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电应急预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触电事故应急预案一、总则为确保平安生产,加强对公司触电事故处理的综合指挥实力,提高快速反应 和协调实力,有效保障公司员工生命财产平安,最大限度的减轻触电造成的损失, 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预案。二、组织机构与联系方式经公司探讨确定,成立触电应急领导小组,详细名单如下组长:副组长:组员:三、职责触电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对生产突发触电事故的应急处理。组长:负责急救工作指挥副组长:负责急救联络、协调工作,负责急救用车支配。组员:负责检查急救设施与伤员抢救四、培训和演练生产部负责主持、组织全体生产工人每年进行一次“触电事故应急响应”的 模拟演练。各组按其职责分工,协调协作完成演练。演练结束后由组
2、长组织对“应 急响应”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对“应急响应”的要求进行调整或更新。生产部负责对相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培训I。五、应急处理和工作程序1 .应急物资的打算、维护、保养1)应急物资的打算:简易担架、应急药箱1个(创可贴、紫或红药水、医 用胶布、医用纱布、医用酒精、剪刀等)2)应急物资要配备齐全并加强日常管理。2 .应急响应1)当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时,首先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快速急救,关键是“快” 2)对于低压触电事故,可采纳下列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假如触电地点旁边有电源开关或插销,可马上拉开电源开关或拔下电源插 头,以切断电源。可用有绝缘手柄的电工钳、干燥木柄的斧头、干燥木把的铁锹等切断电
3、源 线。也可采纳干燥木板等绝缘物插入触电者身下,以隔离电源。当电线搭在触电者身上或被压在身下时,也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 木板、木棒等绝缘物为工具,拉开提高或挑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切不行 干脆去拉触电者。3 .对于高压触电事故,可采纳下列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1)马上通知有关部门停电。2)带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依次拉开开 关。3)用高压绝缘杆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4)假如触电者伤势不重,神志醒悟,但有些心慌,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 者触电者曾一度昏迷,但已醒悟过来,应使触电者宁静休息,不要走动,严密视 察后送至医院。5)假如触电者伤势较重,已失去知觉,但心
4、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应将触 电者抬至空气畅通处,解开衣服,让触电者平直仰卧,并用软衣服垫在身下,使 其头部比肩稍低,以免阻碍呼吸,如天气寒冷要留意保温,并快速送往医院。假 如发觉触电者呼吸困难,发生痉挛,应马上打算对心脏停止跳动或者呼吸停止后 的抢救。6)假如触电者伤势较重,呼吸停止或心脏跳动停止或二者都已停止,应马 上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与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并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 的途中,不应停止抢救。7)人触电后会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呈现昏迷不醒状 态,通常都是假死。对于假死的触电者,要快速长久的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 外挤压法的方式进行抢救。8)人工呼吸是在触电者
5、停止呼吸后应用的急救方法。各种人工呼吸方法中 以口对口呼吸法效果最好。9)施行人工正呼吸前,应快速将触电者身上阻碍呼吸的衣领、上衣等解开 取出口腔内阻碍呼吸的食物,脱落的断齿、血块,粘液等,以免堵塞呼吸道,使 触电者仰卧,并使其头部充分后仰(可用一只手拖触电者颈后),鼻孔朝上以利呼 吸道畅通。10)救援人员用手使触电者鼻孔紧闭,深吸一口气后紧贴触电者的口向内吹 气,用时约2秒钟。吹气大小,要依据不同的触电人有所区分,每次呼气要使触 电者胸部微微鼓起为宜。11)吹气后,马上离开触电者的口,并放松触电者的鼻子,使空气呼出,用 时约3秒钟。然后再重复吹气动作。吹气要匀称,每分钟吹气呼气约12次。触
6、电者已起先复原自由呼吸后,还应细致视察呼吸是否会再度停止。假如再度停止, 应再接着进行人工呼吸,这时人工呼吸要与触电者微弱的自由呼吸规律一样。12)如无法使触电者把口张开时,可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即捏紧嘴巴紧 贴鼻吹气。13)胸外心脏挤压法是触电者心脏停止跳动后的急救方法14)做胸外挤压时使触电者仰卧在比较坚实的地方,姿态与口对口人工呼吸 法相同,救援者跪在触电者一侧或跪在腰部两侧,两手相叠,手掌根部放在心窝 上方,胸骨下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掌根用力向下(脊背的方向)挤压压出心脏 里面的血液。成人应挤压35厘米,以每秒钟挤压一次,太快了效果不好,每分钟挤压60次为宜。挤压后掌根快速全部放松,让触电者胸廓自动复原,血液 充溢心脏。放松时掌根不必完全离开胸部。4 .查明事故缘由与责任人。1)生产部应以书面形式向公司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 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损害程度、受伤部位。2)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3)组织全部人员进行事故教化。4)向全部人员宣读事故结果,以与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