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596633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晚期作品,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访问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作者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但又无力抗争,只好寄希望于构设理想。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落在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上。至于桃花源记,在对首尾错位、文质错位和虚实错位的剖析中,我们得以梳理文章曲折的叙事、朴素的理想和深远的意境。教学目标1 .通过看图复述,品文赏景,品味桃源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语言风格;2 .通过对比悟读,读人悟韵,探究古人桃源理想,结合背景体悟情怀

2、。设计思路一、导入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带有“桃花”的文章。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时,你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一探究竟。二、多角度朗读,品桃源之美(一)多角度品读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圈点勾画。1.品自然之境:自然景象之美明确:“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之时如火如霞的景象。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为渔夫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3 .品生活之境:生活情境之美明确:这些景物都

3、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语言极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4 .品人文之境:人物和谐之美明确: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明确:“客吾客,以及人之客”,桃花源人不仅内里和睦融洽,同时对外人也有着人道主义关怀。(二)品理想之境1 .比读:桃花源记其实是作者陶渊明为诗歌桃花源诗作的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面节引的桃花源诗,看看哪些句子也能印证桃源的美。明确:从“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可以看出这个地方自给自足、无人收税;从“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可以看出人们顺应自然,怡然自得。2 .小结: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三、知人论世

4、,辨桃源之真桃花源如此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后却消失了。这么美的桃花源,真实性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文学大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寓意之文,还是一篇纪实之文,但诗人韩愈在桃源图这首诗中却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J那么,你认为桃花源是真的吗?(一)讨论我们来试一下,一部分同学是纪实派,另一部分同学是虚构派。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二)探究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如果把桃花源称为“世外”的话,渔人所处的世界就是“世内”了,内外有什么区别呢?材料补充: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

5、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材料,和老师一起完善桃源世界与现实世界对比:桃源内外,两重天地。明确:作者虚构的背后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战乱频仍的环境里,对人民的苦难有切身体会却无法改变,只能借助创作,通过内外对比,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四、推本溯源,探问津之路余秋雨说,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我们知道桃花源是虚构的,那么千百年来的文人雅士,他们不知道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后人要写桃源?让我们重走一遍渔人走过的

6、道路,请同学们圈画出时空转换词,小组讨论,来到每一个路口,你会想什么?(一)明“舍”意便舍船,从口入。不舍,不得,舍是另外一个入的开始,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会限制你。陶渊明有典型的道家气质,我们要透过文字看到他的哲学。(二)洞“豁”理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生命中有很多的时候就是这样,刚开始学写作,刚开始写书法,乃至于刚开始与人交往,在门外的时候都很兴奋,可是进去以后,会有一个非常狭窄的阶段,你觉得很紧张,甚至不能呼吸,只想回头。坚持一段时间后,又豁然开朗了。你找到了节奏,才能到达更广阔的空间。(三)知“停”由停数日,辞去。凡事皆有入有出,但是你入的是个什么世界?你出来所面对

7、的又是一个什么世界?我相信稻盛和夫管理京瓷的时候就是耕耘桃花源的时候,梁思成林徽因面对古建筑的时候到了他们工作中的桃花源,贝聿铭做设计的时间就是他停在桃花源的时间,他本身还参照桃花源记设计了美秀美术馆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桃花源,这是你精神的世界,也是你生活的天地。(四)断“寻”愁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真正的乐与美、爱与痛,往往无法为外人道。很多时候,沟通其实建立在共同的经验上。禅宗讲印心,就是心与心都体验过了完全一样的境界,才有可能像印章一样,一盖一个模样。他做了这么多记号,怎么还会迷路?不是遂迷,而是本来迷。找不到标记,也意味着

8、每个生命的路途都不可复制。周易里讲:一致百虑,殊途同归。虽然同归,毕竟殊途,要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起点不同,节奏不同,风光不同。蒋勋说,在没有心机,忘记路之远近的时候,天机就会出来,可是一有心机,天机就不见了。当处于忘缘的状态,但又一心在入、在走、在向更深的地方去,常常体会到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一一得道的体验一一也就是与道合一的状态。问津者是谁?就是问道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间有个酒店就叫文津酒店,真是一个好名字,文化的渡口,有问道之意。道是什么?从文字学的角度,最早的本义是道路。桃花源记当中写了两个真正的问道者,一个是渔人,一个是南阳刘子骥,他们都在寻找通往桃花源的路。道还可以理解为事物的

9、基本规律。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渔人的欲穷其林是求道,桃源洞是见道与入道,桃花源是证道,而渔人处处志之是想要传道,渔人之路是一条完整的弘道之路。(五)承“陶”志“后遂无问津者”,后世文人问了吗?你们还问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是虚构的,但后世文人纷纷问津、传承,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仍然能看到这种理想社会的影子。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在漫长的闻道之路上,最重要的是信道一一相信有道,才能求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目标就是你的桃花源。道之所在,道之所指,唯有信道,才能找到道。五、总结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现如今,我们的“中国梦”正一步步地实现,这是一个比桃花源更值得期待,也更切实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