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术原理》教案——第六章 食品的盐制和糖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511743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技术原理》教案——第六章 食品的盐制和糖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食品技术原理》教案——第六章 食品的盐制和糖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食品技术原理》教案——第六章 食品的盐制和糖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食品技术原理》教案——第六章 食品的盐制和糖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食品技术原理》教案——第六章 食品的盐制和糖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食品技术原理》教案——第六章 食品的盐制和糖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技术原理》教案——第六章 食品的盐制和糖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盐制:用盐或盐溶液对肉/蔬菜等食品原料进行处理糖制:用糖或糖溶液对水果等食品原料进行处理腌制目的:增加风味,稳定颜色,改善结构,有利于保存一、腌渍的基本原理1、溶液及溶解度一定温度,压力下,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即溶解度。盐溶液浓度可用波美密度计测定,糖溶液浓度可用量糖计,白利糖度计测定。溶解热:Imol物质溶解于大量溶剂中发生的热量变化(热效应),可以为正值,也可为负值,与温度,压力及溶剂的种类,用量有关。2、扩散由于微粒(分子,原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物质迁移现象叫扩散。扩散可由一种/多种物质在同相内或不同相间进行。发生条件:浓度差、温度差、湍流运动。扩散结果:微粒从高浓度区移向低浓度

2、区域,最终相内浓度各部分达到均匀一致。物质的扩散能力可用扩散系数表示:扩散系数与温度有关,与压力和浓度关系较小。分子量小的物质,扩散系数大,物质粘度提高时,扩散系数变小。3、渗透和渗透压渗透:溶液与纯溶剂在半透膜隔开情况下,溶剂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现象渗透压:引起溶液发生渗透的压强。数值上等于在原溶液液面上施加恰好能阻止溶剂进入溶液的机械压强。P=RT=CRTXI(XX)MtV糖的相对分子质量远大于盐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产生相同渗透压,糖制品溶液浓度要高于盐溶液浓度。此外,不同的盐或糖所产生的渗透压也不同。腌制过程中,各种溶质所组成的溶液与细胞内部原有溶液之间,通过渗透和扩散达到溶质均匀化,从

3、而改变食品结构和贮存性。二、腌渍对微生物影响1、渗透压对微生物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微生物细胞质膜紧贴在细胞壁上,为半透膜,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作为物质代谢通道。微生物细胞膜渗透性与微生物种类、菌龄、内容物、温度、PH值、表面张力等因素有关。当溶液渗透压与微生物细胞内渗透压相等时,微生物代谢正常,细胞不发生变化当溶液渗透压小于微生物细胞内渗透压,水分由溶液进入微生物细胞内,细胞质紧贴在细胞壁呈膨胀状态,如继续吸水,内压过大,导致细胞壁破裂,细胞死亡当溶液渗透压大于微生物细胞内渗透压(高渗溶液),细胞内水分进入外界溶液中,微生物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微生物停止生长,甚至死亡.高渗透压下

4、,微生物稳定性决定于:外界溶液渗透压,微生物种类、细胞质中的成分,细胞质膜通透性。2、腌渍与微生物的耐受性各种微生物均具有耐受不同盐浓度能力。盐浓度V09%,微生物生长活动不受影响1%3%,微生物生长暂时性抑制,可以2%浓度生长微生物称为耐盐微生物。10%,大多数杆菌不能生长15%,球菌停止生长,20%25%霉菌生长受到抑制原因:高浓度盐溶液渗透压很高,另外高浓度盐溶液水分活度降低,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一般来说,球菌的抗盐性比杆菌强,非病原菌抗盐性病原菌。糖溶液:1%10%可促进某些菌生长50%可阻止酵母生长65%85%,阻止细菌,霉菌生长相同浓度的糖溶液和盐溶液,糖溶液的渗透压为盐溶液渗透

5、压的1/6。糖的种类不同对微生物作用也不同。相对分子量越小的糖液,含有分子数愈多,渗透压越大,对微生物作用也愈大,同浓度下,葡萄糖和果糖对微生物抑制作用与蔗糖和乳糖大,高溶液糖液中,霉菌和酵母的生存能力比细菌强。三、食品盐制方法食品盐制即经氯化钠为主,根据不同食品添加其他盐类如NaNO3,KNO3,多聚磷酸盐等对食品进行的处理,也称为腌制。物料经盐制处理后,可抑制微生物生长,另外可使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色泽和结构。盐制方法有干腌法,湿腌法(果蔬);肉类有肌肉注射法,动脉注射法1、湿腌法用盐水进行腌制方法:腌制剂一溶解,杀菌,冷却一A将食品浸没在腌制液中。应用:肉类,鱼,蛋类,蔬菜,水果,干酪常

6、用腌制剂:氯化钠,硝酸盐,亚硝酸盐,糖,Vco肉类腌制过程中,硝酸盐,亚硝酸盐作用: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NO肌红蛋白(特殊腌肉颜色),还原型谷胱廿肽,ATP,AMP,核糖有助于该过程。过多元素可促进脂类物质氧化,多聚磷酸盐,VC可阻止该反应进行。卤水越陈,其中风味物,营养物质越多,将会适合某些特殊微生物生长,使制品具有特殊气味,并且风味稳定。蔬菜腌制使用氯化钠的量为5%15%原料量,用加压法压紧,目的:制备乳酸发酵型腌制菜2、干腌法将食盐或其他腌制剂干擦在制品表面,然后将制品层层堆叠在容器内,进行腌制。食盐吸水,在制品表面形成高渗透压溶液,制品中水分及部分组织成分外渗,最后在容器内形成腌制液(

