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23449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对近现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有一定影响。本课一共三个子目两条主线:第一子最先秦时期的德臂与法治。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第二子目: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汉魏以后,懦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第三子目: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

2、讲。三个子目之间按照时序编排。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都是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习动力较强,并且在高一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包括“春秋战国的时代变迁”,“百家争鸣与儒法思想”,“汉尊崇儒术”,“唐的大一统”,“宋代的理学”,“明清思想的新变化”等内容。对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有一定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学生对于“教化”这方面知识是陌生的,也是不好理解的。另外,中国古代统治者礼法并用的统治手段也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课标要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交锋的内容和原因;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难点: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汉唐礼法

3、并用的统治手段。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的表现。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引领法、史料教学法、分析探究法教学过程幻灯片第2页呈现本课学习目标:幻灯片第3页1 .通过了解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交锋的内容和原因,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王朝面临不同问题都会使得其在治国方略选择中有所取舍和不同;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以子产、叔向、孔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提出救国定世的方案领悟挽救乱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救民的家国情怀。2 .通过了解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4、认识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以及其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系。师: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法律”、“教化”等概念引入本课,打好本节课、本单元学习基础。幻灯片第4页师:在本单元题目中出现了“法律”、“教化”两个概念,它们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法律是指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而教化则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另外,在本课题目中又提到了另外一个词,就是“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

5、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的法治。秦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法典多以律命名,因此说古代法律是法治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几个概念清楚之后,我们进入本课第一个问题学习:讲授新课幻灯片第5页板书: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结合教材,阅读史料以及回顾高一所学知识,学习“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幻灯片第6页1 .先秦时期德治的渊源师: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这就是早期的德治思想。所以,我们看到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德治

6、思想了。幻灯片第7页2 .先秦时期法治的渊源师:在德治思想起源的同时.,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了。大家来看材料一:材料一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菲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筑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问题: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教科书内容,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的法律实践发生了什么变化?幻灯片第8页生:从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无确切的罪名,发展到成文法。幻灯片第9页夏商周时期: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为什么是“铸”刑书,是因为当时把刑法浇筑在金

7、属器皿上。子产的做法在当时还引起了一场辩论,邻国有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仁义。这也就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幻灯片第10页过渡:随后,德治与法治之争不断升级。这也跟当时所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3 .儒家与法家之争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高一上学期第二课学习内容:师: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幻灯片第11页而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我们来看两段材料。材料一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

8、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纯羡齐非,一民之就,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材料二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儒法两家关于治国方略的观点有何不同?幻灯片第12页师: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罚管理国家,并给出了理由。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幻

9、灯片第13页师:下面,请同学们再阅读教材44页第三段和45页第2段,归纳总结两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代表人物所处时代治国思想救化思想K不/H为政以第为于.於节用而爱人,便民以时施仁政于民.借刑?5,节税做蠹子战国0视民生与民意民为贵,社翌次之,君为轻儒家主要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建议统治者施行仁政。国支以注、木、JM5奴会下 a出土费雳物分明以变为第,以法为r微行法令,保妒善兴Ml主In8的科益师: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韩非提倡君主不要空谈礼义,而

10、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并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幻灯片第15页师: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战国时期的命运走向是不同的,依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儒家思想不被当时国君重用?我们来阅读这段材料:材料四因为孔子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取反对态度(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大一统的必经路程。“仍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篇),就是孔子保守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范文澜中国通史问题: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战国时期的走向命运是不同的,依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儒家思想不被当时国君任用?幻灯片第16页生:范文澜先生指出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师:法

11、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因此,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幻灯片第”页师:以上就是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我们来看时间轴,粉红部分是这一框题对应的内容。过渡:那么秦朝统一中国后,在法律制度方面又有哪些变化呢?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教化幻灯片第18页设计意图:礼法结合是这一课的难点,通过几段史料的阅读,让学生理解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并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古代史料能力,提取历史信息。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

12、法律与教化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1)秦汉时期一一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师:对于秦汉时期法律制度的研究,我们目前可以通过出土的律令简牍作为一手史料进行研究。如:云梦唾虎地秦简,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我们来看右下角的这张图片,图片中的竹简是云梦睡虎地秦简。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图片为法律答问。法律答问多采用答问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等作出解释。秦代以吏为师,法律答问可能就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我们注意以下几点: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1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幻灯片第20页(2)魏晋时期一一律令儒家化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幻灯片第21页(3)唐朝颁布永徽律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疏议即对律文的解释和补充。唐朝的法律体系还包括:律、令、格、式。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教材“历史纵横”: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格是相对律

14、令而言的补充意义的法典,式是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幻灯片第22页过渡:那么,唐律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呢?先来看下面的材料一一材料五辽太祖时,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太宗时,治渤海人亦依汉法。道宗时,以国法不可异施,将不合于律令者别存之。此所谓律令,还是唐朝之旧。金当熙宗时,始合女真旧制及隋、唐、辽、宋之法,定皇统制。然仍并用古律。元初即用金律。世祖平宋以后,才有所谓至元新格、大元通制等,亦不过将新生的法令事例加以编辑而已。明太祖定大明律,又是一准唐律的。清律又以明律为本。吕思勉中国通史刑问题: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律对后世的影响。幻灯片第23页问题: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律对后世的影响。历

15、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师:唐律疏议的评价及影响: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幻灯片第25页2.唐朝的教化师:与此同时,唐朝也提倡礼制,重视教化。(1)大唐开元礼: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2)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幻灯片第26页思考点: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汉至隋唐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选好角度,可以从儒家思想本身、儒学家,统治者这三个角度入手。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学家参与法律的制定与解释;统治者的提倡,维护三纲五常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