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论秦“守天下”之过——《过秦论》作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写结合论秦“守天下”之过——《过秦论》作业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读写结合:论秦守天下之过过秦论作业设计作业总任务,阅读过秦论中下,晚唐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深度思考这些文章的观点以及写作特点。A层撰写政论文:我论国之兴亡如何坚守大好河山。B层合作探究:从观点和语言特色分析过秦论与阿房宫赋的异同。分析贾谊提出的“仁义”与孟子的“仁政”异同。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仁义”治国的理念。C层完成试题:完成过秦论中的阅读试题。B层1 .贾谊在文中提出的“仁义”观点与孟子的“仁政”观点一样吗?明确: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2、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贾谊的“仁义”除了包含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以外,还包含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战国十七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秦统一天下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当秦王朝建立后,严刑峻法,暴政天下,这便背离了时代发展的趋势。2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仁义”治国的理念?明确:新的领导集体建立后大力反腐倡廉,建立养老保险机制,深化改革开放,医疗体制改革等等,都是“仁义”的表现。现在疫情发生的背景下,国家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大面积进行新冠疫苗的免费接种,尽最大力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也是“仁义”治国的理念的具体表现。3 .从观点和语言特色分析过秦论与阿房宫赋
3、的异同。异第一,写作手法不同。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第二,立论角度不同。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阿房宫赋则
4、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迤”,“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同第一,写作目的相同。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目睹了这一切,便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其过秦论的目的即是借说秦之过而劝汉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此文是为了以古鉴今,针硬时政。第二,灭亡原因相同。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5、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第三,全文结构相同。过秦论末段议论,归纳出秦灭亡原因。阿房宫赋末段发出感叹,总结秦灭亡的教训I。两文都是前叙后论,篇末明旨。第四,都用铺排渲染。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如叙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叙九国之师攻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等。大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缓回,檐牙高啄;各抱
6、地势,钩心斗角”极写楼阁密而奇;“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写宫女多而美;“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写秦王生活奢而糜。铺排渲染之中溢出文章之“主意”。C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建州之地,崂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楼棘矜,非牯于钩戟长锋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土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茶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不参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
7、以小令为家,崂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乙】泰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空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
8、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手生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脸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赚,负恸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
9、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己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己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
10、。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B.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C.甲文和丙文中的“六合”都是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但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六合”意义是不相同的。D.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古称合从。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B.【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
11、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C.【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D.【丙】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6.作者认为,后代的君子应如何治理国家呢?请结合乙文,概括说明。答案:1.A2.D3.D4. (1)假使拿东方诸国(靖山以东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比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2)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3)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5. 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用当代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检验,采取符合当代形势的谋略;口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