7、卤水卤水中的腌制剂进一步向食品组织内扩展和渗透,最终均匀分布于食品内。干腌耗时长,但产品风味浓烈,颜色美观,结构紧密,贮存期长。干腌时盐用量因产品特点,要求和腌制温度而异。3、肌肉注射腌制法适用于各种肉块制品。使用针头注射,针头除有针眼外,在侧面有多个孔.特点:注射盐液会过多聚集在注射部位周围,要长时间腌制,否则制品内盐分布不均匀。可用机械方法(滚揉机,按摩机)使腌制液快速均匀分散到肉块每一部分。4、动脉注射法确切名称应为脉管注射。将腌制液经动脉血管送到肉中,实际上腌制液通过静脉和动脉向肉中各处分布。一般屠宰及分割肉加工时并不考虑原来脉管系统分布,此法只适用于腌制完整的前后腿肉。操作时,单针状

8、注射器的针头插入前后腿的股动脉的切口内,然后将腌制液用注射泵压入肉中,使其增重,一般在10%左右,在肉多的部位可再补注射几针。5、高温腌制法将腌制液加热到50C进行腌制。其优点,腌制速度快,缺点一旦管理不善会造成制品的腐败变质。6、混合腌制法避免单一方法缺点,达到即快又好的腌制效果,可以干腌与湿腌结合,有时是肌肉注射与干腌相结合。四、腌制过程中的变化腌制品在腌制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物学的变化,最后成熟变为具有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的产品1、肉的颜色肉的颜色由肌红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衍生物,色素(细胞色素酶,黄素,VB12)产生,其中肌红蛋白是颜色主要来源,所起作用为90%

9、。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与牲畜种类、年龄,性别和活动量有很大的不同。肌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非蛋白部分)组成。血红素由铁原子和吓咻组成。肉颜色决定因素主要有: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的化学性质Mb,MbOz,MMb比例决定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的氧化状态与血红素结合的配位体类型和珠蛋白状态;外界环境,如氧气和光线肌红蛋白Fe2+第六个位置无配体(一。H)Mb肉呈现紫色氧合肌红蛋白Fe2+02MbO2亮红色高铁肌红蛋白Fe3+0HMMb褐红色当外界氧分压高时,有利于氧合反应发生,生成氧合肌红蛋白使肉呈现亮红色,当氧分压低时,为肌红蛋白和高铁肌红蛋白。动物屠宰后,处于无氧呼吸状态,肉中血红素主要为肌红蛋白。当

10、有氧气存在时,肉表面生成氧合肌红蛋白,深处为肌红蛋白,只要肉内有还原物质存在,肌红蛋白就可以一直处于还原状态。如果还原物质消失,则呈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如有硫化氢存在,则会产生绿色的硫肌红蛋白。2、肉制品中肉色素形成和变化硝酸盐、亚硝酸盐是肉类腌制常用的添加剂。在腌制过程中,硝酸盐可被还原成亚硝酸盐,因此,实际起作用的是亚硝酸盐。肉的发色过程可以用下面一系列的式子表示。硝酸盐还原菌适宜条件硝酸盐亚硝酸盐NO+H2O适宜条件适宜条件NO+MbNOMMbNOMbNOMb +热+烟熏g0-血色原(粉红色)在该过程中,影响肉中色素稳定性的因素有:光线,温度,相对湿度,pH值,特殊微生物及肉本身成分。当

11、环境没有氧气时,NOMb稳定,有氧气时,NOMb对光敏感。当存在硫化氢及过氧化氢时,肌红蛋白可以与其结合生成胆珠蛋白(绿色色素)。NoMb加热后稳定,亚硝酸盐过量时形成亚硝肌红蛋白(NMb)在加热条件下被还原为亚硝高铁血红素(绿色)。脂类氧化导致色素氧化速率提高,添加适量的VC,VE,BHA,PG可以提高肉的稳定性。3、其它变化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除起到发色剂作用,还有如下作用,对风味影响:其还原性导致了肉中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防止或延缓了肉中脂肪的氧化。另外还有抑菌作用在腌制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是明显的,并产生氨基酸、胺和其他成分。在腌制时,肌肉组织中的一部分可溶性物质溶解到盐水中,如肌球蛋白

12、、肌动球蛋白等。这些营养物质成为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成熟腌制品风味的来源。脂肪含量对成熟腌制品的风味有影响,多脂鱼腌制后的风味胜过少脂鱼。有人认为脂肪在弱碱性条件下将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而后者将与因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生成的碱类化合物化合和皂化,其结果将减少肉制品的油腻感。少量甘油还可使腌制品润泽,略带甜味。五、食品糖制食品糖制通常是配制出糖溶液对食品原料进行处理,也称为糖渍。目的:提高贮藏性,增加风味,增加新的食品品种方法:干腌法,糖渍(糖煮),真空渗糖工艺(优点可以缩短糖渍时间,产品品质提高)保藏:注意糖的卫生性。尽管糖在食品加工,营养和防腐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其本身也含有一些微生物,处理不当会对食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