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文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理论,关于通过三大创新建立由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辨证关系的分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经济发展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经济学经典巨著,自1867年出版以来一直在世界广为流传,并被称作“工人阶级的圣经”,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当人类社会进入第二个千年的时候,主要由于资本论的影响,马克思又被西方世界评为千年思想家。2007年
2、由美国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论作为分析危机产生原因的重要著作,在西方世界又被抢购一空。2010年春,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的到中央党校号召我国所有党政领导干部都要学习资本论。是什么原因能够使资本论跨越时代和社会阶层而被广为传播和研究呢?我认为,就在于资本论作为科学巨著本身所具有的当代价值。一、资本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况和经济形式发展水平在其中起直接决定作用,国家法令、群众意志和上层建筑对此无能为力,无法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任意逾越或后退,无法自由选择某一种社会技术形态和社会经济形式。这是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
3、实现的形式”,否则,会受到自然规律和客观辩证法无情的惩罚。落后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一般都没有经过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剔除掉社会基本制度的差异,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与当代资本主义同处于商品经济形态序列上,其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是使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后者是使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相结合。全面把握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对于我们正确领会马克思关于未来新社会的商品经济思想,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二、资本论以三大崭新因素为内核建立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刚出版后给恩格斯的信中
4、提出了他的资本论中有三个崭新因素:(1)过去的一切经济学一开始就把表现为地租、利润、利息等固定形式的剩余价值特殊部分当做已知的东西加以研究,与此相反,我首先研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所有这一切都还没有区分开来,可以说还处于融合状态中。(2)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是二重物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本身,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对问题的批判性理解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此。(3)工资第一次被描写为隐藏在它后面的一种关系的不合理的表现形式,这一点通过工资的两种形式即计时
5、工资和计件工资得到了确切的说明J马克思正是以这三个崭新因素为内核,形成了资本论的创新体系。我们知道,理解全部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问题。马克思的前人从来没有想过生产商品的劳动本身具有二重性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他们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而没有区分生产商品的劳动本身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同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为什么他们没有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和体现为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来呢?根本原因是他们的资产阶级偏见,即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看成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
6、然形式,进而也就把劳动创造价值看成为永恒的自然形式。因此,他们从来没有分析甚至没有想到这样的问题: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和怎样形成价值。马克思在谈到这点时曾经进一步指出:“诚然,政治经济学曾经分析了价值和价值量(虽然不充分),揭示了这些形式所掩盖的内容。但它甚至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采取这种形式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呢?“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忽略了作为社会存在条件的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之间的区别,把劳动创造价值看成是人类劳动的自然属性,把价值看成是反映物质关系的自然范畴。没有劳动二重性的理论,进而也就无法说明同一
7、个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如何将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和如何将新价值加到产品中去的,从而也就无法科学地说明商品内部的价值构成。马克思认为,作为商品生产的“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通过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第一个彻底研究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阐明了形成价值的劳动的特点,说明了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特有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社会特有的社会范畴。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还科学地解答了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
8、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而同时又作为抽象劳动,每时每刻都创造新价值并加到新产品中。这样,马克思就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社会本质。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它为马克思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思想基点。我们也同样知道,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即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余额。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工资,工资往往被人们看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工资形式就完全把这
9、个差额即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起来了。如果不把工资的实质揭露出来,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说明。古典政治经济学多半是由于不了解工资的本质,而只是在工资的形式上兜圈子而陷入矛盾之中,并最终遭到破产的。在历史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包括它的杰出代表,英国的斯密和李嘉图,以及法国的西斯蒙第等,由于他们都没有劳动力商品学说作为基础,因而都非常错误地把工资看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最终导致了他们理论上的自相矛盾。既然工资是劳动的价值,那么劳动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依据劳动价值论,当然是由劳动来决定。劳动价值由劳动来决定就成了循环论证而不能解释任何问题。与古典经济学家的认识不同,马克思认为,工资的本质是劳
10、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是,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马克思认为工资的形式掩盖着与自身表现的本质区别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为什么会采取劳动的价值或工资这种掩蔽形式的原因,认为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J透过表面现象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得以确立的极为重要的创新。恩格斯对此曾经指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
11、这与劳动的价值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它却是涉及到整个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因为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而这一字区别,整整花费了马克思二十年的时间。我们还同样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利润、利息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进行分配的,而这些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与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相区别的。不首先说明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利润、利息和地租这些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就得不到科学的解释。马克思首先从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和怎样实现的,在此基础上研究剩余价值分配时,才分析利润、利息和地租这些剩余价值的特殊的具体形式。只有在一般形式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超
12、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之后,才能通过一系列的转化,进而科学地说明利润或利息等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各个剥削集团按照各自资本的数量共同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而资本主义地租作为超额利润与平均利润的差额,其本质仍然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古典政治经济学总是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与一般形式混淆在一起,并且首先不是在生产领域考察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即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而是直接在分配领域分析剩余价值的各种特殊形式,他们不懂得剩余价值分配关系取决于剩余价值生产关系,没有从生产领域认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也就不可能科学说明剩余价值在分配领域所采取的
13、各种特殊形式。所以,他们对利润、利息和地租这些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的分析是乱七八糟的,以致最后导致自己理论体系的破产。马克思的这三大理论创新是相互联结、层层递进的。只有确立劳动二重性理论,才能说明价值的本质,进而才能区分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说明工资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来源,只有揭露了剩余价值及其来源,进而才能从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的分析上升到对它的各种特殊形式的分析,才能形成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这一系统的理论在范畴上呈现出由商品到货币,由货币到资本、由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由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由单个资本的循环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由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
14、再到借贷资本,由资本到资本化的土地所有权,最后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结构。马克思认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所讲的抽象法,是从最简单的范畴开始,从大量的现象出发,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归纳总结、改造制作,从中概括和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的东西。马克思的三大理论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他创建经济理论的抽象方法,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理论财富。三、资本论以四个环节为支点创建了一个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分析框架在作为资本论第一稿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对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
15、辩证关系进行了精辟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突破了孤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发展成为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四个环节构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精辟地分析了社会再生产中四个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J这是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也是一个至今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首先详细地分析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也直接是生产。生产直接是消费,是指生产过程直接就是劳动
16、者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过程。这里包括双重消费:(1)主体的消费,即劳动力的消费;(2)客体的消费,即生产资料的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费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力的生产。第二,生产与消费互为媒介。“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J第三,生产与消费相互创造对方。马克思指出:生产与消费,”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着对方。”生产在为消费创造消费对象、消费方式的同时,还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总之,正是在生产与消费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新的生产部门不断被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成日益复杂的各种生产部门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