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35058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想领悟心得体会和曾国藩日记的启示.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家书之中见乾坤曾国藩日记的启示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家书之中见乾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只有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昌盛。”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为人之道、生活方式和生活作风的总和。中华民族历来对家文化极其重视,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家风,对内影响着个人的品格,对外影响着社会的组成。所以,优良家风的树立不仅能使家庭成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得到正面影响,也能助推社会的和谐稳定。古今中外优秀家风的创造者、集成者写就的各类家训、家书、家史,都是我们领略家风的最好途径。其中,家书往往是一种最为广泛的家训和家

2、教形式,长辈们通过言辞恳切的家书形式,将道德修养、人格风范、人生感悟、求知经验、交往礼仪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子孙,让后人得以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经验教训,这样的家书可谓是片纸重千钧。纵观历史上的家书,比较著名的有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曾国藩家书等等。因为有了优良家风传承,这些世家大族才得以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使得家族百年长盛不衰。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

3、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土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涉猎众多,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学习上咽囹吞枣而做不到“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惭愧。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

4、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他说:“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襄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关于胸怀,他力求心态平和、不悲不喜。他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让我常常想到,我们阅历尚浅,看待“功劳、苦劳”,有没有做到心

5、态平和、随遇而安?如果没有,我们的境界和胸怀就还需要千锤百炼。关于家风,他力求克勤克俭、杜绝浪费。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让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人,贫困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富足时要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刻苦勤勉、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兄弟子侄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读完此书可以让我们懂得慎独内省、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更可以让我们明白: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

6、神。优良家风是家庭育人的宝典,也是子女成才的富矿。我们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切实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社风不断改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家风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人民幸福安康、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这就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眉山市三苏祠前,语重心长地讲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我的父亲是一位拥有30年党龄的老教师,身上有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讲

7、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都如烙印一般刻在骨子里。直到现在,无论是在一起工作奋战的同事好友,还是邻里乡亲,谈起父亲的名字,都会交口称赞,作为子女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我的母亲是一位勤俭持家的独立女性,小时候,母亲吃苦耐劳忙工作,不辞辛苦照顾全家上下,那些繁琐的家务事也几乎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正是有了母亲的“贤内助”,父亲才能心无旁瞥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现在回想,觉得母亲身上体现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很是伟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周易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父亲刚参加工作时,在偏远的乡镇初中教书,一个月的工资是5276元。班上有两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差,经常吃

8、不上饭导致营养不良,学习时间一长就头疼,父亲便每天给他们煮鸡蛋吃,两位学生也顺利考上了高中。可录取通知书拿到手后,学生家长却因为交不上学费犯了难,父亲得知消息后,翻山越岭徒步赶到学生家中,苦口婆心相劝,最后还拿出100元资助他们上学,后来他们成功考上了大学,一位做了老板,一位成了老师。每次他们去看父亲的时候,总会说到,如果没有王老师,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个工地搬砖呢。父亲的故事让我知道,即使生活很苦,也不要被压倒,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坚定向善。正因为他的一举一动,才在潜移默化中,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爱与付出。严正家规,无言教诲。我的父母始终坚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到大,他们对我的要求都非常

9、严格。有这样一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在我6岁的时候,有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因为没有喜欢吃的菜,便把碗中的米饭偷偷倒在厕所里,结果母亲发现后,从那天晚上开始,就不再给我饭吃,一直到第三天早上,父母带着我回到老家,让我下地打谷子。太阳很大,稻穗在我的腿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我一边哭一边做,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拿着一碗米饭问我吃不吃,我连连点头,狼吞虎咽起来。母亲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饿着,你不知道米饭的重要,不亲自下地劳作,你不知道种粮的辛苦。从那以后,我便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正因为有了严格的家规,我才能在成长道路上严于律己。正因为有了严厉的教导,我才能如他们一般积极向上、充满阳光。人生在勤,

