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5757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全面提升我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21)55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截至2025年。一、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国家、省防震减灾工作部署要求,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地震灾害治理能

2、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融入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新时代防震减灾现代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一县一台和“一市一中心项目建设,构建了测震、水化、形变等地震监测网络,全市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5级。建成市级地震观测数据汇聚节点,实现水氨、水位、形变等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市级汇聚和入库;完成地震应急指挥和震情视频会商室项目建设,服务应用于震情会商、应急响应、业务培训等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完成我市辖区18个预警台站建设任务,初步建立了市级地震预警发布中心和地震预警宣传系统。地震灾害防御基础进一步夯实。全面实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

3、3062015),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到位,新建工程项目审查备案千余项。安阳市城区活断层探测成果应用于重大项目建设,1个县开展活断层探测。应急响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成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地震应急演练实现常态化,有效应对了滑县王庄2.4级地震、林州五龙2.6级地震等6次有感地震。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印发了安阳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编制了安阳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17-2020)。地震灾害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完善防震抗震和抗震救灾指挥体系,调整防震减灾机构和职能职责。防震减灾

4、科学普及进一步深化。建成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企业1个,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国家级2所、省级17所、市级11所,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国家级6处、省级7处、市级13处。升级改造国家级科普基地1处。(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安阳将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

5、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强烈,需要下大力气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新任务。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格局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完善机制,推动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注入新动力。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建筑物减隔震、绿色震源、光纤地震监测等新技术和地震预警、地震情景构建等创新产品不断推广应用,为深化开放合作、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市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灾害风险高,历史上我市及周边地区发

6、生过多次6级以上地震,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处于7度以上抗震设防区,8度以上设防的乡镇(街道)占比44.4%。我市连续多年被国务院划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情形势复杂严峻。同时,我市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仍存在短板和弱项。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低、监测预警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应急响应保障能力较弱;地震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城市风险高、农村设防弱的抗震设防状况亟待改善,风险隐患底数尚未摸清,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落实不够到位;防震减灾科普覆盖面不够广,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防震减灾治理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创新不够、满意度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

7、。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科学把握两个大局,夯实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基础,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加强抗震设防和应急准备,优化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全面推进新时代安阳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努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的绚丽篇

8、章作出积极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坚持预防为主,防范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聚焦制约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开放、合作、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

9、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安阳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本业务、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基本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明显提升地震灾害防御水平,地震灾害风险对全市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降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三、主要彳王务(-)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有序推动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推动滑县、林州市等县级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依托

10、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构建以灾害风险识别、评估、规避、降低、转移和防治效益评估为一体的地震应急处置辅助决策体系,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管理平台;强化抗震设防管理,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监管,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推动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开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不断提升建筑地震安全性能。(二)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市、县协同加快建设立体地震监测系统,测震站间距小于30千米,全市地

11、震监测能力达到LO级;加快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项目,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不低于80%;对接河南省地震台网建设规划,加强地球物理站建设,对太行山前断裂带和汤东断裂带区域实行有效监控;完善震情流动监测系统,提高市级流动监测设备装备配备水平,配齐基本设备装备;坚持全市一盘棋,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统一信息发布渠道,为震区开展应急救援及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支持;推进地震预测预报长中短T本化,加强豫北区域震情跟踪及预测研究;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震情分析指标体系,完善典型地球物理干扰库与异常库;强化信息技术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完善震情会商机制,推进地

12、震预测预报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加强宏微观异常核实,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新时代群测群防工作,力争取得减灾实效。(三)提升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推动市、县、乡三级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备案工作,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预案修订完成率达100%,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力口强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强化市、县资源整合,实现互联互通,震后30分钟内与灾区指挥中心联通;建立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工作机制,强化区域协作联动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完善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实现地震灾情快速获取与应急产品精准产出;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做好防灾减灾设施设

13、备的统筹使用工作,保障“防大震、救大灾基本需要,力争灾后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通信重点保障率达100%;依据国家、省有关标准和规范,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提升我市应急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统筹加强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服务,重点加强震后趋势判定、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及时提供地震烈度评定、震情灾情信息,为应急救援提供科学依据;推广灾害风险调查和评I古成果,提出规避、降低、转移地震灾害风险对策与措施;丰富公

14、共服务产品供给,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服务;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推动防震减灾智慧服务精准化,建设供需对接、便捷智能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产品清单;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业务支撑,创新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推动多元供给,引进社会力量,培育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市场。(五)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防震减灾议事协调机构和机制建设,强化市县防震减灾法定职责履行;加强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地震安全风险防范网格化管理,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灾害治理新格局;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

15、,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将地震行政执法全面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落实权责清单制度,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六)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坚持软、硬件并重,构建功能完备的科普传播平台和科普产品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场馆建设,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覆盖和辐射能力,优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分布,实现“一县一基地目标;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各级各类科技场馆、应急体验馆和农村文化礼堂,引导各类公园、景区等增加防震减灾科普功能;推进国家、省防震减灾

16、科普示范学校标准化实施,推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创建纵深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不少于50所,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不低于90%;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业务培训,培训率达到80%以上;深化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创新宣传方式,加强重点时段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七)提升科技支撑和信息化水平。开展关键科研技术攻关,加强地震预警、震情分析指标等创新产品研发;开展地震监测站网、地震数值预测研究;推进地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学技术与防震减灾业务深度融合;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合作,共同承担重大工程科研项目,提升科技研发和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人防工程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