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讲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讲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分几段来谈。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锋利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方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
2、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比照,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外表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
3、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衬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
4、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等到老师快乐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说明穷苦;“深山巨谷,说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皱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
5、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比照“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烽然假设神人,像神那样荣耀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比照就越鲜明。“余那么缢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比照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说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
6、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抚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To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表达入手,外表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表达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比照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比照。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比照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