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复习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复习题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见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的社会心理学部分)1(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所影响,这是侧重于(C.心理学)的定义。2(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形成和变化的学说叫(A.社会学习论)o3(“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D.剥夺一满足命题)4.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B.社会人)的过程。5(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B.角色间冲突)7(D.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
2、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8.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B.首因效应)9.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已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及使个体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C.印象)10(某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这类人被罗特称为(B.内控者)1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D.自我价值保护)倾向。12(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D.情境性)13(A.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14(亲合起源于(A.依恋)15(B.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希望
3、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4216(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越少)。17(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A.认同)18(重复与说服呈(B.U型曲线)关系。19(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A.费力最小原则)。20(D.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23(从众是一种(A.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24(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A.社会促进)25(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称为(B.社会惰化026(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
4、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B.模仿)27(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A.反暗示)o28(A.全面性)不是感染的特点。二、名词解释1(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2(社会角色: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4(社会动机:就是一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5(成就动机: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
5、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6(亲和动机:又称结群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或者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7(自我概念: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也可称为自我知觉或自我印象。11(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13(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中个体某些方面印象突出,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点和品质,起到了类似晕轮(月亮周围有时出现的朦胧圆圈)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对整个人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也称之为光
6、环效应或成见效应。17(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18(社会影响:社会中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对他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19(从众: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22(去个性化:群体中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常所谓的个性感,并进而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26(亲社会行为:又译为社会行为,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27(旁观者效应: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29(正式群体:根据定员
7、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的群体31(合作: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32(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三、简答题1(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反向社会化2(影响社会化的主观因素(1)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是一起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思维能力:思维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是个体能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为自然的主人;(3)语言能力:;(4)学习能力;(5)生活依赖期5(自我意识的特征(187)(1)自我意识的社会性;(2)自我意识的能动性;(3)自我意识的同一性;(4)自我意识的统
8、一性;6(态度的结构(204)第一、认知成分:这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人、事或物)的性质笼统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印象,即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和看法;第二、情感成分:这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人、事或物)情感反应的程度,带有浓厚的情绪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感觉,或喜欢不喜欢;第三、行为成分:这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人、事或物)的外线反应或行动。7(态度转变的方法(224)(一)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二)登门拜访:又称“登门槛技术”,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三)群体规
9、定理论:群体又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四)全面宣传法(五)沟通信息法8(社会认知的特殊性(287)第一,选择性:;第二,协调性;第三,投射性;9(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288)(1)对他人的认知:包括对他人情绪如表情的认知和对他人人格如性格的认知等等。(2)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以及对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3)对自我的认知: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他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的认知。10(偏见的特征(325)第一、偏见以有限的或错误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第二、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第三、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第四、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11(人际
10、关系的含义(333)第一、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因此,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2(利他行为的含义(465)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利于他人;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他不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作出的;第三、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形式的回报或奖励;第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要在实践、精力、物质上付出一定的代价,有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四、论述题1 (结合实际论述影响社会化的客观因素(121)所谓社会环境,实质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社会因素。即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家庭是社会的初级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 (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自尊高低的三种信息(176)3 (结合实际论述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363)5(结合实际论述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297)6 (结合实际论述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