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成果提交要求、规划分区、指标体系、文本附表、强制性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成果提交要求、规划分区、指标体系、文本附表、强制性内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附录A(资料性)数据库建设A.1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A.1.1数据库内容县级规划数据库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析评价信息要素和国土空间规划信息要素。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县级、乡镇级行政区等。分析评价要素:包括基础分析空间要素、文档要素、栅格图要素、双评价要素等。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信息要素:包括全域基期年现状空间要素、目标年规划空间要素、规划文档资料要素、规划表格要素、规划栅格图要素等。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信息要素:包括中心城区基期年现状空间要素、目标年规划空间要素、规划文档、表格、规划栅格图等资料要素等。A.1.2要素分类和编码数据库要素分类应根据分类编码通用原则,按照县域、中心城区分
2、别提出要素分类。A.2数学基础A.2.1地图投影与分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采用国家标准分带。A.2.2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A.2.3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A.3数据库结构定义A.3.1空间要素组织管理县级数据库采用分层方法进行组织管理。依据县级总体规划编制、管理需求,提出县级数据库中要素图层的图层分类、图层名称、几何特征、属性表名、约束条件等。编制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县域)要素图层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中心城区)要素图层表。A.3.2空间要素属性数据结构确定县级数据库空间要素属性结构,依据县级总体规划编制、管理需求
3、,构建数据库中要素图层的属性结构描述表。图层属性结构描述表中,需明确各要素图层的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等属性信息。A.3.3非空间要素组织管理对县级规划数据库中的规划文本、栅格图件、规划表格等非空间要素进行组织管理。构建非空间要素分类表。明确非空间要素的要素类型、要素名称、属性表名、约束条件等属性信息。A. 3.4非空间要素属性数据结构确定县级规划数据库中的规划文本、栅格图件、规划表格等非空间要素属性结构。明确非空间要素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等信息。构建各类型非空间要素属性结构描述表。A.3.5数据库属性值代码结合省级国
4、土空间编制指南(试行)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数据提交要求等有关指南、标准、文件,确定数据库中主要空间要素的属性值代码,构建各类要素属性值代码表。如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代码表中,代码“10”表示“极重要”、代码“20”表示“重要”、代码“30”表示“一般”。A.4质量要求坐标系统、投影方式正确;界址点精度符合要求;规划文本、图件、表格、库体数据四者一-致;库体结构和内容完整正确;图形分层正确,层内和层间图形拓扑关系正确;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对应关系及逻辑致性正确;数据交换文件命名正确;元数据描述正确。附录B(规范性
5、)成果提交要求B.1数据汇交总体要求县级规划数据汇交材料应包括:纸质的加盖市级主管部门公章的数据报送公文1份、纸质成果一套、电子成果数据1套。其中,纸质成果数据包括:规划文本、栅格图件、规划说明、专题研究报告、规划表格及其他材料;电子数据成果包括:纸质成果数据的电子化成果、数据库成果。纸质、电子成果数据应依据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并符合本数据汇交要求。8. 2数据内容、格式和命名要求8. 2.1规划文本规划文本采用Pdf文件格式。文本文件名称按照“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文件名称.pdf”的规则命名。其中,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其中规划文本内容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专题研究报
6、告、人大意见、各相关部门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公众参与情况等。8. 2.2栅格图件规划图件采用jpg文件格式,分辨率要求在300OdPi以上,可不带坐标信息。文件名称按照“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序号+图件名称.jpg”的规则命名。其中,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序号为2位数字码,不足2位前.面补0。栅格图件汇交清单详见“9.2成果图件”有关内容。8. 2.3规划表格规划表格采用mdb文件格式。文件名称按照“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国土空间规划表格.mdb”的规则命名。其中,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8. 2.4矢量数据矢量数据采用gdb文件格式。文件名称按照“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国土空间规划矢
7、量数据.gdb”的规则命名。其中,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矢量数据属性结构要求详见“10.数据库建设”有关内容。B. 2.5数据库说明文档数据说明文档是县级规划数据建设中涉及的相关文档,如县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报告、数据质量检查报告、数据质量检查结果记录等相关说明文档,采用Pdf文件格式,内容清晰美观。文件名称按照“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文件名称.pdf”的规则命名。其中,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B. 2.6成果报送清单成果报送清单说明本成果包含的数据内容,列明各个矢量图层名称、文档名称、表格名称和栅格图名称等。采用Pdf文件格式,文件名称按照“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成果报送清单.pdf”的规则命
