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目录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第二节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现第三节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第四节文学创作的审美表达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一、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理论阐释二、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指作家在人生观、审美观的指导下处理现实生活与文学创造之间关系的原则。作家一旦进入文学创作过程,首先面临的是两个基本问题:写什么和如何写。一、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理论阐释文学创造同人类的其他创造一样,是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创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的自由、自觉特性体现在如何处理主、客体关系上,表现为不同作家的创作倾向、创作态度以及在此指导和影响之下的创作手段的不同。也就是说
2、,在对待现实生活和如何艺术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关系上,不同的作家表现出创作上的不同的审美追求。这种差异正是作家基于自己对文学审美这一特定活动的认识,在文学创造中,自觉地对主体因素或客体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强调。由此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中,以对待现实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创作精神,构成了作家在处理现实生活和文学创造关系时所遵循的创作原则。这种创作原则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在艺术形象形态和作品形态上。随着文学的历史发展,它们大体表现在四个向度上0(1) 一种创作倾向是切近现实。它表现在文学创作对外在客观生活做出具体、精细、逼真的刻画、描绘和模拟。这些作家认为:文学应是现实生活的忠实反映。因此,
3、主张文学创作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严格遵循客观生活规律,反对主观臆断,要求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融隐在客观再现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等的逼真描绘之中。别林斯基说:“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这种强调文学与现实的紧密关联,强调文学对生活本质反映的创作倾向,理论上概括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0在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秉持正视现实、再现现实的创作精神对西方社会扭曲人性、异化人性的罪恶进行了充分的批判和揭露,出现了
4、司汤达、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等众多文学大师,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颇峰时期,这种创作方法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2) 一种创作倾向是远离现实,追求理想。它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是对理想生活图景的热切追求,超越现实生活逻辑的大胆想象,作家们认为:文学拉大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强化了两者的反差,就会增强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力和作用力。理想总是远离现实,高于现实,只有通过理想图景的描绘来映照现实,才能唤起人们奔放的生活热情,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鼓起人们追求的力量。法国作家乔治桑说:“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写它。”由于这一倾向不惜违背客观生活规律追求理想的生活图景,在文
5、学表现上往往体现为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奇特的手法和瑰丽的辞彩。这种强调主观理想的表现,强调文学对现实评判作用的创作,理论上称之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从18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形成了一次大的文学运动,出现了许多著名作家和诗人,如雨果、乔治桑、雪莱、拜伦等。(3)另一种创作倾向是表征自我。它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是对自我独特生命意识的艺术表达和生存现实的直觉把握。拥护这一倾向的作家认为:文学应是一种不受任何外在限制的个体生命的展示行为。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追求个人特定的心理现实的艺术展现,以个体与社会对立的方式追彰显自我生命的意义。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这种寻找自我表现根源的努力,使现代
6、主义的追求脱离了艺术,走向心理:即不是为了作品而为了作者,放弃了客体而注重心态。”这种强调自我生命表现,追求精神自由、心灵自由,强调对自己心理世界独特表达的倾向,在西方19世纪末后得到充分发展,相继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在理论上,我们统称之为现代主义创作方o现代主义创作也产生了卡夫卡、尤奈斯库、尤金奥尼尔、里尔克、艾略特等一大批著名作家。(4)再一种创作倾向是消弭个体,追求群体意志。它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是对文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强调,主张文学的特殊的社会目的和作用.持这种创作倾向的人认为:文学不单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活动,文学创作应负有强烈的社会
7、责任和使命。国画家潘天寿曾说:“物质食粮之生产,农民也。精神食粮之生产,文艺工作者也。故从事文艺工作之吾辈,乃生产精神食粮之老艺丁耳。倘仍以旧时代之思想意识从事创作,一味清高风雅,风花雪月,富贵利达,美人芳草,但求个人情趣之畅快一时,不但背时,实有违反人类创造艺术之本旨。”毛泽东更明确地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这种把文学作为工具和手段,把文学创作视作“为人生”、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功利倾向,在20世纪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
8、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创作倾向,由于试图把任何人物形象都加工成群体代表或代言人,因而其塑造的人物具有类型化特征。另外,20世纪末,西方开始出现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他们强调否定性、反正统性,主张不确定性、非连续性、非中心化,反对本质、外在和秩序,甚至否定人的精神、价值、真理、美善。他们认为世界是破碎、断裂、分化、偶然的,文学应与之保持认同。因而,它也颠覆了文学的本质性、整体性、严肃性和倾向性,文学成为了一种个人标新立异的自娱游戏。如果说现代主义是被异化的文学,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文学,它彻底消解了文学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总之,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市美观、文学
