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513142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7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肝胆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主要证候及特征】肝位于右胁,主疏泄,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又主藏血,具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开窍于目。肝病常见的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血亏虚、瘀血阻络等。胆为六腑之一,内寄相火、因其内藏精汁,又称奇恒之腑,其气以通降为顺,有助胃腐熟水谷之功。胆病常见的证候有胆腑郁热、胆腑气滞、胆内结石等。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管起源于肝,胆液为肝之余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所以胆的病变与肝密切相关,胆病可以及肝,肝病可以及胆,可致肝胆同病,发为肝胆气郁、肝胆湿热等证。肝胆证候以实证多见。肝木疏土,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故肝胆病与

2、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临床证候如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胆胃郁热等即属之。现将肝胆主要证候分述如下。肝气郁结1 .主要脉症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得暧气则舒,或见梅核气,或见瘦瘤,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苔薄白,脉弦。2 .证候特征本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情志不遂史和情志抑郁症状;二是有两胁及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窜痛的气滞证候。肝火上炎1 .主要脉症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胁肋灼痛,面红目赤,头晕胀痛,耳鸣如潮,便秘尿黄,或见吐血、蚓血,舌红苔黄,脉弦数。2 .证候特征该证以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及火性炎上的面红目赤等肝经实热证候为特征。肝阴不足1 .主要脉症胁肋隐痛或有灼热感,劳累则

3、加重,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数。2 .证候特征本证以胁肋隐痛,目干口干,五心烦热等肝阴虚或兼内热的证候为特征。肝血亏虚1 .主要脉症胁肋隐痛,头晕目眩,两目于涩,手足麻木,妇女月经不调甚至闭经,面色不华,眼睑唇舌色淡,脉弦细。2 .证候特征以胁肋隐痛,面色不华,眼睑唇舌色淡等肝血虚证候为特征。本证与肝阴不足不同,肝阴不足常兼内热,而本证则常兼气虚。肝胆湿热1 .主要脉症胁肋胀痛灼热,脱腹胀满,厌食油腻,或进食油腻食物病情则加重,口苦泛恶,大便澹垢,小便短赤,或有黄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2 .证候特征本证以胁痛,脱腹胀闷,厌油口苦,苔黄腻等肝胆湿热证为特征。

4、瘀血阻络1 .主要脉症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胁下积块,面色晦暗,或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2 .证候特征瘀血阻络证以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胁下积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肝胆瘀血病变为特征。【病机述要】肝胆病证的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胆失通降。常见的病机类型有:1 .肝郁气滞情志不遂,郁怒恚怒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进而可病及于胆,肝胆疏泄无权,形成肝胆气滞,而成胁痛、胆胀等肝胆病证。2 .肝火上炎肝郁气滞,久郁化火,火热燔灼,气滞火灼于肝胆,而成胁痛等病证。3 .肝阴不足素体阴液不足,或久病耗伤,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或肝郁化火,火盛伤阴,以致肝阴不足,肝失

5、所养,而成胁痛、鼓胀等病证。4 .肝血亏虚或久病体弱,或慢性失血,或思虑劳倦,脾伤失运,气血生化不足,以致肝血亏虚,引起胁痛等病证。5 .肝热湿热侵袭,注于肝胆,或恣食肥甘厚味,或偏嗜醇酒辛辣,生湿蕴热,湿热熏蒸,致使肝胆失于疏泄,胆液不循常道,而成胁痛、黄疽、鼓胀等病证。6 .瘀血阻络肝病迁延,久病人络,或气郁日久,气滞血瘀,或跌仆闪挫,致使瘀血阻于肝胆,形成胁痛、黄疸、鼓胀等病证。.【治疗要点】1 .肝病多实,多气滞,多郁火,多血瘀,所以治疗肝病宜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活血化瘀,着重祛邪,祛邪即可保肝。应注意疏肝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防伤阴;清肝泄火不可过用苦寒,以防损伤脾胃;活血化瘀宜兼用疏

6、肝理气,以增活血之力。2 .肝病之虚,一般分为阴虚和血虚。血虚宜补养气血,阴虚宜滋阴或兼降火。3 .胆病多实,多气郁,多胆郁,多结石,所以治疗胆病宜理气,利胆,排石。胆从肝治,治胆应合用疏肝之法。胆腑宜通,胆随胃降,其利胆排石可合用和降通腑之法。4 .肝胆同病多湿热,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若为疫毒挟湿热内侵,肝胆同病,治宜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应适当配伍疏肝利胆,通腑化瘀之品。5 .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在治疗肝胆病的同时,应兼顾相关脏腑。如肝郁脾虚,治宜疏肝调脾;肝肾阴虚,治宜滋养肝肾;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和胃降逆等等。6 .防治肝胆病证,应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不必要的

