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培训材料:高校组织育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政课培训材料:高校组织育人.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校组织育人组织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从学理阐释、功能作用和实现路径三个维度理解高校组织育人,有助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一、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含义新时代以来,组织育人成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支撑,经过实践发展,形成了高校组织育人格局,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为落实这一任务,需要加强高校基
2、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方式、机制创新等途径,“提高基层党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二2017年,党和国家发布系列文件,对“组织育人”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实施保障等做了规定,其中指明了高校组织承担有重要的育人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组织具有的政治责任,落实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主体,这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高校组织包含有各级党组织、行政部门等政治性组织,工会、班级、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自治性组织。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党的领导,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以落实高
3、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发展概况。高校组织建设早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进程之中。1961年9月,在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就提出在高校低年级中设置和逐步配备专职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由专人专职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对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任务内容和人员来源做了明确规定。随后,教育部、共青团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在学校党委层面建立起专门的学生政治思想机构,以统一领导学校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教师等,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能。由此,在中央系列文件的要求下,我国高校逐步建立起协同各类组织发挥育人功能的
4、专门机构,高校组织育人的体系架构逐步完善。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下发了多个文件对该工作作出指示。在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的思想指导下,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组织育人作为重要维度纳入“七大”育人体系之中,将组织育人同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战线联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任务。文件对组织育人的组织结构、功能作用、主要内容、实施举措等作出重要部署。“组织育人”成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
5、重要体系要素。二、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功能作用新时代高校各类组织协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体系。要实现高效组织育人的功能,就要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不同作用。1.高校党政组织要通过对各项实践活动的政治、思想引领,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组织育人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一方面,高校党政组织依托高校各类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并将政治引领贯穿各类组织、各项工作之中,在实践活动中落实育人职责。党委各部门、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层
6、层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发挥高校党组织育人功能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坚持思想引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激发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创造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密切联系学生的优势,切实发挥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和立德树人功能,筑牢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之魂,牢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高校各类群团组织要借助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实现组织的育人功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共青团在高校群团组织中具有联系广大基层青年的突出优势,是党政组织的重要助手和后备军,也是培养党的积极分子的政治学校。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一是通过多种形式
7、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二是通过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在各项实践锻炼中,增强青年学生扎根祖国大地、服务基层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在观照现实中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各级团委组织的制度机制建设,将组织制度文化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此外,工会等群团组织发挥着服务、管理功能。通过优化学生组织管理服务能力、规范落实学生组织管理办法、构建扁平化管理结构和加强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等途径,创新举措以推动高校群团组织改革,从而有效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3.高校学生自治组织要通过开展服务与
8、管理,发挥组织行为规范的功能和团结凝聚作用。高校学生自治组织是学生开展服务与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平台,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及自我监督功能。这类自治组织包含有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律委员会等。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是学生群体中最具影响力的自治组织,发挥着团结凝聚、管理服务广大学生的作用。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在党团组织领导下,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运行,最大限度地凝聚大学生群体,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提升高校组织育人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群体对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的积极接受、情感认同和主动践行。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功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落细落小,深入基层、深入人
9、心。学生自治组织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前哨,也是思想传导的基层触角,具有双向效应。高校学生自治组织自身独特性质,使其在育人方面具有思想引领作用之外,还发挥着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健康社会心态、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实现路径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必须抓紧落实,把组织育人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和活动之中,促进师生全面发展。1.以党组织引领构建协同育人体系。首先,将“三全育人”融入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从顶层设计角度强化组织领导。党组织、群团组织和学生自治组织是开展
10、育人活动的组织载体,对加强大学生党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思想引领”为目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必须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贯穿各类组织,协同推进,建设有思想的组织、社团、团队,并以此引领高校的学生活动,发挥各类组织的育人作用,使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落到实处。其次,构建学校党委为领导核心、院系党组织为政治引领、学生党支部为战斗堡垒的三级组织架构,层层压实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制,明确组织育人协同体系领导核心。再次,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与引领作用,发挥“党支部建在社团上”的优势,学院党委中心组成员作为联系委员,通过深入基层党组织开展
11、学生活动,对支部和群团组织、学生自治组织进行监督和促进。既可以让党委对各类组织运行成效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又能让学生活动“活”起来。2 .完善高校各类组织协同育人机制。高校群团组织、学生自治组织及其相互之间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系统有序规范的组织章程和协同制度是实现党组织引领各类组织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也是党自身组织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求。首先,各类组织协同育人管理就是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和各种活动形式的规章管理办法,来规范各类组织工作的开展,为协同育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健全完备的组织协同育人管理制度既能规范各类组织正常运行,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要探索适应党组织建设和群团组织、学生自治组织实际和特色的各项工作制度,让每项工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促成高校组织育人协同工作科学化、一体化、规范化、长效化。其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党组织一群团组织一学生自治组织的党员骨干力量队伍。高校学生组织育人体系既要把握学生组织的主体,也要提高协同队伍成员的素质,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这些是提高大学生组织发展质量和育人效果的重要保证。要着重强化育人队伍的理论教育、加强全面协同、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运行机制,以期实现学生组织骨干力量的价值引领作用。3 .创新平台载体增强协同育人效果。首先,通过拓宽平台载体,实现党组织、群团组织、学生自治组织协同工作信息化。一
13、是要注重引导性,通过生动活泼、思想性强的网上教育阵地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二是要突出层次性,贴近学生不同的需求去设置专属网络服务内容。三是要体现时效性,及时扩展并传播网上党、团阵地的内涵。其次,创新组织协同工作新载体,支持和鼓励各类组织开通网上交流平台,挂靠学院官方网站开设组织协同育人网络窗口,借助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实时宣传组织协同育人工作通知和新闻报道,实现信息化和高效化。重视榜样引领作用,发挥协同平台的政治引领、凝聚师生的作用,让广大学生充分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再次,加强组织活力,增强各类组织协同育人效果。一方面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动活动创新,注重时代性、层次化、高品位,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创新理念的新时代学生自治组织,开展形式丰富新颖、主题鲜明突出的学习教育活动,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扶持优秀学生组织,加强经费投入、组织管理,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学生组织协同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