8、名。其中,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2.3 成果数据的组织形式县级规划电子成果数据,以县级行政辖区为组织单位。县级规划电子成果数据的汇交,采用逐级汇交上报形式。市级主管部门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电子成果汇交到省,省级主管部门组织预检,经预检合格后以市为汇交单元汇交到部。2.4 数据质量要求对提交的县级规划成果数据,省、市级将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数据完整性、空间数学基础与数据格式正确性、标准符合性、空间拓扑、图数一致性、指标一致性等方面,未通过检查的需据实修改完善后重新报送。附录C(资料性)规划分区C.1一般规定C.1.1规划分区应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为本行政区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做出综合部
9、署和总体安排,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国土利用等因素。C.1.2坚持城乡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统筹的原则,以国土空间的保护与保留、开发与利用两大功能属性作为规划分区的基本取向。C.1.3规划分区划定应科学、简明、可操作,遵循全域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并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a)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基础,体现规划意图,配套管控要求;b)当出现多重使用功能时,应突出主导功能,选择更有利于实现规划意图的规划分区类型;c)如县域内存在本指南未列出的特殊政策管控要求,可在规划分区建议的基础上,叠加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防控等管控区域,形成复合控制区。C.2分区类型规划分区分为一级规划分区和二
10、级规划分区。一级规划分区包括以下6类: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细分为23个二级规划分区,各地可结合实际补充二级规划分区类型。规划分区类型和具体含义见表1.2.1。C. 2.1规划分区建议表C.1规划分区表一级规划分区二级规划分区含义生态保护区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地自然区域,以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区域为主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范围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一般控制区范围其他红线区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
11、之外的其他区域生态控制区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陆地自然区域森林生态控制区生态保护红线外的公益林、天然林重点区域、古树名木集中分布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体和湿地生态控制区生态保护红线外的重要湿地、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廊道其他生态控制区生态保护红线外除森林、水体和湿地生态控制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农田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需严格保护的区域城镇发展区城镇开发边界围合的范围,是城镇集中开发建设并可满足城镇生产、生活需要的区域城镇集中建设区居住生活区以住宅建筑和居住配套设施为主要功能导向的区域综合服务区以提供
12、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综合商业等服务为主要功能导向的区域商业商务区以提供商业、商务办公等就业岗位为主要功能导向的区域工业发展区以工业及其配套产业为主要功能导向的区域物流仓储区以物流仓储及其配套产业为主要功能导向的区域绿地休闲区以公园绿地、广场用地、滨水开敞空间、防护绿地等为主耍功能导向的区域交通枢纽区以机场、港口、铁路客货运站等大型交通设施为主要功能导向的区域其它城镇用地区上述分区之外的其它区域,可根据需要划定,如战略预留区、科创产业区等。城镇弹性发展区为应对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在满足特定条件下方可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区域特别用途区为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保持城镇开发边界
13、的完整性,根据规划管理需划入开发边界内的重点地区,主要包括与城镇关联密切的生态涵养、休闲游憩、防护隔离、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区域乡村发展区农田保护区外,为满足农林牧渔等农业发展以及农民集中生活和生产配套为主的区域村庄建设区城镇开发边界外,规划重点发展的村庄用地区域一般农业区以农业生产发展为主要利用功能导向划定的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内地块规划分区明确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以规模化林业生产为主要利用功能导向划定的区域牧业发展区以草原畜牧业发展为主要利用功能导向划定的区域其它建设用地区上述分区之外的其它区域。如城镇开发边界之外的交通、能源、水利等。矿产能源发展区为适应国家能源安全与矿业发展的重
14、要陆域采矿区、战略性矿产储量区等区域附录D(规范性)规划指标体系表D.1规划指标体系表编号指标项指标属性指标层级的束条件一、空间底线与安全I耕地保有量(万亩)约束性全域必选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约束性全域必选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千米)约束性全域必选4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约束性全域必选5城镇开发边界规模(万亩)约束性全域必选6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预期性全域必选7森林覆盖率()预期性全域必选8林地保有量(平方千米)预期性全域可选9湿地保护率(%)预期性全域必选IO湿地面积(平方千米)预期性全域nJ选11水域空间保有量(万亩)预期性全域必选12用水总量(亿立方米)约束性全域必选13自然和文化遗产(处)预期性全域必选14地下水水位(米)建议性全域可选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建议性全域可选16本地指示性物种种类建议性全域可选二、空间结构与效率全域17建设用地总规模(万亩)预期性全域可选18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万亩)预期性全域可选19常住人口规模(万人)预期性全域、中心城区必选20常住人II城镇化率()预期性全域、中心城区必选21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预期性余域、中心城区必选2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预期性全域必选23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