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小组韩吉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37115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小组韩吉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四小组韩吉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四小组韩吉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四小组韩吉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小组韩吉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小组韩吉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四小组:韩吉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一、阅读和学习的文献1.潘蕾琼、黄甫全.第一章“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2 .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27-39.3 .陈虹张婷婷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二、美德与优良品德基本理论学习(一)美德伦理学1 .美德伦理学复兴:伊丽莎白安斯库姆(AnScOmbe,GEM.)于1958年发表了论文现代道德哲学(ModemMoralPhilosophy)(1)美德伦理学复兴之路a.形态初露端倪: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He),伊壁鸠鲁学派(Epicu

2、reanism)X斯多葛学派(StoiCiSm)等贤哲前辈们的追问:什么是善?如何成为一个良善之人?如何才能通达幸福生活?b.成为独立的伦理学理论流派:1990年代劳顿(LoUden,R.)等发表了美德伦理学和反理论(VirtUeethiCSandami-theory)一文,标志着美德伦理学创生了基本的伦理理论观点并建构了相应的方法论基础,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伦理学理论流派赧然盛行于世。C.开始论证并建构美德伦理学:斯洛特(Slote,M)于1992年出版的从道德到美德(frommoralitytovirtue)一书是系统而详细论证并建构美德伦理学的第一部专门著作。d.继续美德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3、:包括安娜斯(Annas,J.)于1993年出版的幸福论道德哲学(themoralityOfhaPPiness),豪斯特豪斯于1999年出版的美德伦理学研究(Onvirtueethics),富特(FOot,P.)2001年出版的本真良善(NatUralGOodness),斯望顿(SWantOn,C.)的美德伦理学:一种多元理论(virtueethics:apluralisticview),亚当斯(Adams,R.M.)在2006年出版的美德理论:求善达至卓越(atheoryofvirtue:excellenceinbeingforthegood)等。这些哲学家直面现实社会的道德发展困境及当代人

4、们幸福感的缺失,尝试从古典美德伦理学中汲取适切而精要的理论要素,建构出内涵丰富的美德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复兴的原因:规则伦理学笼罩下的伦理学发展及其引发的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社会危机而心存忧患,于是提出了与规则伦理学根本理念和主张背道而驰的美德伦理学。2 .美德伦理学概观(1) .什么是美德当代美德伦理学家们普遍将“美德”理解为一系列品德特征(CharaCtertrait),并总结出品德特质的三个基本性质: 品德特质表征于行动者的认知、动机及情感上,凸显为一种心理特质; 它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不会轻易地随情境变化而改变; 内在品德对行为必定具有(价值上的)优先性,行动者的行为模式是对品德特质的

5、表征,因此个体行动者特有的行动要用这一内在结构来进行解释。(2)什么是美德伦理学安斯库姆在其开创性文章现代道德哲学已然勾勒出了美德伦理学的轮廓,后来追随而至的学者们也紧承其思想,努力通过与规则伦理学相区别而建构并展现美德伦理学的独有特征。整体而言,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者主体性:美德伦理学更多强调以行为者为中心而不是以行为为中心;人格完整性:美德伦理学更多追问“我应当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我应当采取怎样的行动”; 美德中心论:美德伦理学更多采用特定的美德论概念,如良善、卓越、优秀、美德等,而不是规则论概念,如正当、义务、职责等; 非规则约束性:美德伦理学反对将伦理学化归为某些特定行为指导的

6、规则或原理。3.美德伦理学诉求(1)根本归旨:帮助个体成为一个幸福的人(2)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M.)进一步将这种幸福状态中的心理活动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以下要素: 活动富含挑战性而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和饱满的投入度; 行动目的不依赖于外在刺激,而是活动本身的乐趣所引发的; 行为与反馈相互作用,形成积极的循环链条,主体在活动中全神贯注,达到忘我的境界。(二)幸福学1.什么是幸福:(1)幸福是至善只有那种永远因自身而被选择,而不是因他物被选择的目的,才是绝对的最后目的,即最高善。那么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的最高善。(2)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a.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

7、为两部分,一是理智德性,如智慧等;二是伦理德性,即道德品性,如慷慨,诚实等。对于这两种德性的论述,他即重视理智的价值,更强调道德的实践性特征。b.亚里士多德将他的幸福学理论最终归结为实践的学问,并把实践的观点贯穿在他的整个“幸福至善论”中。2.通过美德为什么可以达到幸福社会优化体系中个体幸福的相互关联性,必然要求每一个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也要照顾到他人的幸福,而这无疑表明在个体追求幸福的活动中需要基于人类自身的优良品德来实现,简言之,涵养品德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最佳阶梯。(三)积极心理学:建立在积极人性观之上的积极心理学的创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该系统既有

8、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基于此,积极心理学主张将研究重心放在探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品德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幸福的人。三、读书感悟阅读完第一章材料,我对积极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前不久看了一本叫做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书,其中讲述了王金战老师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努力发掘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其中举了一个例子: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的篮球打得非常好,但是学习成绩不好,最终王老师通过欣赏该学生打篮球入手,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向上的心态,最终也提高了学习成绩,篮球和学习一样都没有耽误。这个例子很有启发性。在教师的眼里,不应该有好生与差生的区分。有一些学生的成绩落后,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在现实中,特别是学业长期落后的学生,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品尝过成功的喜悦、赏识的目光,反而可能尝尽了很多的轻视、冷眼、甚至是讥笑。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优点,激发起学生向上的、积极的心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最终的效果不仅是提升学业成绩,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随笔札记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