9、观等仃差别,所坚持的创作原则就初乂别,也使文学创作呈现开放多向的形态。二文学创作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1.艺术真实原则2 .情感评价原则.形式创造原则1.艺术真实原则真实,是指人的认识如实地揭示了存在的原貌。文学创作首先应具有认识意义、反映意义、阐释意义,使读者对对象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真实对文学创作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真实才能使读者对作品产生认同感、信任感,进而吸引、感动读者,在思想上、精神上影响读者,从而实现文学活动的意义。我们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也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绩实死灰耳。”(艺概)但是,艺术
10、真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真实,它有其特定的内涵。所谓艺术真实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文学观念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改造和虚构,创造出能准确反映生活风貌和本质特征的形象与情景,达到在美与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实际所达到的真实【名解】。艺术真实和科学认知意义上的真实相比,具有主观性“假定性、内楚性和诗艺性特征。类别特点例子主观性体现在作家对人和现实审美关密的认识、把握和评价上。要求主观表现上的合情合理。黑格尔说:“艺术的真实不应该只是所谓模仿自然所不敢越过的那种空洞的正确性,而是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假定性体现在对艺术情境的外在创设ho要求作家对生活
11、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概括,并通过想象与虚构对生活现象予以正如鲁迅所说,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重现、变形和再造。内蕴性体现在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揭示上。要求文学创作不仅塑造生动的文学形象和创造意蕴丰富的审美意境,而且蕴涵和彰显着生活规律的真理性。黑格尔说:“普遍的东西应该作为个体所特有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个体中实现,所谓作为个体所特有的东西,并不是指具有思想的主体所特有的东西,而是指主体的性格和心情所特有的东西。”诗艺性体现在审美表现方式的运用上。文学的艺术品是通过作家运用审美艺术手段,如想象、虚构、概括、象征、变形等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总之,艺术真实原则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
12、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生活情境中,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和本质。清代袁于令(幔亭过客)题西游记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作家的创造就体现在把想象虚构的“幻”和事理本质的“真”统一于艺术形象中。3 .情感评价原则审美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评价活动。文学创造作为审美活动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审美把握,以及在审美把握基础上做出情感评价的活动。文学创造活动的核心是创造艺术形象,这就意味着作家必须把对现实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融注于艺术形象之中。但是,艺术形象不同于生活形象和科学形象,是一种情感形象。文学之所以打动人,全在一个“情”字,以情引人,以情
13、感人,从而实现文学的价值功能。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中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一一这就是艺术活动。”因此,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带有价值取向的主体心理过程,蕴涵着作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这些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文学情感所带有的价值取向评价,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评判。因而,恩格斯把它概括为“诗意的裁判”。这其中所包含的其宗是人对生.活的底本价值追求,即:真、善、美.,“真”在这一原则下,体现的是情感
14、的诚挚性,就是“情真”。所谓情感的诚挚性,是指文学创造中作家的情感评价要真情而非假意,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我国古典美学传统“诗言志”就是对“真”的强调。文学创作中的真情源自作家真诚的生活态度,来自作家切身的生活感受和设身处地的生活体验。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说,施耐庵之所以把梁山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他坐在书案前就“化”身为绿林好汉。文学创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超越现实而追求理想的翅膀,创造“应有之真”。“叠”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有用,一是有道本。“有用”体现的是文学创造情感的功利取向。文学创造的情感态度如何,归根到底是以其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评判标准的。就是说,以“善”为价值
15、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显著的有益于社会人生的功利性。“有道德”要求的是文学创造情感的品格高尚。“善”包含着对人的生命、尊严、道德、命运的尊重与崇尚,它与体现“真”的历史理性共同构成文学创造的位值功能体系。“美”是对文学创造的本体性要求。文学创造诚然应是“真”的、“善”的,但是,“真”、“善”的情感必须统一于“美”中,不能是赤裸裸的说教,只能进行名术方式的呈小,即把情感评价富于艺术情境的创造之中。恩格斯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讲:“夫讲有别材,IE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k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
16、也。诗者,吟咏情性也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文学创造并不排斥“真”、“善”,而是“读书穷理”的主观情感价值评价要通过场面和情节等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文学创造就是对这种情感流露的了无痕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追求。4 .形式创造原则文学的理、情、美等都是以形式为依托,通过文学的形式创造来体现,因此,文学创造的过程也是形式创造的过程。所谓文学的形式就是作家在文学创造中主观把握生活的具象化和感性表现及其具体存在形态。文学创造的内容和形式二者是一体的,密不可分,交融在一起。文学的审美是从整个活动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如李白的静夜思,如果从中只领会了“对故乡的思念”的基本思想,那显然是不够的。文学创造的内容与形式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