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复性书〕语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翱〔复性书〕语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李翱复性书语译上篇语译第一节辨性、情之作用、关系与本质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龊昏,性斯能矣;非性之过也,七者椭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克矣。语译:人之所以能够上达成为圣人,是因为性所发挥的作用:而Ir性之所以会惑乱不明,则是因为情的作用。欢喜、愤怒、悲哀、恐惧、爱好、厌恶、欲求,都是情JI的表现方式,情感作用达到昏昧失理智后本性就消失不见而无法发挥正常功用;这并不是本性自身的缺陷,而是因为七种感情的作用交复运作,使得本性
2、的清明理智无法保持在充实完整的状态所致。就好像灌浊翻动的流水不会清澈烟雾腾漫的火焰无法保持光明;这不是流水或火焰本身性质的缺陷,若泥沙不翻搅则流水自然清澈:烟雾不弥漫,则火光自然通透照燧:同理,人的感情若不作用,本性自然就能充实且发挥。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之命也,圣人杼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劫也,百姓谓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语译:性与情并不藉由互相排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若没有性的先存有,则情感作用就没有发生的本质基础可知情乃是由性产生出来的作用:精本身有所持而生,不是自有自生的先验存在,而是依时于性而存在:而性本身
3、也无法在人的认识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自我呈现,而需要透过感情的作用发生时反激出其精粹清纯,然后才可以显露出性的本质。本性来自天的授受,而圣人就是得到本性的超越作用而不致为情所迷惑:感情是本性表现出的作用,百姓则容易沉溺于其中,而不能有去探求恢复其本性的状态。圣人者岂无其情耶?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艰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娶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无性耶?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是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伏,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粗其性焉。语译:那这么说来,圣人岂不都没有情的作用吗?所谓的圣人,他的内在本体寂挣稳定不变动,对事物不抱有过度盼望而能得到自然会得到的
4、结果,不费言词就能表现出神妙深奥的洞察智慈,没有盛气逼人的光彩,但是父在人群中自然突出而不可掩所制定之常经大法,其规划之伟大与长久可比天地之高广,而一旦要有调整改易的步骤措施又能兼顾宇宙事理之正反两面的规律。圣人的所作所为,看似好像充满关怀与成情,可是在他本身其实又不曾因为什么私情而来做这些事。那么百姓是否就没有本性吗?其实百姓的本性与圣人的本性没有差别可是因为感情的迷惑昏昧交相作用,摧折了他的本性而不见止息之时,故即使到死也不曾自见其本性有发挥一日之作用。火之潜于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济之未潦而潜于山,非不泉也;石不敲,木不磨,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泉之源弗琉,则不能为
5、江、为河、为淮、为济,东汇大里,浩浩箔箔,为弗测之深;情之动舲弗忠,则不能复其性,而及天地为不根之明。语译:能引发火焰的本质未作用,而潜藏在山林树木一切可燃的事物之中并不是它没有燃烧起来的可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源头潜没在山区地下之中其泉水并非没有流出的一天;因为若不去击打点火石,不去摩擦钻木触发火苗的话,则无法制造一场烧毁森林万物的冲天大火:如果没有流穿山壁疏通源头,则水流无法集流成川向东汇入大海最后成就其广大无涯、深不可测的容量:同理,感情的作用若没有止息,则本性无法恢复回光明无边无际,足可照耀天地的最佳状态。第二节释圣人之道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
