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ppt(2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发热、发绀)(发热、发绀)一、发热一、发热 定义:定义: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过一般人的正常范围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过一般人的正常范围称发热。由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称发热。由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及各种原因引中枢,使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所致。发热是疾起的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所致。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病的常见症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种防御反应,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质大量消耗。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2、。1 1引起发热的原因引起发热的原因(1 1)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性病原,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性病原,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寄生虫等感染引起。虫、寄生虫等感染引起。(2 2)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体温调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中暑、脑外伤);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中暑、脑外伤);吸收热(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变态反吸收热(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变态反应性发热(风湿热、药物热、输液反应);应性发热(风湿热、药物热、输液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甲亢、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甲亢、失水)
3、失水)2 2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1 1)低热)低热 体温体温37.5-37.937.5-37.9。如结核病,。如结核病,风湿热。风湿热。(2 2)中等热)中等热 体温体温383838.938.9。如一般性。如一般性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3 3)高热)高热 体温体温39-40.939-40.9,如急性感染疾病。,如急性感染疾病。(4 4)超高热)超高热 体温体温4141以上,如中暑以上,如中暑3 3发热的过程发热的过程(1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 :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畏寒、无汗、皮肤苍白。由于
4、皮肤血自感畏寒、无汗、皮肤苍白。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所致。此期时间长短因管收缩,皮温下降所致。此期时间长短因素而异,有的几小时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素而异,有的几小时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疟疾等;也有在数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疟疾等;也有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如伤寒疾病等。日内上升到最高点,如伤寒疾病等。(2 2)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 :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病人表现出颜面潮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病人表现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此期可持续数小
5、时、数天甚至数周。快,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3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减少,体温恢复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减少,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至正常调节水平。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骤退型体温急剧下降;渐退型为体两种。骤退型体温急剧下降;渐退型为体温逐渐下降。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温逐渐下降。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病者,易出体液丧失,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病者,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
6、厥冷等虚脱休克现象,应密切观察、加强休克现象,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如果。如果体温突然下降,脉搏、呼吸增快,全身症体温突然下降,脉搏、呼吸增快,全身症状加重,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若是体温状加重,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若是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则表示病情好转,趋向下降,症状减轻,则表示病情好转,趋向正常。正常。4.4.热型热型 根据病人体温变化的特点分类,具有一根据病人体温变化的特点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定的临床意义。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1 1)稽留热)稽留热 :体温升高达体温升高达3939以上,持续数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1。常见于大叶性
7、。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等。肺炎、伤寒、副伤寒等。(2 2)弛张热)弛张热 体温在体温在3939以上,以上,2424小时内体小时内体温差达温差达1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常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常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肝脓肿等。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肝脓肿等。(3 3)间歇热)间歇热 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然上升达发热时体温骤然上升达3939以上,且伴畏以上,且伴畏寒,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后下降至正常,寒,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后下降至正常,退热时常伴大汗淋漓,经数小时或数日后退热时常伴大汗淋漓,经数小时或数日后又再次发热。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
