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的历史.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测量的历史.ppt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心理测量的历史心理测量的历史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心理学和统计学理论为基础,论述各类心理和教育测量中的一般编制原理及实施、计分、解释的标准化方法。一、国外心理测量发展的历史二、我国心理测量发展的历史19世纪 1、法国医生艾思克罗首次提出了区别智力落后和精神病的方法观察个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2、 法国医生沈干专门研究从感觉辨别力和运动控制力方面来训练落后的儿童,并出版了白痴:用生理学方法来诊断与治疗,其中的一些方法被后来的非言语智力测验所采用。实验心理学诞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冯特-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被试(观察力不同、对词的联想不同、反应能力不同)-产生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2、-?但是没有合适的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引发了心理测量的运动。高尔顿是第一个直接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人。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这本书中高尔顿首先提出了“测验”“心理测量”这两个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是心理测量史上另一个代表人物,在德国师从冯特,在英国停留时作为高尔顿的助手并熟悉了高尔顿所使用的方法和测验。波林: “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10年,20世纪头10年则是比内的10年。”比纳是公认的心理测量的鼻祖,他是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第一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纳-西蒙量表,此量表发表在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上,也称该量表是1905年量表。1、编制出了一批操作测验
3、,弥补了语言文字量表在理论上的缺陷。2、编制出了团体智力测验,扩大了测验的应用范围。3、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逐渐受到重视。4、传统的学校考试方法也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5、心理测量 的另一个领域是对情感适应、人际关系、冬季、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点的测量。6、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1、先是以解剖生理特征为根据,而后转向对心智活动的测量。2、由测量简单的感知能力,发展到测量复杂的认知能力。3、由笼统的单一量数评定个体间差异,转变为以多个量数兼顾个别差异与个体间差异。4、心理测量学是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由合到分,最后又走到一起来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
4、的观点,这是对人类个体差异的认识。战国时期,孟子在孟子中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就指出了人在心理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三国时刘勋著人物志一书,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理,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意为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变化就可推测他的一般的心理特点。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抓周”,即儿童周岁时,在其面前放置若干件常见物品,让儿童抓取,以此“预测”儿童将来的性向,例如抓书籍表示儿童以后会是学者,抓印章表示官员,钱币预示着富裕等。在智力测验设计方面,我国在宋朝已经开始使用七巧板测量儿童的观察能力、知觉组织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1916年,樊炳清首先介绍了“比纳西蒙量表” 1918年,俞子夷曾仿编“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 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解放后近30年里,由于各种原因,心理测量一直成为禁区。1979年后,心理测量在我国才开始恢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