黄苓、黄连、黄柏、龙胆、金银花、连翘、白头翁、射干、牛黄、生地黄、玄参、牡丹皮、青蒿:大黄、火麻仁、甘遂;独活、秦无、五加皮、木瓜;董香、苍术;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附子、干姜、肉桂;陈皮、枳实、木香、香附;山楂、莱服子;使君子、槟榔;地榆、三七、茜草、仙鹤草、艾叶;川苜、延胡索、郁金、丹参、红花;半夏、天南星、川贝母、浙贝母、瓜篓、桔梗、苦杏仁、亭茄子;朱砂、龙骨、酸枣仁;石决明、代赭石、羚羊角、天麻;麝香、冰片;人参、西洋参、黄黄、白术、甘草、鹿茸、杜仲、菟丝子、当归、熟地黄、阿胶、北沙参、麦冬、枸杞子、龟甲;五味子、山茱萸。2 .熟悉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

11、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的利用注意;熟悉82种中药的功效与要紧应用。82种中药:防风、羌活、牛劳子、蝉蜕、升麻;芦根、夏枯草、苦参、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大血藤、赤芍、地骨皮、银柴胡;芒硝、郁李仁、牵牛子;威灵仙、靳蛇、防己、桑寄生;厚朴、砂仁、豆蔻;慈饮仁、滑石、木通、金钱草;吴茱萸;青皮、川楝子、萩白;麦芽、鸡内金:小蓟、槐花、蒲黄、白及;乳香、桃仁、牛膝、鸡血藤、莪术;白芥子、旋覆花、竹茹、紫苏子、百部、桑白皮;磁石、琥珀、远志;牡蛎、钩藤、地龙、全蝎;苏合香、石菖蒲;

12、党参、山药、淫羊番、巴戟天、续断、补骨脂、肉欢蓉、白芍、何首乌、南沙参、天冬、石斛、玉竹、女贞子、鳖甲;乌梅、诃子、肉豆蔻、桑蝶蛆、莲子。3 .了解31种中药的功效。31种中药:生姜、香雷;天花粉、决明子、青黛、紫花地丁、山豆根、土茯苓、水牛角、白薇;番泻叶、巴豆;猪筝、通草、草解;丁香、高良姜;沉香、乌药;白茅根;三棱;白前、禹白附、前胡、紫荒;柏子仁;娱蚣;百合、黄精;海蝶峭、麻黄根。第八章方剂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方剂与治法一、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二、八法的含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彼此关系第二节方剂的分类第三节方剂的组成一、君,臣,佐,使二、方剂运用转变及其与主治的关系。第

13、四节剂型第五节煎药法与服药法【教学要求】一、把握并明白得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把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把握组方的大体结构与方剂组成转变的大体形式;把握汤剂的煎、服方式。二、熟悉方剂学的学习方式和大体要求;熟悉经常使用治法(八法)的大体内容(涵义、适用范围、经常使用分类、利用注意等);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熟悉服药时刻及服药方式及其意义。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了解经常使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第九章经常使用方剂【教学内容】第一节解表剂一、辛温解表二、辛凉解表三、扶正解表第二节泻下剂一、寒下二、温下三、润下四、逐水第三节和解剂一、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三、调和肠胃第四节清热剂一、清热泻

14、火二、清营凉血三、清热解毒四、清脏腑热五、清退虚热六、祛暑清热第五节温里剂一、温中祛寒二、回阳救逆三、温经散寒第六节补益剂一、补气二、补血三、气血双补四、补阳五、补阴第七节固涩一、固表止汗二、固精止遗三、固肠止泻四、固崩止带五、敛肺止咳第八节安神剂一、重镇安神二、补养安神第九节理气剂一、行气二、降气第十节治风剂一、疏散外风二、平熄内风第十一节理血剂一、活血祛瘀二、止血第十二节祛痰剂一、燥湿化痰二、温化寒痰三、清热化痰四、治风化痰五、润燥化痰第十三节祛湿剂第十四节治燥剂第十五节消导化积剂【教学要求】1.把握各代表方的组方、适用范围、功效主治、方解及用法。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承气汤、小柴胡汤、逍遥散、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汤、半夏泻心汤、理中丸、小建中汤、四君子汤、生脉散、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八珍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番香正气散、保和丸2 .熟悉以下方剂及中成药的组方、功效主治及用法。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炙甘草汤、朱砂安神丸、苏子降气汤、清气化痰丸、川茸茶调散、麻子仁丸、四神丸、镇肝熄风汤、凉膈散、清胃散、完带汤、半夏厚朴汤、血府逐瘀汤、桑杏汤、平胃散3 .了解以下方剂及中成药的功效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