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工作经验:创新“十户联治”湾组治理 打通农村治理“最后一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治理工作经验:创新“十户联治”湾组治理 打通农村治理“最后一米”.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创新“十户联治”湾组治理打通农村治理“最后一米”开展共同缔造工作以来,XX市委市政府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探索以“两级两长联十户”治理架构为基础的“十户联治”湾组微治理机制,划小农村基层治理单元,构建直连群众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体系、治理体系纵向到底,有效破解“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等难题,着力提升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一、背景1.合村并组后村实组虚。2014年以来,XX市落实XX省“减人减事减支”的乡镇改革政策,先后启动两轮合村并组,由原先768个行政村调整到现在323个行政村。村规模调整后,村民小组长由村“两委”干部兼任,原有的村民小组格局被打破。比如
2、上车湾镇华容道村由3个村合并而来,合并前划分25个村民小组,合并后减少为5个村民组,每个小组接近IoOO人,村组干部服务半径大、工作对象多,导致基础工作不细、不深、不实。2 .村财乡管后事多治少。当前,大部分村无资源、无产业、无项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工资报酬、工作经费由乡镇核发,村干部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完成乡镇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服务群众的动力不足、能力欠缺,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梗阻严重。比如XX镇何堡村共875户3501人,村“两委”干部4人,集体收入仅有5万元,除规定拨付的运转经费外,其他全靠上级资金支持,行政工作压力大,服务群众能力和动力不足。3 .流多留少后事小难大。目前,农
3、村人口流出多、留下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三留守”人员是长期居住在村的主要人群。这部分人群在村的活动空间就是左邻右舍、房前屋后,遇到的问题也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如果没有村、镇两级的处理,就成了最大的难事。例如“三留守”人员存在就业培训、幼儿教育、养老助老、人居环境、用药就医等方面的需求急需解决。二、主要做法1 .固“微”强基,组织到户。通过搭建组织架构,巩固“十户联治”基础,引领党员干部走进群众。一是建实“联”的架构。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搭建“联合村党组织+联户党小组+群众”组织架构。由包村联户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共同组成联合党支部,包村干部任书记;联户长与若干
4、中心户长组成联户党小组,联户长为组长;中心户长负责联系10户左右群众。二是规范“户”的单元。按“就近、就便、就熟”原则设置联户单元,每个联户单元控制在10户左右,不超过15户,每个联户单元推选1名中心户长。联户长根据联户单元数量,分别联系不超过10名中心户长,对应沟通不超过150户居民。三是配强“治”的力量。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将乡镇(管理区)机关和直属部门党员干部力量下沉到户,与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社区)“两委”干部一起担任联户长;推选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老党员等群体担任中心户长。全市23个共同缔造重点示范村(社区)共有23名乡镇班子成员、78名村(社区)干部、23名乡村振兴
5、驻村工作队员共同担任联户长,联系179名中心户长,沟通2119户群众。2 .聚“微”成炬,参与到户。通过引导群众参与,完善“十户联治”载体,确保群众小事共办共解。一是参与方式入“微”。利用村民茶余饭后时间,组织每个联户单元协商议事,遵循议众不议寡、议事不议闲、议公不议私等“三议三不议”原则,议事不拘形式,不限地点,不设主席台,干部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围绕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急难事、期盼事”,形成“五事共议、五事共治”。二是参与内容入“微”。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群众需求为导向,将人居环境整治、平安创建、城乡规划管控、禁烧禁鞭、人情风治理等5项重点工作,田间管理、基础设施管护、优秀评选、困难
6、帮扶等阶段性、突击性事项(即“5+N”)等纳入群众协商议事的主要内容,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三是参与行动入“微”。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按照“扫干净、码整齐、拆通透、改旱厕、栽满绿、清沟渠”等十八字方针,干部带着群众干,每月15日和30日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清扫房前屋后卫生,改善公共区域面貌。今年来,开展全域大清扫活动13次。3 .细“微”人心,深化到户。通过改进治理方法,激发“十户联治”动能,持续让群众感受到实效。一是收集需求聚民意。每位中心户长负责联户单元内的群众“心愿”收集,将“心愿”汇总“上墙”,对群众意愿集中、需求迫切的事情及时向联户长反馈。完善“邻里”治理,以互帮互助为基础,
7、共同解决小问题小困难。二是迅速反馈强信心。完善“小事党小组会商后办、难事村党组织审议后办”工作思路,联户长和中心户长建立微信连心群,随时随地了解群众需求,快速化解矛盾纠纷,即时解决群众困难,实现问题提出即处置、落实即反馈,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三是开展评比促持续。为保证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通过验收、评比、考核、奖励等方式,以“随湾(组)就片”为评选单元,从中选出1个优秀的联户单元进行通报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对中心户长采取悬挂标牌,亮明身份,赋予荣誉身份等形式进行激励。今年来,荒湖管理区落实“十户联治”湾组微治理机制,表彰优秀中心户长334人,对3981名群众进行奖励。三、取得的成效
8、1.基层基础得到巩固。划小党组织单元,加强党群联动,直接覆盖到户,在组织建设的纵向维度上形成“延伸到底”的党建格局,破解村组单元虚化的问题,巩固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地位。全市23个共同缔造重点示范村(社区)共建立23个联合党支部,设置852个联户党小组,推选8051个中心户。2 .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将党组织延伸至村民身边,聚焦村民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更好的发挥村民对于村庄治理的参与权与表达权,拉近党群距离,密切干群关系。今年来,通过协商议事推动完成助老助学助贫助医等民生实事155件,推进解决涉水涉电涉网涉路等基础设施问题164个。3 .村容村貌大为改观。通过“十户联治”提升村民自我服务能力,共同
9、为自己的事、身边的事群策群力,实现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幸福生活人人享有。XX市荒湖管理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持续三年以“十户联治”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一跃成为“国家卫生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和“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四、经验启示1.党的领导是根本。坚持党建引领,才能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强大动能,最终打通农村治理神经末梢,解决“最后一米”难题。4 .党员干部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治理的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服务群众上,核心在党员干部落实落细。5 .群众参与是基础。“十户联治”的基础在群众,在于群众参与。只有坚持群众主体,密切联系群众,找准群众主动参与农村治理的方法,才能实现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6 .服务群众是目的。群众利益无小事,最是细处见人心,看似一件件小事,却是村民最关心的大事。打通农村治理,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服务群众上面。要关注群众困难,及时解决问题,切实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有安全感、参与感、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