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目标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美育精神,坚持正确方向、面向全体、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优化美育资源配置,改革美育评价方式,健全学校美育教学、实践、展示体系,学校美育取得明显进展,学生美育核
2、心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高质量、体现优势与特色的学校美育体系。二、健全学校美育工作体系(一)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学前教育阶段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要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幼儿观察美、体验美、感受美,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小学每周至少开设4节艺术课程,初中每周至少开设2节艺术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普通
3、高中每周至少开设1节艺术课程,课程内容要多样化,注重丰富审美体验,开阔文化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中等职业学校要将艺术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个学时,注重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以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艺术课程为主,培养审美修养高、创新意识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高校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学校要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以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校的特色和传统。(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
4、、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到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1:200;普通高中美育教师人数满足开齐开足美育课程需求;高校美育教师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占美育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未达到标准的地方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教师。为有效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及专业指导美育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鼓励各县(市、区)配齐专业音乐美术教研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可以通过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美育师资不足问题。将美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指导学生艺术社团、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第二课堂和走教
5、任务计入工作量。在职称评聘、优质课、教学成果奖、名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评选、认定中,保证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和考核评价机制,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保障美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在专业技术评聘、评优评先、进修培训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三)丰富美育实践活动。拓展校园美育活动形式与内容,丰富艺术实践项目,搭建学生美育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平台。每3年举办1届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每2年举办1届学生合唱节、舞蹈节、器乐节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每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工作坊等集体美育活动,确保
6、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1次校级美育活动、观看1场高雅艺术或戏曲演出。有条件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观12次美术馆、书法馆。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书法等特色活动,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鼓励中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开展美育活动。每年培育一批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美育特色学校,认定一批高水平美育社团,挂牌一批美育实践基地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四)建立美育帮扶机制。全面帮扶美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和学校,缩小城乡差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招聘向美育教师倾斜。在中小学教师省培计划市培计划中加大农村美育教师培训力度。支持大中专院校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协同培训基地,组织中小学、高校美育教师、实习学生
7、交流学习。实施美育名师送教工程、快乐成长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志愿服务行动,提升农村学校美育水平。实行县(市、区)内美育教师交流制度,鼓励美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发展互联网+教育,应用优秀数字教育资源推动美育智能化教学,保障城乡学校共享优质在线资源。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鼓励大中专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与农村美育基础薄弱学校手拉手,协作共建、资源共享。三、深入推进学校美育改革(一)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坚持指导地位,体现价值观。围绕美育课程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小学美育教材按规定审定后使用。高校要探索建立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
8、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教材体系。(二)完善美育教学模式。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成立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有益终身的艺术专项特长。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启动美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三糊立学科融合理念。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多学科。推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与其他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围绕美育课程目标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
9、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探索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高校院系之间学分壁垒,融合各学科优势,全面提高学校美育质量。(四)科学设置评价方式。推进学校美育评价改革,建立艺术素质测评、艺术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美育评价机制。将中小学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完善艺术考试制度,推动艺术考试试点工作,科学设置艺术考试测试内容与评价办法。逐步将高中阶段美育评价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五雅动艺术学科改革创新。专业艺术教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支持高校创建艺术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0、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展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支持创建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和平台,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四、强化美育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重点要配齐美育教师、加强场地建设。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美育教研组,高校要成立美育教学部。(二)强化督导评价。将美育课程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学校每年进行一次美育工作自评,自评结果纳入对校长
11、的考核内容。高校要把美育工作列入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将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体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予以问责。(三)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将美育教育费纳入预算,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安排转移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美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学校要把美育工作纳入公用预算,保障美育工作正常开展。(四)改善场馆设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好中小学美育课程教学专用教室和艺术实践活动专用场馆,小学、
12、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1间以上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按标准配足美育器材,建立美育器材补充制度。将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支持院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等艺术场馆。配好美育教学仪器设备,建立美育器材补充机制,规范管理使用美育功能教室。(五片富校园文化。将美育浸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师生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美育教育教学实际,发挥美育实践活动和美育社团作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塑造鲜明独特的学校形象,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
13、展示美、创造美,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六)统筹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育服务。选派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参与美育支教服务,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支教活动。探索组建美育教学组织、文艺工作者援教组织,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聘请艺术家和艺人进校园,成立工作室。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学校和社会美育资源,满足学生美育实践需求。鼓励学校与社会有关机构、校际之间建立美育课程、场馆共建共享机制。(七)营造社会氛围。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美育工作政策、措施和成果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对学校美育工作的支持。教育体育部门要积极展示大中小学美育成果,鼓励、支持学校创作体现美育精神、地方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培育一批优秀美育活动品牌。各县(市、区)要积极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学校美育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