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xx年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xx年工作计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市科技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xx年工作计划20xx年是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之年,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有力指导下,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研发投入攻坚、科创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03专项”实施、科技创新服务等各项工作,全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取得较好成效,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20xx年主要工作及成效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决策部署,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打造新型工业重镇“关键抓手”的工作要求,认真履行部门职责,着力“强弱项、补短板”“推改革、促创新”,加快推
2、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了科技主要指标稳步提升、重点工作不断突破,科技助力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xx年,江西鄱阳湖湖泊湿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获批,实现我市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零的突破;鄱阳生态科技城被列为全省十大科创城之一(数字经济);全市获批独角兽(潜在、种子)3家,瞪羚企业(含潜在)19家,数量列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在全省排位前移一位,进入前三;全社会研发投入49亿元,同比提升24.2%,总量和增幅均列全省前三。与此同时,深化改革、03专项、人才团队、科技金融等工作加快发展,均位居全省前列。(一)坚持系统谋划,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一是着力健全政策体系。高标准编制九江市“十四五
3、”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九江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九江市县(市、区)科创园建设管理考核办法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推进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健全完善创新驱动发展“1+N”政策体系,营造了创新驱动发展良好氛围。二是着力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对接融入全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布局,大力支持九江“一南一北”两大创新平台建设,其中,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一区多园”加快推进,在国家高新区排位前进19位;鄱阳生态科技城被列为全省十大科创城之一(数字经济);九江修水国家农业科技园经过3年创建,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深入推进各县(市、区)至少一平方公里科创园建设,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600余家、创新平台和
4、载体70余家,成为县域经济创新高地。三是着力深化科技改革。推动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和“三评”改革,以九江学院为试点单位,建立赋予高校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制定九江市关于推进“三评”改革的实施方案,改进科研项目评审评价方法,建立与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深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改革,建立研发导向的项目扶持机制,减少无偿支持、直接支持,推行“后资助”“拨改投”“贷转奖”试点,探索“揭榜挂帅”机制,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二)狠抓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基础更加坚实一是加快科创平台载体建设。实施培育科创平台攻坚行动,江西鄱阳湖湖泊湿地国家观测研究站成功获批,实现我市基础支撑与条
5、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零的突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12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已确定选址九江修水,有望今年落户建设。大力推动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省部共建,帮助解决7项难题。中铁九桥、理文化工等4家企业获准组建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金鹿科技、京东智能等6家企业获批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同时,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培育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二是加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03家,通过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1家,全市高企总数675家,进入全省前三;获批独角兽(潜在、种子)3家,瞪羚企业(含潜在)19家,总量列全省第二;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
6、16家,同比增长35%。晨光新材料获首批江西省绿色技术创新培育企业。三是加紧科技人才团队引育。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组织4人申报国家HJ计划,6人申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6人申报国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推荐5人申报江西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26人申报江西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引进英国籍区块链技术顶级专家、德国籍植物学专家各1人。(三)突出转化运用,科技创新成效更加明显一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坚持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工作“头号工程”,深入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组织召开了九江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推进会议,加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加大统筹
7、调度、政策引导和培训辅导力度,20xx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49亿元,增幅24.2%,总量、增幅均列全省前三,20xx年有望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二是持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20xx-20xx年度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93项,资金2707万元。持续推进03专项试点示范,征集03专项重点项目IOl项,九江移动“石化企业基于5G和NB-IOT技术的智能化应用”项目入选工信部移动物联网。安排专项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进行专项补助。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省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对接活动以及深圳高交会、江西移博会、大院大所进江西等活动。三是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成运行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
8、台及专家评审答辩系统。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大力推广“科贷通”产品,20xx年新增“科贷通”补偿金1500万,总额达到4800万元,撬动银行资本9.6亿元,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3.47亿元。(三)聚焦中心工作,科技支撑作用更加彰显一是全力争资争项。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6项、资金7253.4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15项,省“揭榜挂帅”、重点研发等项目138项。江中食疗“食药同源养胃健康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同方电子”短波通信系统数字预失真技术”项目被列入我省首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分获500万、IOO万元资金扶持。二是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人才下沉
9、、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全市共有256名省科技特派员、49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全年举办科技下乡活动20余次,培训农民技术带头人IOOO多人次。同时,成功举办20xx年九江科技活动周活动,推动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集中展示科技创新重大成就。三是着力重点产业服务。围绕九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牵头做好全市新材料产业链服务,编制九江市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新材料产业链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xx-2023),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集中开展企业难题调研活动,并赴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开展产业招商,引进新材料产业亿元以上项目16个,5020项目4个,预计全市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
10、超过1500亿元,总量位居九江市十大产业链第一。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相比,与全市高质量发展和打造新型工业重镇的要求相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全市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企业创新能力还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不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南昌、赣州仍有不小差距,并且每年保持高速增长难度很大;三是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不足,产学研融合不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四是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比较薄弱,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研发平台方面仍未实现零的突破;五是科技人才总量不大、结
11、构不尽合理,高层次领军人才稀缺等等。三、20XX年工作计划20xx年,市科技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党代会、省两会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决策部署,围绕推进创新型省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重点任务和九江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目标定位,坚持创新领先,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九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步伐,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占GDP比重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新增独角兽、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保持全省前列,在国家、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着力优化创新布局。抢抓国家启动
12、新一轮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机遇,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步伐;积极融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共青城国家高新区纳入自创区或共享自创区优惠政策;支持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积极争取全省数字经济科创城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巩固提升“一南一北”“一县一园”区域创新成效,构建更加系统的区域和产业创新体系。二是着力提升创新能级。实施重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抢抓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建设优化调整机遇,全力争取中科院国家天文台120米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年内落户修水,大力支持庐山植物园共建和九江学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建工作。争取省级重大创新平台项目支持。三是着力做强创新主体。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强攻行动,力争增幅继续保持
13、全省前列,占比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强攻行动,力争高企总数达到750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突破30家。四是着力实施重大项目。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攻坚行动,探索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攻破制约我市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卡开展联合攻关。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资金支持。五是着力加速成果转化。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摆在与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同等高度,设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科技成果在九江转化应用进行奖励补助,力争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以上。深入推进03专项工作试点示范,力争获03专项及5G项目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六是着力引育创新人才。坚持把培育和引进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关键点,加强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对接,加大科技人才项目支持力度,力争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10个(名),培育国家级人才、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名。七是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不断壮大“科贷通”规模,启动“科融通”工作,力争为企业解决融资达到5亿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为基层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探索实行“经费包干”机制,全面落实项目“无纸化”,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管理,不断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