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项城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项城中等城市建设,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
2、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加快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不断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好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建设“三城两高地一家园”提供气象保障。(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初步建成。气象关键技术本地化取得新进展,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气象强市建设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气象关键
3、科技领域本地化实现新突破,气象监测更加精密,气象预报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气象与经济、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等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能力大幅提升,防灾减灾、城市安全运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领域等气象保障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基本建成气象强市。二、重点任务(一)建机制提能力,保障生命安全1 .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灾害防御融入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多员合一”的信息员队伍。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工
4、作纳入各级综合科普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全市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推进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场馆、园区、流动设施)镇(街道)以上全覆盖。根据气象灾害影响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重视新技术新媒体在预警发布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消息树”作用,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市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局、教育体育局、科学技术学会、气象局等部门,各镇、街道)2 .提升城市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建设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城市气象灾害
5、精细化监测站网,城区覆盖率达到3kmo建立城市内涝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实现不同等级暴雨对城市内涝风险影响的分析和评估。全面融入“城市大脑”,建设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防洪排涝、交通出行、建筑节能等智能气象服务系统。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立风险预警联动工作机制。提升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水平。将气象灾害防御全面融入城市精细化治理。开展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估、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城市通风廊道规划设计以及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相关成果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城市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6、、自然资源规划局、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按照“归口管理、加强联动、快速传播”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健全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落实项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职责。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以属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防联动机制,细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防御指引,做好易燃易爆场所、危险化学品的雷电防护工作,将防雷安全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致灾风险联合研判、风险预警联合发布、极端天气防灾避险、气象灾害评估制度。落实重大灾害性天气五停(停工、停课、停产、停运、停业)制度,不断完善应急响应联动
7、制度。提升重点地区、高敏感行业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分析和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巨灾保险等风险转移制度。(市气象局、公安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文化和旅游局、教育体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二)赋能“气象+”,服务生产发展4 .实施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创建行动。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推进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和粮食全产业链气象保障水平,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做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品牌。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县域特
8、色”系列气象服务品牌。开展项城优质小麦、白芝麻、红薯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工作,打造“气候好产品”等系列国家气候标志品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气象服务提升行动,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应用项城市高标准农田星空地气象监测预警平台,提升智慧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探索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年底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对镇(街道)的考核。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市农业农村局、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道)5 .全面提升交通气象保障能力。开展分灾种、
9、分路段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开展交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围绕公路、铁路、城际快速通道等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立完善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加强气象、交通数据共享共用。开展新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I级铁路、高速铁路以及桥梁等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开展沙颍河(项城段)航运气象服务。(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员会、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6 .实施文旅强市气象保障行动。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实现南顿故城、袁世凯故居、袁世凯行宫等旅游景区气象监测设施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全覆盖。文旅、气象部门要联合指导重点旅游景区开展气象
10、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灾害避险场所建设和灾害易发区旅游景点的防护等工作。强化气象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利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7 .提升民生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电力、金融、保险等行业。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面向健康生活、户外体育、新型消费等领域,开展分众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气象服务。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模式,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气象局、国网项城市供电公司、金融工作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服务重大战
11、略,保障生态良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监测,实施气候变化对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城市等影响评估,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市气象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城市管理、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9 .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气象科普公园,打造100-500后沉浸式智慧科普馆。建立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协作共享机制,助推全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效能全面提升。(市城市管理、发展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
12、0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效益。推进标准化、装备自动化和信息化作业站点建设,提升地面作业能力和作业指挥能力。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市县作业指挥一体化可视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安全管理平台。提升作业条件监测识别和预报预警追踪能力,开展针对不同服务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作业精细度。建设2-3个标准化炮站,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气象保障乡村振兴和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局、财政局、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坚持创新引领,加快科技领先IL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深化智能观测、数据融合分析和数值预报模式在灾害性
13、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中的应用,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科学研究和智慧气象服务应用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媒体等前沿技术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完善基于影响和风险的精细业务技术体系,提高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灾害性天气影响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加强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生态遥感评价,提升极端天气能源保供应对能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市科学技术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气象局、教育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2 .创新协同融合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及风险应对措施研究,将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生态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等纳入市科
14、技研发计划。利用地方资源,支持气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地方党校培训体系,将气象高层次人才建设纳入地方人才工程。(市发改委、财政局、教体局、人社局、总工会、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发展智慧气象,打造高质量核心业务13 .建设高分辨率立体协同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气象部门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强化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管理。统筹全市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设计,加密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多要素气象观测站覆盖率达到5km。发展综合、智能、协同观测业务,优化各镇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完善农业、生态、交通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深化社会化气象观测
15、应用。(市气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文化和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4 .完善精准气象预报服务机制。建设数值预报应用平台,发展智能网格预报,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化水平。建立综合监测与预报预警平台,提高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逐步发展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和产品体系。优化应用多源资料融合产品,提高精准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市气象局、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发改委、财政局和各镇、街道)15 .提升智慧精细气象
16、服务能力。依托项城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强化气象、自然资源、应急、水利、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预警信息共享,健全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严格贯彻递进式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流程。加强媒体、通信运营企业与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增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效果。发展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市气象局、自然资源、应急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融媒体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16 .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能力。深入开展“百站提质”行动,推动气象台站建成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基层气象台站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和科普能力。建设项城观测站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大气象科普资金投入,制作科普宣传微电影、气象科普短片,增强市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