6、同;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寓矣。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语译:圣人是人群中的早先觉醒本性之人:对本性有自觉则谓之明达,不自觉本性则谓之受惑不明,受惑不明则认识能力昏昧不通,明达与昏昧是一种绝对相排斥、类似零和关系的存在:可是本性之中并无绝对义的所谓明或所谓昏的存在,其实连所谓的对明达/昏昧关系上的同或不同的争辩,都是不达本性之自身的外缘讨论。所谓的明,只是相对于昏的状态的便利认识与说明,若无昏昧,自然亦无所谓明达成立的余地。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成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欧,无不欠于极也。复其性者,贵人楣之而不巳者也,不已则能为其源矣。语译
7、:因此诚之为体,是圣人本性的本质与依据;诚性寂挣稳定不变动,而且其本体广博高大又清澈明达,智慧见识鉴察天地万物,用心结合深入事物本身而能因此周知领会天下之事理,言行举止、动酵作为在在都显现出其本性扩充达到极尽圆满的境界。而回复本性的目标,是为贤人所遵循实践不息者不息不休到最后也能与圣人达到相同的原始目标。易曰: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捻,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夭而夭不逢,后夭而奉天时,夭且匆遗,而况于人乎?况于行乎?此非自外得者也,能尽其性而巳矣。子恳曰:惟行至比摊尾灿;能斑性,雌&依;能思H,即族忌财性;能思!奴性,则可以瞅地&tr;可以赞圮反北育,即用g规参矣真检A;雌折,询
8、卵,物PK,期期,锄恸,桐懊,胆帖,械下到烂御t。知Ai皆善,可&QF息涯于圣也,故帏3节之,作乐Jy和之;安f和乐,乐讣也;珈&械,礼江也;故时则W财迂声,行步则闻院5之音,无故不废琴瑟,视、听、言、行,4t礼法而动,所以教人忘彳欲而知性命之道也语译:易经乾卦文言传说:大人的生养万物之功与天地同德,明察道理之智慧与日月齐明,行事之规律法度与四季的转换一样有理路秩序,对事理之几微发端之灵敏洞察与感知,与鬼神一般荚验难测;行事先于命运与惯性而动却不违天道顺天意行事且尊重事物各自之规律与次序而不违逆,对不可见之天道尚且能遵奉不违,更何况是环视俯察的人与神灵的监顾呢?典籍所载这些圣人大德与大能的成就
9、,不是自外加于其身,而是只要尽其本性就能发扬的功用。子思也说:?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能够极尽阐发其本性:能极尽自己本性,则能启发他人也极尽其本性;能够带动人群各自善尽其本性,则能懂得充分善用事物之本性与质份:能充分善用事物之本性与质份,则可以参与赞助天地生养化育万物的任务:可以赞助天地的养育任务,则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不朽矣。次于圣人之贤者境界的努力,则能由本性部分的把握为基础以求扩展至全体;初虽仅能把握一偏之得,但能秉持诚心而为之,则亦能涵养发展出本性全体之规格与维形:具有本性具体而微之形,则本性各部分之特征性质与作用逐渐浮现清晰:各部分的特征浮出显现则本性愈见明达:本性愈见明达,则能顺理而动:本
10、性动而不偏则能从内到外引起转变;不断的转变复归本性,最后则能超越原本的生命境界而变化,只有天下至诚的圣贤能通达于这种终极的变化境界。圣人基于人性皆本善的深刻了解,知道人人循本性向善之理努力而终能同成就乎圣人境界,因此制定礼仪来调节人的行为,创作音乐来调和人的感情:使人情最终能调和于和平从容、喜悦安乐是作乐的动机;使人的行为最终能合乎礼节相尊重的精神是制礼的动机:因此君子的生活教育与修养中,在乘车时让人听到车饰铃铛清脆的撞击声,以保持迂徐不迫的车速:走路则注意到自己玉佩饰环从容有韵的撞击声,以保持步行的安缓气象:非遭逢重大变故,不会陨便停止音乐的生活调剂:看的听的,说的,做的每件事,都有一定可遵
11、循的规则:这种种措施作为都是为了要教人逐渐摆脱个人对嗜好欲望的沉溺而期能逐步恢复于本性与真实生命的正道上来。道者,至诚而不息者也;至诚而不息则虚,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比尽性命之道也。哀哉!人皆可以及乎此*莫之止而不为也,不亦感耶?语译:所谓的道,是最高意义的诚之无止境的运行:秉持最高的诚性以不间断的运作,则能放开占有而不执着,保持在空间与生机不满不断的状态:空虚不满而久,则越能本性明达:本性明达已久,则能看清天地万物之现象与事理而没有遗漏或例外;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就是极尽探求本性与生命的正道。可悲的!每个人都有这种潜力与资质达到回复本性,可是没有一个人懂得马上停止下
