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此,建议: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完善软硬基础设施,提高法治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破解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约束,最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发挥有效市场
2、作用,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工作重点和关键抓手,更是基础和保障。只有发展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才会保证经营主体具有自生能力而无需长期的政策扶持,才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和税收,使最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为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减少利益冲突、改进乡风文明、实现生活富裕提供物质基础。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别,各地的比较优势也不尽相同。同时,与脱贫攻坚期相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农村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环境等也出现了新变化。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应该立足各地要素禀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结构制宜,找准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
3、政府因势利导,将地区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有效市场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要把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理念转化为经营主体的自主选择,必须在农村建立有效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地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农村要素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和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解决农产品市场的产销不紧密、供需关系不平衡、利益联结不稳定等问题;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例如互联网平台)来帮助农村,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好地与最终消费者对接,更好
4、地实现产品价值。二、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完善软硬基础设施,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各地将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成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需要各地政府发挥有为作用,克服市场失灵,建立和完善相适宜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后,农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软硬基础设施产生了新的需求,需要有为政府发挥因势利导作用,协助解决一些企业无法解决的外部性和协调问题,如完善电力、交通、通讯等硬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法律制度、人力资本等软的制度安排,破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建议根据市场需求,由政府搭建平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交通、能源、农田水利、信息通讯等硬的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电商、仓
5、储物流、金融、保险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与之相适宜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补足农村产业发展短板,切实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的障碍。因地制宜地实施金融政策,更好地服务农村实体产业。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政策由“特惠”向“普惠”过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贷款抵押担保制度,拓宽涉农融资增信方式。建立农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长效补充机制,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地方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强资本市场对乡村产业的融资支持,支持涉农企业规模化发展。三、推动乡村治理有效,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
6、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法治是乡村治理之本,增强法治意识和提高依法治理水平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完善涉农相关立法,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在目前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两权”抵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农村“三变”改革推行和试点完成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和完善普遍适用的法律细则,推动农业农村法治体系健全,为农村现代化产业提供法治保障。增强基层干部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提升农村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乡务村务和政务财务的能力。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农村居民法治意识。加强司法宣传,开展土地承包、房屋拆迁、劳
7、动合同等与农村居民权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宣讲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通过巡回法庭等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资源公平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乡村产业振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目前,城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显著差距。进入乡村振兴阶段,要把各地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就需要政府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加大力度,从重点解决脱贫人口的教育和医疗问题,转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下解决公共服务问题,提高农村对劳动力、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育质
8、量。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直接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教育存在着优质资源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平衡、供给主体较单一等问题。建议重视资源供给、转化与创生,完善社会资源支持教育的体制机制,保证教育创新要素的生长和流动。切实通过改善乡村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师资源流动等方式全面推进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进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积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将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工作队伍人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促进乡村医疗振兴。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速建立全民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救助体系,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就医联网直接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