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治刺参池塘养殖病害 池塘养参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防治刺参池塘养殖病害 池塘养参技术.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综合防治刺参池塘养殖病害随着刺参池塘养殖规模的扩大及养殖时间的延长,刺参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加强病害防治已成为保障刺参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山东威海市环翠区水产研究所连续多年的实地观察和科学试验,池塘养殖刺参病害的发生与池塘条件、苗种质量、养殖周期、季节变化、日常管理等客观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只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许多病害就可以避免发生。现就总结出的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期能为养参业主加强病害防治提供有益的帮助。一、适宜的养殖池塘是基础一个理想的刺参养殖池塘,不仅要有利于刺参栖息及基础饵料生物的繁殖,同时对于池塘保水性能、进排水条件及水
2、源质量都有着特殊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刺参养殖池塘应远离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口,同时周围不存在河口或汛期没有大量淡水注入。目前的养参池塘多为老式养虾池塘改造而成,以选择底质为泥沙质或沙泥质的池塘为宜,单池面积设计为l()30亩,池形为长方形,保水深度要达到2米以上。整个养殖池塘进水口及排水闸门要分设,同时应增添机械提水设备,以供低潮期和冬季养参池换水时使用。为了防止汛期淡水进入池塘而造成盐度陡降,池塘改造时应于堤坝上设计排淡水沟渠,并且在排水闸门顶端添置排淡闸板。改造好的池塘,要达到进排水便利(纳水可满,排水可干),保水性能良好,管理操作方便的基本标准。二、彻底地清淤消毒是前提传统的养虾池塘在
3、多年的连续使用过程中,池底淤积了大量的沉积物,它们的主要成份为残饵、粪便、生物尸体、淤泥及细菌,如不及时清除并加以消毒处理,不仅会败坏水质,而且为有害病原菌及敌害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通常情况下,根据底质状况及沉积物厚度,采用清除表层底泥(2030cm)与翻耕曝晒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为理想。在完成清淤后,要先后用生石灰和强力溟等安全消毒剂全池消毒各一次,以有效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菌。两种消毒剂的推荐用量分别为,生石灰每亩水面投施1OO12O公斤,强力漠使用剂量为IPPm.两次消毒间隔10天左右,每次施药2天后再纳潮冲刷池塘两遍。第二次消毒结束后即可纳水,水位调节至Im左右,以达到肥水培养基础饵
4、料之目的。有必要时可辅助采取人工施肥措施,缩短肥水时间。一般情况下,消毒结束的池塘经过20余天的肥水期,便可投放苗种。三、健康的苗种是防病的保证生产中,因为购买劣质刺参苗种而导致养殖病害暴发甚至造成养参绝产的现象经常遇到,选择健壮、纯正、不带病的健康刺参苗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实践经验,只要从育苗场家资质、亲参来源、参苗外观、病害检疫等四个方面严格把关,就能基本保证购买到理想的刺参苗种。L育苗场家目前,刺参育苗场家很多,它们所培育的刺参苗种质量良莠不齐。建议广大养参业主要到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力量雄厚,育苗产量稳定,企业信誉度好的场家采购苗种。2 .亲参来源要仔细查看育苗场家所使用的亲参,不仅
5、要看参的外形和大小,还要明确亲参的产地。实践证明,采捕于自然海区的天然刺参亲体,如果体色正常,外形标准,触手反应灵活,单体重大于300克,其繁殖的幼参抗病力都较强。3 .参苗外观健康的参苗应该规格整齐,体色正常,附着能力强,体皮完整无损伤,同时对光线的反应较为敏感,只要达到上述各项条件,就可初步断定为优质参苗。4 .病害检疫为防止刺参苗种将病原体带入养殖池塘,购苗前要聘请水生物防疫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刺参苗进行实地病害检疫,当确认为不携带规定病原体时再购买。四、科学的管理是关键刺参苗种入池后,只有切实加强水质、饵料、有害生物等调控与管理,才能保证海参健康快速生长。首先,一个养参池塘水质条件的好