10、不索何获。父母都出生于贫穷的农村家庭,但他们始终勤奋刻苦,父母努力学习考上师专走出大山,父亲在工作以后坚持上夜校最终拿到函授文凭。因而他们始终把天道酬勤贯穿在对我的教育中,小学期间,父母见我对英语、语文不感兴趣,便每天带着我一起背单词、默写唐诗,我也逐渐对这两门学科产生了兴趣。父亲还带着我钻研奥数,畅游在数学的海洋里,日积月累,我早早学完了小学课程,在四年级结束后就跳级到初中,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付出、获得回报的场景一遍遍在我的生活中出现,从刷碗一个月获得的100块零花钱到在暑假冒着38度高温在工地里搬砖,从花了四个月减肥近百斤到备考小半年考上公务员,在县委办工作的几个月,

11、我也始终践行着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的格言,用刻苦上进和勤奋进取砥砺前行。生在红旗下,长在党员家。我深深庆幸着,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在父母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家风家教熏陶下,我传承着父辈的优秀品质,用实际行动崇德向善、尊法守法、爱岗敬业,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始终把对党的忠诚纳入家风建设之中,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2008年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我积极报名志愿者,在九州体育馆为转移而来的灾民提供服务;2021年遭遇新冠疫情,我第一时间到社区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到人员摸排、防疫宣传、卡点值守等工作中我能够拥有这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和父母多年以来对我的谆谆教导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样的家

12、风以及家庭中的良好氛围使我受益无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奉家国情怀。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广为传颂的诗句,都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公务员、未来的共产党员,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做到永远跟党走;就是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教诲,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就

13、是要少年不负勇往,热爱正当时,用实际行动扎根基层践初心,不负韶华展作为。曾国藩日记的启示曾国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无论道德文章还是为官事功,都堪称典范。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这样评价他:“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梁启超对曾国藩更是赞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他们对其言行的价值认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圣人”,偶尔也会萌生逐利的欲望。他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那天的日记中,有一条很有意思的记载:“昨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

14、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别敬”是旧时贿赂的讳称。清代京官,职位较地方官为清贵,收入却远逊之。地方官除了薪俸以及政府发给的养廉银(京官无此收入)以外,各种灰色收入更是大笔进项。由于京官能影响地方官的铃评升降,其喜怒直接关乎他们的乌纱帽,因此京官与地方官之间便形成一种经济上的“调剂大小京官,莫不仰给于地方官之“别敬”o地方官因迁调而进京述职,或京官外放为地方官临走向相关官员告别,都要赠送财礼,这就是“别敬”。曾国藩这则日记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逐利是人的本性,连竭力追求人格完善的大儒曾国藩也不能例外。在欲望面前,放纵还是自省,检验着一个人的精神向度和品格高下。品德高洁的人,当好利

15、之心如火苗蹿起时,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经常反躬自问,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剖析众多贪腐案例,自坠深渊者都缺少这三种能力,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终成千古之恨。张宏杰在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一书中感叹,曾国藩在京为官13年,收入低,开销大,怎一个穷字了得。当清官是痛苦的。在家书中,他也描述过自己这种天天为钱发愁的苦恼:“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当时的曾国藩,已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堂堂的副部级干部,想给他送“别敬”的官员肯定不在少数。但他对自己约束很严,曾立下“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所以尽管偶尔也心生羡慕,但行动上决不搞这一套。他还告诫家人,欲望无止境,做人要知足。老子有言:“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知足就会纵容贪欲之火,会导致欲火燎原、不可收拾。掌握公权的人,一定要谨防贪欲之害,洁身自好,清廉自律,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官发财,应该两道,自古皆然。曾国藩日记还启示我们,因为人性中有好利的弱点,所以个体的人都可能靠不住,从历史的教训和经验来看,有效的监管机制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反腐之道,建设清廉社会,一定要靠制度管人、管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随笔札记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