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染病病人护理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传染病病人护理总论.ppt(5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护理学总论传染病护理学总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及体征护理。2.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3.了解感染与免疫的概念及感染过程表现。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感染人体或动物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或动物中传播流行。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传染病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重要临床课程,是介绍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预防、护理等知识与技能,以减轻病人痛苦、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
2、学科。第一节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感染与免疫一、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感染过程的表现1.定义:定义: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2.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环境。3.感染过程的表现包括:感染过程的表现包括:(1 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清除。(2 2)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于机体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3 3)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3、,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4 4)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5 5)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以上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其中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见,但易于识别。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1.侵袭力 2.毒力 3.数量4.变异性 三、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三、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1.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2.2.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预防接种均能产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
4、免疫。在感染过程中最早出现IgM,其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标志,有早期诊断意义。IgG在感染后恢复期出现,持续时间较长,是既往感染标志。第二节第二节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也是传染病与其它疾病的主要区别。1.1.有特异性病原体有特异性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特异性病原体检查对传染病的确诊及防治有重要意义。2.2.有传染性有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是确定传染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3.3.有流
5、行病学特征有流行病学特征(1 1)流行性)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强度和广度分:1)散发2)流行3)大流行4)暴发(2 2)季节性)季节性 (3 3)地方性)地方性 4.有免疫性有免疫性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时间最长,可保持终身,但有例外(流感)。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时间较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但也有例外(伤寒)。蠕虫感染一般不产生保护性免疫。注意:(1)再感染 (2)重复感染(3)复发 (4)再燃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1.病程发展规律性和阶段性病程发展规律性和阶段性 可分为四阶段:(1 1)潜伏期)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这
6、段时间称为潜伏期。相当于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繁殖、转移、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感染过程。了解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医学观察、留验等检疫期限的重要依据。(2 2)前驱期)前驱期 从起病到某种传染病的特殊症状出现之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持续时间仅l3天,这段时间称为前驱期。此期具有较强传染性,要注意隔离治疗。(3 3)症状明显期)症状明显期 可分为上升期、极期和缓解期。此期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传染性极强,应加强隔离治疗。(4 4)恢复期)恢复期 可发生并发症,部分可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2.2.临床类
7、型临床类型根据传染病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普通型)、非典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极重型)等。临床类型识别对估计病情、判定预后、确定治疗方案、隔离、护理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有指导意义。第三节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定义: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1.1.传染源传染源 体内有传染病病原体
8、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包括:(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6)土壤传播;(7)母婴传播。3.3.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 是指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等因素。2.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风俗习惯、职业活动、居住条件、营养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医保制度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起决定性影响。第四节第四节 传染病
9、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一、管理传染源1.1.对病人的管理对病人的管理 尽量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期限由传染病的传染期或化验结果而定,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做23次病原学检查(每次间隔23天),结果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为监测
10、管理的传染病。对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报告。2.2.对接触者的管理对接触者的管理 对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留取化验标本或必要卫生检查和处理,也可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检疫期限由最后接触之日算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是指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但每天需进行必要的诊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主要适用于乙类传染病。留验留验又称隔离观察,是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对集体单位的留验又称集体检疫。主要适用于甲类传染病。3.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对病原携
11、带者的管理 做到早期发现。做好登记、加强管理,指导督促其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并随访观察,必要时应调整工作岗位、隔离治疗等。4.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根据动物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对有经济价值而又非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应分群放牧或分开饲养,并给予治疗。对无经济价值或危害性大的动物,应予杀灭、焚毁。在流行地区对家畜、家禽进行预防接种。二、切断传播途径二、切断传播途径 1.一般卫生措施2.防虫、驱虫、杀虫3.消毒4.其它三、保护易感人群三、保护易感人群 1.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措施包括:加强体育锻炼,调节饮食,增加营养,改善居住条件,养成良
12、好卫生习惯,协调人际关系,保持心情愉快等。2.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人体可通过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获得该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预防接种起关键作用。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可分为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1 1)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有计划地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纯化的抗原和类毒素制成疫苗、菌苗、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内,使人体于接种后14周产生特异性抗体,称为人工主动免疫。免疫力可保持数月甚至数年,主动免疫是控制传染病以至最终消灭传染病的主要措施。1 1)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方案:)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方案:在现行范围内已经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
13、减毒活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A群流脑菌苗、乙脑疫苗8种生物制品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并将麻腮风疫苗、A+C流脑菌苗、甲肝疫苗3种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对所有适龄儿童有计划进行常规接种。2)预防接种的实施:)预防接种的实施:严格掌握禁忌症:凡发热和急性传染病、肝肾疾病、糖尿病、活动性肺结核、原发性高血压、妊娠期以及月经期等暂缓接种。3 3)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全身反应: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轻微者,经适当休息可恢复,无须特殊处理;反应严重,体温高达39以上时给予
14、对症处理。3 3)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异常反应:异常反应:少见,主要为晕厥和过敏性休克。晕厥多在空腹、疲劳、精神紧张时发生,注射前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一旦出现心慌、虚弱感、胃部不适或恶心、手部发麻等表现,立即让病人平卧,保持安静,喂糖水或温开水,针刺人中、十宣等穴位,一般不需服药。有过敏性休克表现时,应迅速报告医生,同时静注高渗葡萄糖或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2 2)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将特异性抗体或免疫血清注入易感者体内,使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的方法,称人工被动免疫。免疫力可维持24周。常用于治疗,也可用于易感接触者的紧急预防。常用制剂有白喉抗毒素、破伤
15、风抗毒素、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等。3.3.药物预防药物预防 可口服磺胺类药物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口服乙胺嘧啶预防疟疾。第五节第五节 传染病区护理管理与隔离消毒传染病区护理管理与隔离消毒一、传染病房的区域划分和隔离要求一、传染病房的区域划分和隔离要求1.清洁区清洁区 指未与传染病人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2.污染区污染区 指已被病人接触、经常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3.半污染区半污染区 指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二、传染病的隔离种类和要求二、传染病的隔离种类和要求1.隔离的定义隔离的定义是指将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等传染源在传染期间送到传染病院或传染病科
16、进行集中治疗和护理,使他们与健康人或非传染病人隔开,暂时避免接触,以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和传播。2.2.隔离的原则与方法:隔离的原则与方法:(1)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制定相应隔离和预防措施。(2)一种疾病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和预防,将多种防护措施结合使用。(3)隔离病房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2.2.隔离的原则与方法:隔离的原则与方法:(4)传染病病人或疑似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5)建筑布局符合隔离要求,传染科宜相对独立,应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6)已满隔离期者,连续多次病原体检测阴性者,确定被隔离者不再排出病原体,即可解除隔离。3.3.隔离种类及要求:隔离种类及要求:隔离可分A和B两大系统。A系统是以类目为特点的隔离法,将不同疾病归属于8类,同一类疾病隔离措施相同,特点是易掌握、易操作,但针对性不强。B系统是以疾病为特点的隔离法,即针对每种疾病制定相对应的隔离措施,其特点是针对性强,但对医护人员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实行A系统隔离法。(1 1)严密隔离(黄色标志):)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适用于传染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