6、坏,直接关系到刺参抗病环境的优劣和基础生物饵料繁殖的能力,它是刺参养殖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在水质调控过程中,除了根据季节变化及刺参生理生长情况始终保持适宜的池塘保水深度外,要每天早、晚对养参池水质进行溶解氧、氨氮、硫化氢等重点指标进行实地监测,在汛期或是干旱季节还要增加对池水及使用水源的盐度的检测,如发现异常则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际生产中,池塘人工增氧、施用底质改良剂及排除淡水等技术手段在水质调控中经常使用。其次,充足、适口、富有营养的饵料不仅可以促进刺参快速生长,而且有助于提高其抗病能力。养殖池塘中基础饵料生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及恢复周期与季节变化、池塘水质、底质、附着基类型及放苗密度相
7、互关联,需要长期观察并且辅助采取综合控制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刺参的饵料需求,特别是在早春或是初秋池塘天然饵料溃乏的季节,也是参病易发期,这时应人工配制药饵并及时投施,既可弥补天然饵料不足的缺点,又能起到增强刺参抗病力的功效。第三,控制有害生物的大量繁生有利于保持池塘水质稳定和刺参正常生长。养参池塘中的各种杂鱼及青苔、刚毛藻等有害生物,有些是海参的直接敌害,有些腐烂变质后败坏水质,有些大量繁殖后与刺参争夺氧气。为了不断优化池塘环境,培植适合刺参生存与生长的生态条件,应根据不同有害生物的繁殖季节和生理特性,采取人工、化学或生物的综合手段,有效杀灭或抑制这些有害生物。五、调整养殖周期是防病的有效途径根
8、据调查发现,养殖周期超过2年的养参池塘,其发病率与病害程度要明显高于仅养殖1年半的池塘,这与池塘的长期自身污染密切相关。造成养殖周期过长有三种原因,一是投放刺参苗种规格过小;二是多茬养参中间不清池;三是放苗密度偏大。为了缩短刺参养殖周期,有效避开病害发生期,建议广大养参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适量投放大规格刺参苗种。选择IOO头/公斤的刺参苗种,每亩平均放苗量在4000头左右,一般都能在一年半内达到商品参的规格。2.设立苗种暂养池。有些养参户如果觉得购买大规格苗种投资太大,可以单独设立苗种暂养池,待苗种达到一定的规格后再筛选进入养成池,这样既可降低苗种投入,又可缩短养殖周期。六、施用健
9、康药物是补充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威海常见的刺参肿嘴、吐肠、化皮、腐烂等病症大多集中发生于每年的早春、盛夏(67月)和初冬时分,与季节、水温及刺参的生理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只要从提高刺参抗病力和优化水质环境两方面提前加以预防,就会收到理想的防病效果。通常情况下,掌握了刺参发病的时间规律,在早春施用健康消毒剂和人工药饵,盛夏分别施用消毒剂、底质改良剂和益生菌,初冬施用人工药饵和健康消毒剂,使刺参能适应环境的季节性变化,避免因季节变化导致刺参体质下降继而诱发病害。总之,刺参的病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在刺参养殖病害预防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独特经验。本文单就山东地区刺参池塘养殖中所出现的病害问题提
10、出了一些常规性的预防措施,具有简便、易行、实用的优势,但对一些地区或是其它刺参养殖模式也许在操作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完全照搬,只要此文能对广大养参业主在病害预防方面有些许启发和帮助,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池塘养参:十项技术措施要抓好刺参(俗称海参),是我国海产八珍之一,山东是我国海参主要原产地,胶东海参以其个大、皮厚、刺多被称为“海参之王”而享誉国内外。山东海参增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由于工厂化育苗的突破,增养殖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对海参保健作用认识的深入以及养殖技术的突破,养殖生产已由昔日的岸礁海底增养殖、实现了陆上池养,养殖面积由东部沿海向西部推进。