7、顾虑,安心静养;避免过食肥甘,尤其要避免坎酒过度,黄疽、鼓胀患者更应禁酒;食盐有凝涩之弊,鼓胀病人,应限制食盐的摄人,给予低盐饮食,尿量减少时,则给予无盐饮食。一第一节黄疸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男女老少皆可罹患,但以青壮年居多。历代医家对本病均很重视,古代医籍多有记述,现代研究也有长足进步,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对其中某些证候具有明显的优势。内经已有黄疽之名,并对黄疽的病因、病机、症状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

8、黄者曰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海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瘴而为朋肿。”灵枢经脉云:“是主脾所生病者,一黄疽,不能卧。”金匮要略将黄疸立为专篇论述,并将其分为黄疸、谷疽、酒疸、女劳疸和黑疽等五疸。伤寒论还提出了阳明发黄和太阴发黄,说明当时已认识到黄疸可由外感、饮食和正虚引起,病机有湿热,瘀热在里,寒湿在里,相关的脏腑有脾胄肾等,并较详细的记载了黄疸的临床表现,创制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多首方剂,体现了泻下、解表、清化、温化、逐瘀、利尿等多种退黄之法,这些治法和方剂仍为今天所喜用,表明汉代对黄疽的辨证论治已有了较高的水平。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提出了一种卒然发黄,命在顷刻的“急黄”。

9、台秘要温病及黄疽引必效日:“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最早用实验检测的比色法来判断治疗后黄疽病情的进退。宋代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疽的“阳证”外,还特设阴黄证篇,并首创用温热药治疗阴黄。元代罗天益所著卫生宝鉴发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将阳黄和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执简驭繁,对临床实践指导意义较大,至今仍被采用。景岳全书黄疸中载有疽黄证,认为其发病与“胆液泄”有关,提示了黄疸与胆液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诸疽源流认识到了黄疸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又有天行疫疣,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性

10、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黄疽的病因主要有外感时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及肝胆结石、积块瘀阻等,其发病往往是内外因相因为患。1 .外感时邪外感湿浊、湿热、疫毒等时邪自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若疫毒较重者,则可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2 .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随脾胃阴

11、阳盛衰或从热化或从寒化,熏蒸或阻滞于脾胃肝胆,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而发黄。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3 .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脾伤失运,气血亏虚,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发为黄疸。若素体脾阳不足,病后脾阳受伤,湿由内生而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受阻,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也可发为黄疽。此外,肝胆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也可引起黄疽。黄疸的发病,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12、的论断;从脏腑病位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多是由脾胃累及肝胆。黄疸的发病是由于内外之湿阻滞于脾胃肝胆,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或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而成。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致湿热为患,发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致寒湿为患,发为阴黄。至于急黄则为湿热夹时邪疫毒所致,也与脾胃阳气盛衰相关。不过,正如丹溪心法疸所言:“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临床以湿从热化的阳黄居多。阳黄和阴黄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阳黄日久,热泄湿留,或过用寒凉之剂,损伤脾阳,则湿从寒化而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又可发为阳黄。【临床表现】本病的证候特

13、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中以目黄为主要特征。患病初起,目黄、身黄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肢体困重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为主,三五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出现尿黄与身黄。亦有先出现胁肋剧痛,然后发黄者。病程或长或短。发黄程度或浅或深,其色或鲜明或晦暗,急黄者,其色甚则如金。急黄患者还可出现壮热神昏,蚓血吐血等症。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诊断】1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黄为必具的症状。2 .常伴脱腹胀满,纳呆呕恶,胁痛,肢体困重等症。3 .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以及过度疲劳等诱因。4

14、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 .萎黄黄疽与萎黄均有身黄,故需鉴别。黄疸的病因为感受时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砂石、积块瘀阻等;萎黄的病因为大失血,久病脾虚等。黄疸的病机是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萎黄的病机是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或失血过多,致气血亏虚,肌肤失养。黄疽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萎黄以身面发黄且干萎无泽为特征,双目和小便不黄,伴有明显的气血亏虚证候,如眩晕耳鸣,心悸少寐等。二者的鉴别以目黄的有无为要点。2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诸虫尤

15、其是钩虫居于肠内,久之耗伤气血,脾虚生湿,致肌肤失养,水湿渐停,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但眼目不黄。杂病源流犀烛诸疽源流黄胖对此论述颇详:“黄胖宿病也,与黄疽暴病不同。盖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之类。”二者的鉴别也以目黄的有无为要点。【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 .辨阳黄与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湿热证候;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寒湿诸候。2 .辨阳黄中湿热的偏重阳黄属湿热为患,由

16、于感受湿与热邪程度的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轻孰重之分。区别湿邪与热邪的孰轻孰重,目的是同中求异,使治疗分清层次,各有重点。辨证要点是:热重于湿的病机为湿热而热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胃;湿重于热的病机是湿热而湿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脾。相对来说,热重于湿者以黄色鲜明,身热口渴,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为特点;湿重于热者则以黄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口不渴,头身困重,纳呆便灌,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为特征。3 .辨急黄急黄为湿热夹时邪疫毒,热人营血,内陷心包所致。在证候上,急黄与一般阳黄不同,急黄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并现壮热神昏;吐血Iffi血等危重证候,预后较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