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制造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以试点示范为重要抓手,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创新驱动、示范先行,应用牵引、产业集聚,政策支持、协同发展的原则,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能级,稳中求进推
2、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能源增长、消纳和储能协调有序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统筹布局、有序发展。结合新能源发展实际,以满足电网调峰需求、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合理确定发展目标,科学布局重点项目,积极有序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示范先行。坚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助力新型储能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成本下降,有效支撑新型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市场主导、政策驱动。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储能发展的积极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结合源、网、荷不同应用场
3、景,落实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储能与传统能源、新能源的融合协调发展。压实责任、确保安全。完善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机制,规范项目开发流程和建设标准,优化储能项目并网管理程序。严守安全底线,落实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责任,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安全。(三)工作目标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规模超500亿元,储能电池产能达40GWh,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260万千瓦以上。力争培育产值超过100亿元企业2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3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大幅提升新型储能优势产业竞争力,打造功能定位明晰、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链条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正极材料集聚区和电池综合利用
4、集聚区。二、发展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基础、资源配套条件及环境承载能力,精准定位细分领域,统筹构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格局。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方面赋予建设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正极材料集聚区、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集聚区等功能定位,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龙头骨干企业,串联电池制造、电池材料、系统集成、回收利用、储能应用等全产业链,壮大储能电池制造规模,加快拓展建设储能应用示范项目,全力打造新型储能产业基地。三、重点方向(一)大力发展新型储能电池制造产业。巩固提升锂电池生产优势,将储能电池产业建设成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压舱石。优化产品、产能布局,进一步扩张锂电池产能,加快大容量储能锂电池项目落地,抢占电源侧、电网侧储
5、能市场。支持储能锂电池企业优化锂电池制造工艺,逐步扩大企业规模。推动先进热管理、先进结构、先进电气性能等电池系统集成配套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开发高能量、低成本、可靠性强的高性能集成系统,改进系统集成工艺,提升系统能量密度、安全性。(二职极发展壮大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强化正极材料、电解液、结构件等制造能力。加快布局磷酸铁锂项目,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磷酸铁锂生产,并推动突破磷酸镒铁锂生产技术。鼓励针对先进电池封装壳体等开展技术攻关,推进电芯成组材料产业配套,弥补产业缺失环节。积极引入储能锂电池用绝缘、胶粘、安全防护等材料制造企业。提升电解液稳定性,加快研发碳酸酯类高纯溶剂、双氟磺酰亚胺锂等新型锂离子电解液
6、材料,支持企业针对高电压、高安全性电解液开展攻关。(三)精准布局储能系统集成及装备制造产业。支持鼓励传统电路板企业开展储能用产品研发,开展储能电芯、模组、电池簇等检测环节及安全防范环节等不同场景用传感器研发生产。依托电池总装段自动化装备制造水平,提升锂电池全套自动化设备生产能力,增强为国内电池厂商供货能力。重点发展配对机、超声波焊接机、转接片激光焊接机、极耳激光焊接机等电池总装段全自动化设备,及电池干燥调度系统全自动化设备的配套生产能力。支持企业拓展电池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等相关业务,招引相关企业。(四)大力支持电池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强化电池综合利用环节,着重发展储能电池再生利用
7、、梯次利用技术,推动电池回收企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开发高效、高精度废旧电池快速检测评价装备,加强电池回收企业与储能材料、储能电池企业沟通合作,鼓励支持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关注湿法回收技术,优化萃取分离工艺,降低杂质含量,提高回收效率,实现回收产品可直接运用于电极材料生产,形成有价金属材料的闭式循环。加快电源管理系统性能提升,提高拆解重组时数据分析能力,更好判断电池可利用性。(五)多维度丰富新型储能场景应用。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应急备用、容量支撑等多元功能,推进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多场景应用,促进新型储能电站规模化有序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推动集中
8、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按照装机容量10%的比例配置新型储能电站,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鼓励新能源项目采用众筹共建、集群共享或租赁等模式配置新型储能电站。鼓励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配建新型储能电站,引导精密制造、通信等用电量大且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根据需要配置新型储能电站降低用电成本,保障稳定用电。四、主要任务(一)加大新型储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力度1.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编制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实施技术和装备技术攻关专项,以制度为重要攻关突破点,推进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协调解决新型储能重大技术需求。依托重点攻关低成本及高安全的电化学储能关键技术,推动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
9、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离子电池等技术研发及应用。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储氢、储热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探索建立新型储能产业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创新目录,对材料及零部件首批次、软件首版次、装备首台(套)应用等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2 .推动创新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一批储能重点科研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现有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开展储能电池材料、新型储能系统集成及装备开发引用等方面研究。围绕新型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点攻关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离子电池等关键材料制备及储能集成管理系统技术,积极报新型储能领域重