12、来追求,转向来寻找本性的回复,这不是很值得奇怪的事吗?第三节述道统之传与个人志向昔者圣人以之传于旗子,虢子得之,拳拳不失,不远而复,其心三月不通仁;子日:回也,其庶乎!厦空。其所以来到于圣人者,一息耳,非力不能也,短命而死故也。其余升堂者,*皆传也,一气之所界一雨之所皆,而得之者各有浅深,不必均也。子珞之死也,石乞、孟及以戈击之,断缨,子喀日:君孑无,用亮。绻耐6;曲阳翔黄惧也,共7杯嫩也。仲琅归:吾何求*?吾得正而奥焉斯巳矣!此正性命之言也。语译:过去夫子将这个至诚之道传给颜回,颜回接受了之后,谨慎重视的服膺奉行,不务远而知近从自身反求复性的方法,他的心境保持了三个月以上之久不违背仁道;孔子
13、说:回啊,他几乎快到最高的境界了,还能满足于这种三餐都吃不饱的生活。他之所以还未到达圣人的的地步,其实只差一口气而已,不是他能力做不到,而是因为他短命早死的关系。其他升堂入室之弟子,都是亲得夫子之传者,可是同样一种天地间的大气与雨水的的滋养,能获得的人的感受与领略各有不同的深浅,不需强求要有一致的表现。子路当初赴义之时,石乞、孟鹰这两个人拿戈矛击杀子路,也把帽带击断了,子路说:君子人死虽死,但衣冠不能不穿戴整齐。于是结好帽带后就义而死:子路能从容面对死亡,并不是凭藉好勇无所畏惧的血气冲动,是因为他的心保持寂静不迁动的状态的缘故。曾子临终时说:我迁有什么好盼望的呢?我能够得到正当的命运结果而死,
14、这样就很足够了!j子路与曾子所说的这些话,都是彻底了悟本性与生命意义之人的言论。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柯;轲日:我四十不动心。轲之门人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传之矣;遭秦灭书,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篇,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惟节文、章句、威仪、击剑之术相拜*,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语译: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后来得到他祖父的真传,讲述中庸四十七篇传给了孟轲;孟子说: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再有何列摊迁动我心了。Jl孟子的门人中,有公孙丑和万章数位高才者得到此真传;到了秦始皇焚书之厄,中庸烧毁殆尽,只剩一篇传世,于是这古来的至诚之道遂废绝不传。今天教授中庸的人只是专就书中
15、制度的考察、章句的辨析、威仪的探究与击剑之术来学习而已,但是对于本性源流的探讨连我也不晓得还有谁得其传而能够阐扬了?道之极于剥也必复,吾岂复之时耶?吾自六岁读书,但为词句之学;志于道者四年矣,与人言之,来卷有是我者也南观浦江,入于越,而吴郡陆停存焉,马之方之,陆伶曰:子之方,尼父之心也;东方如有圣人焉,不出乎此也;南方如有圣人需,亦不出乎此也;惟子行之不息而巳矣!于戏!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蜂,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守是也方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城明之源,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可以传于时,命日:复性书,以理其心,以传乎其人。于戏
16、!夫子复生,不废吾方矣。语译:自古道运行到困厄之极点时,必定会再开启一线生机而逐渐复苏,难道我就是承担这复兴使命的人吗?回想起我小时候六岁开始读书起,一直只是学习章句文艺而已;自从有志于此性命之道起,经历四年后的今天,凡是对人说明我的心得与体悟,都还未有人能肯定我的收获。于是到南方游览大江山水,进入吴越地方,认识了吴郡一位陆掺先生,对他讲述后住先生对我说:你所说的这些言论,都可说是孔子的心声;东方如果有圣人出世,所言也不会超出你今日所说过的话;南方如果有圣人出世,所言也当不会超出你今日所说过的话;今日也只有你当真实践而没有停止而已!呜呼!儒家记载着性命之理的典籍虽然仍存在世间,可是没有一个学习者能够明白了解透彻,所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