8、淋又再次发热。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等巴瘤等(4 4)不规则热)不规则热 体温在一日内变化无规则,体温在一日内变化无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肺结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支气管肺炎等。核、支气管肺炎等。护理要点护理要点 1 1、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每、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每4 4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减至每日可减至每日2 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2 2、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用冰袋冷敷头部,体
9、温39.539.5时进行时进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半小时后测体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半小时后测体温并记录。温并记录。护理要点护理要点 3 3、补充营养和水分:、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降低,使胃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降低,使胃肠活动及消化吸收降低;而另一面,分解肠活动及消化吸收降低;而另一面,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引起消瘦、代谢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引起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因此,应供给高热、高衰弱和营养不良。因此,应供给高热、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病人进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必要时用鼻饲补充营食,对不能进食者,必要
10、时用鼻饲补充营养,以弥补代谢之消耗。高热可使其机体养,以弥补代谢之消耗。高热可使其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丧失大量水分,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时,由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等。护理要点护理要点 4 4、加强口腔护理:、加强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症的发生
11、。护理要点护理要点 5 5、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加强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 6 6、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
12、,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情况,应慎用。二、发绀二、发绀 定定 义:义: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为也可称为紫紫绀绀。这种改变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这种改变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唇如唇,指指(趾趾),),甲甲床等。床等。病因与发生机制病因与发生机制 皮肤和粘膜的颜色随血流的颜色而变化。皮
13、肤和粘膜的颜色随血流的颜色而变化。血液的红色是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血液的红色是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充分地和氧结合,成为当血红蛋白充分地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氧合血红蛋白红蛋白时,它的颜色是鲜红的;当它放出时,它的颜色是鲜红的;当它放出了氧,成为还原血红蛋白时,颜色就变为了氧,成为还原血红蛋白时,颜色就变为暗红。通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暗红。通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超过5050克克/升就可形成紫绀。紫绀可分为中升就可形成紫绀。紫绀可分为中央性、周围性及混合性。另外,药物及化央性、周围性及混合性。另外,药物及化学物品中毒导致血中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学物品中毒导致血
14、中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的出现亦可形成紫绀。的出现亦可形成紫绀。分类分类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动脉血氧饱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引起。因呼吸系统疾病所引起的和度降低引起。因呼吸系统疾病所引起的发绀称肺性发绀,常见于发绀称肺性发绀,常见于呼吸道阻塞呼吸道阻塞、重、重症肺炎、肺淤血、肺水肿、大量胸腔积液、症肺炎、肺淤血、肺水肿、大量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等。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发绀自发性气胸等。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发绀称心性发绀,常见于称心性发绀,常见于法洛氏四联症法洛氏四联症等发绀等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临床特点为全身性发型先天性心脏病。其临床特点为全身性发绀,除四肢末梢及颜面
15、部(口唇、鼻尖、绀,除四肢末梢及颜面部(口唇、鼻尖、颊部、耳垂)外,躯干皮肤和粘膜(包括颊部、耳垂)外,躯干皮肤和粘膜(包括舌及口腔粘膜)也可见发绀,且发绀部位舌及口腔粘膜)也可见发绀,且发绀部位皮肤温暖,局部加温或按摩发绀不消失。皮肤温暖,局部加温或按摩发绀不消失。分类分类周围性发绀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见周围性发绀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见于体循环淤血、周围组织血流灌注不足、于体循环淤血、周围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如右心衰竭、大量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如右心衰竭、大量心包积液、重症休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包积液、重症休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冷刺激等。其临床特点为发绀常出
16、现于寒冷刺激等。其临床特点为发绀常出现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鼻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鼻尖等,发绀部位皮肤发凉,若加温或按摩尖等,发绀部位皮肤发凉,若加温或按摩使之温暖后,发绀即可减轻或消失。使之温暖后,发绀即可减轻或消失。分类分类 混合性发绀: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同混合性发绀: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同时并存,常见于全心衰竭。时并存,常见于全心衰竭。比较比较中心性紫绀中心性紫绀护理要点护理要点(1 1)调整体位:取坐位或半卧位,对已有)调整体位:取坐位或半卧位,对已有心力衰竭的呼吸困难者夜间睡眠应保持半心力衰竭的呼吸困难者夜间睡眠应保持半卧位,发生急性肺水肿时,患者极度呼吸卧位,发生急性肺水肿时,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患者应坐位,双腿下垂以及其他必困难,患者应坐位,双腿下垂以及其他必要的措施。体位要舒适、安全,可抬高床要的措施。体位要舒适、安全,可抬高床头,并用枕、软垫等支托臂、肩、骶、膝头,并用枕、软垫等支托臂、肩、骶、膝部,以防受压、滑坡或摔倒,床上放小桌,部,以防受压、滑坡或摔倒,床上放小桌,以备患者支撑。以备患者支撑。护理要点护理要点(2 2)稳定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