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2010年8月20日面向首都信息产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一、前言1 .关于模式的定义“模式”一词在国内教育界使用广泛,如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但在具体语境中,关于模式的概念或定义一直众说纷纭,经常被认为是使用频繁而定义混乱的一个术语。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对“标准”有两种解释:衡量事物的准则;本身合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显然,教育界提到的模式多指后者。国外教育理论经常使用的术语有“范式”(paradigm)或模式
2、(model)。范式(paradigm)是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样式,如泰勒课程范式。模式(model)是从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这种具体问题在特定系统中重复出现,模式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它表征了一个包含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系统,并提出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且该解决方案被证明是成功的。模式是一种方法论的概念,不仅具有构造功能,而且还具有解释功能和事件进程的推断功能。现就本课题研究所使用的“模式概念做以下界定:所谓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标志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既包括形式上的规律,也包括实质上的规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在一定程度内
3、具有公认性;它是一个由基本理论、应用规则以及相关资源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2 .厘清几种模式的基本内涵教育领域广泛谈论的有关模式的概念,主要涉及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有些文章在使用上述概念的时候,对它们的界定非常混乱,在具体使用上也经常互相干扰。因此,有必要在此对这几种模式的定义加以界定,并进而厘清其各自内涵。(1)教学模式“模式”一词最早与“教学”一词相结合而形成了“教学模式”的概念。1972年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涉及大量教学模式,既包括简单的教学进程设计,也包括复杂的教学策略选择。他们对教学模式给出以下定义:
4、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样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涉及理论依据、教学目标、运行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活动程序则规范了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2)办学模式办学模式可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呈现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办学模式可以具体理解为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组织体系、管理制度、资
5、源配置等规范。办学模式主要表现在办学经费体制、办学自主权、人事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与服务、招生与就业、办学效益等方面。(3)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实质上是从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定义。十多年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的指导下,
6、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对培养过程采用的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征的构造样式,主要包含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运作策略、教学组织及教育评价等要素。(4)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办学模式主要涉及学校教育的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背景,关注学校与外界(举办者、合作方、外部客户、内部客户等)的相互关系。教学模式主要涉及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关注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架构设计与运行流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目标到专业设置;从课程开发到教学实施;从物力资源配置到人力资源建设;从教学管理到质量保障等,既关注学校内部的教育与管理,也关注外部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
7、本原则1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将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便可以分析与界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概括而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形成的结构框架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目标、制度、过程、方式等诸多要素。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高职教育特定培养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如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面向首都信息产业,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现代教育理念与高职教育理论,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质量管理体系等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为
8、教育实践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形式系统,形成高职教育活动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方针,围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主动服务于首都电子信息产业,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根本途径,以工学结合为基本准则,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质量管理体系等要素进行创新、优化与整合,探索和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1)贯彻“工学结合
9、”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是国际上颇具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学交替”、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交替从事课程学习和工作实践。世界合作教育协会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工学结合”的基本宗旨:“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
10、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J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由于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因此在学习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国情对工学结合的主旨、功能、形式等进行拓展。因此,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包含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的“工学交替”,还包含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领域的“使学校教育教学与实际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主体和对象均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广义上的高职教育改革理念。因此,对于国内高职教育而言,最为重
11、要的是把工学结合的理念融入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2)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校企合作是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建设相脱节,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校企合作常常出现所谓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往往难有普适性,在其他行业或其他地区难以复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缺乏稳定性、长期性和制度性的根基。究其原因,还在于从国家层面到院校层面的制度缺失,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尚未真正形成互利互惠、永续发展的“
12、双赢”机制。因此,必须在制度创新上寻找突破口,大力推进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3)遵循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认识上一直存在争论。例如,教育产业化的论断曾一度甚嚣尘上。再如,在教育的“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上,市场导向的价值取向也愈加显现。特别要指出,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价值取向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教育要兼顾社会需求与人
13、的全面发展需求,而不可有所偏废。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不意味市场规则可以简单移植到高职教育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在贯彻工学结合理念的同时,不应忽视教育自身的办学规律。要正确处理适应市场规则与遵循教育规律两者的关系,要在高职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秉承持续创新的改革精神就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而言,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在特定场景下,对系统中各项因素进行平衡后,得出的解决方案。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可选择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各有偏重,针对不同的系统因素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只有在特定条件完全符合时,模式中的解决方案才是最
14、优方案。一旦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被打破,这个解决方案就可能不再成立。因此,应当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本质。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构成我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质量管理体系等。1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我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于我院特有的行业背景,我们将学院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围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主动服务于首都电子信息产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具体内涵上,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满足首都电子信息产业第一线职
15、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其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能力,指从事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二是通用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指那些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对于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我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特色所在。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型产业,知识创新非常迅速,知识溢出效应非常显著。当前,知识创新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传统的市场能力或等级组织受到挑战,以知识型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生产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因此,研究和分析首都信息产业等知识型产业第一线技能型专
16、门人才规格要求,对于创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2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我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专业布局必须以首都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依据。2009年底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把建设“世界城市”作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所谓“世界城市”,是指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从产业发展形态上看,世界城市的产业体系表征为后工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三产业占绝对份额,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具体而言,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均为与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相适应的重点产业形态。从城市功能要素上看,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水平是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作为全球信息网络的重要结点及信息高度集聚与扩散的中心点,信息科技带动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