10、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建设一批新型储能领域市重点科研室,开展二次电池材料及再生领域、高性能正极材料、旧锂离子电池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3 .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供应链、高校研发机构面向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市场拓展、平台运营服务等需求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超级计算机中心分中心等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运营,努力打造科技创新超算平台及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为新型储能科技创新提供算力支撑。强化新型储能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利用各类知识产权调解机构、公共服务中心(平台)等提供公共服务,力争支持建设一批新型储能技术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二)创新开展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1 .拓展
11、新能源+储能应用。支持新型储能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高渗透率地区电源侧新型储能电站建设,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探索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大、电力外送困难的地区,按一定比例建设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支持新型储能众筹共建、集群共享商业模式,建设共享储能平台和监控系统。2 .推进定制化应用场景。在电网调节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节点和偏远地区等供电能力不足的电网末端合理配置电网侧储能,提高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推动煤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开展抽汽蓄能示范,提升运行特性和整体效益。利用火电机组既有厂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新型储能,发挥系统保底和支撑作用。探索利用新型储能配合核电调峰调频,提升系统
12、灵活性调节能力。在安全可靠前提下,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配置用户侧新型储能,支持精密制造、公用事业、通信服务等行业和公共数据中心等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高的重要电力用户配置新型储能。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示范,促进储能多元化协同发展。3 .推进虚拟电厂建设。结合工业园区、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站等区域分布式储能建设,推动建设智能控制终端和能量管理系统,充分挖掘储能、充电桩、光伏、基站等分布式资源调节潜力,实现终端设备用能在线监测、智能互动。开展虚拟电厂建设试点,促进源网荷储高效互动。建设省级虚拟电厂聚合和协同控制平台,形成百万千瓦级虚拟电厂响应能力。4 .鼓励充换电模式创新。在电动汽车
13、推广领先地区,智能化改造升级直流公共快充站,在公交、城市物流、社会停车场等领域试点建设直流双向充电桩,探索规模化车网互动模式。支持车企在出租车、网约车、物流车等领域,研发生产标准化换电车型,有序推进光储充换检综合性充换电站建设,提供一体化换电储能应用解决方案。(三)壮大提升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实力1.梯度培育产业主体。加快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核心产业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企业做大做强,巩固重点企业电池产业优势,提升储能材料企业产值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布局上游产业,推动本地新型储能产业上下游企业与龙头企业紧密合作。支持电池综合利用企业进入量产。积极推动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支持
14、企业参加经贸活动,支持组展单位组织储能企业组团参加展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电化学储能境外大型展会。2 .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立完善周调度、月报告的重大项目调度推进机制,加强重大储能项目的跟踪服务。开展新型储能产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前延服务试点,优化项目审批环节和时序,实施建设项目豁免环评手续、告知承诺制审批、简化环评编制内容等措施。积极推动一批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增资扩产项目顺利投产、达产。强化新型储能电站项目配套接网工程建设过程质量监管,推动接网工程与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进度相匹配。经电网企业与新型储能电站双方协商,允许储能电站项目单位建设配套接网工程。3 .提高产业空间承载能力。高水平谋划
15、省新型储能产业基地,积极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园、装备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试点建设一批高标准、规模化、专业化符合主导产业特点的标准厂房,积极引导社会参与产业新空间开发,为中小型新型储能企业提供良好的产业载体平台。加强园区5G、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产城融合生活配套设施,打造产城高度融合发展新样板。(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多场景应用。1 .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新增规划海上风电项目,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10%,时长1小时配置新型储能。鼓励采用众筹共建、集群共享或租赁等方式配置新型储能电站。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参与新能源+储能应用。探索利用新型储能配合煤电调峰调频,提升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
16、O探索利用大规模风光资源生产绿氢及合成氨试点应用。2 .因地制宜建设电网侧新型储能电站。以满足系统需要、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导向,在日负荷峰谷差大、输电走廊和站址资源紧张、负载率高但尖峰负荷短的关键电网节点附近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电站,提高电网供电保障能力。鼓励电网侧新型储能电站作为独立主体参与中长期、现货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3 .鼓励电力用户建设分布式储能电站。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支持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配建新型储能电站,引导精密制造、通信、金融等用电量大且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根据需要配置新型储能电站,降低用电成本,保障稳定用电。(五)优化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环境。1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大对新型储能产业项目在土地、能耗、环境等要素资源的支持力度。对列入重点项目库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林指标,开通绿色通道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