11、目前全处养殖面积已达40多万亩,预计产值可达90亿元,已成为我省优势水产品养殖中第一大产业。一、池塘环境条件。池塘应选择在避开淡水流入的河口区,无工业污染。池塘大小以1015亩为宜,其它规格的池塘亦可使用。底质以砂砾底或硬泥底质为佳,对潍北和黄河三角洲来说,虽粉沙土质适宜海参栖息生长,但必须对底质进行硬化处理。利用养虾池养殖海参,要进行池塘改造,并在放苗前排干池水,进行彻底清淤、清池和消毒,以确保池塘良好环境。二、人工参礁设置。依据海闯的生态习性,必须对原有池塘进行改造和设置参礁。参礁材料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多以石块、瓦片、水泥框架、旧扇贝笼为主,考虑到我省西部沿海石块缺乏,可用瓦片、网片、水
12、泥管、旧轮胎、塑料膜等器材,原则上要多孔、多层,参礁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40%左右,高度以5080厘米为宜,以满足高温度夏的要求。三、苗种质量要求。参苗好坏直接影响海参生长和成活率。要选择不同海域的亲体培育出来的参苗。优质参苗体表干净、无粘液,体态伸展活动自如,不抱团,肉刺完整、尖挺,摄食量大、排便迅速呈条状。购苗时应用PCR等技术进行监测和检疫,确保无病毒参苗和残苗进入养成池。四、放苗规格密度。按照规范要求,苗种放养规格在3040头/公斤,放春密度为510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812个月;规格在300500头/公斤,放养密度为1015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1824个月。合理的放苗密度应根据养殖
13、方式、技术水平、换水条件和饵料供应等状况来决定。目前海参池养大多数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为保持池内存养量,每年即需要补放苗种,一般春季放苗池塘,在秋季或翌年春季补苗;秋季放苗池塘,在翌年春季或秋季补苗。为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一般在低密度2000头以下/亩和高密度20000头以上/亩存养量都是不利的,通常以4000IoooO头/亩为宜。五、水质管理。要求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水色浅黄绿色或浅棕色,透明度6080厘米,PH值7.88.4,水温030,最适1016,盐度保持在25%。以上。池内应具有丰富的单胞藻类(尤其是底栖硅藻)、微生物、动植物碎屑及有机质等。水质调控要求:一是低温期可以少
14、换水或不换水;二是夏眠期或水质恶化时应加大换水量;三是防止雨水倾灌,盐度剧降,溃烂病发生。为此雨季要及时排去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六、饵料投喂。饵料投喂应根据养殖条件、放养密度而定,在低密度情况下,一般通过施肥繁殖底栖饵料生物,以投放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主。在养殖密度较大和摄食生长旺盛季节需要知量投饵,投喂鼠尾藻、海带、裙带菜等藻类碎屑和人工全价配合颗粒饵料,投喂量一般占海参体重的3%5%。七、病害防治。目前海参常见病有摇头、肿嘴、化皮、排脏、溃烂等腐皮综合症及弧菌病等为最严重,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方法:一是放苗前必须对参苗进行药浴,可用青、链霉素各3010-6药液浸浴30分钟;
15、二是在海参快速生长期,每半月用生石灰消毒一次,亩用量5060-公斤;三是向池中施放光合细菌或M等有益菌,以净化水质和改善底质;四是投放添加抗生素药饵,添加量不超过0.1%;五是对己养过后池塘要进行彻底清淤消毒,确保参池底质的优良环境。八、东参西养问题。池塘养参在我省由东部沿海向西部沿海拓展。由于西部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区域地势平缓,泥沙底质、石埠缺乏,水质指标不够稳定等特点,必须加大各项技术措施。一是要注重搞好参池建设、护坡及池底铺设白色聚乙烯编织布等设施,既利于底栖硅藻附着,又防止参礁下沉;二是要配备一定比例蓄水沉淀池,以防夏季汇洪季节盐度偏低等问题;三是加强水质调控,特别是春秋生长旺季应加大换
16、水量和注意冬季保持2米以上较高水位等问题;四是为解决池水透明度偏低,可采取与海湾扇贝、牡蛎、缢蛭等混养;五是推广循环水养殖模式,如莱州湾畔利用地下水资源,与工厂化养鱼配套发展室外池塘养参效果很好;六是提倡中低密度养殖,遵循“先做强、后做大”的发展原则。九、亲参选择与培育。亲参好坏是育苗居败的关键。要选择海参个体大(体长大于20厘米,体重大于200克)、无伤残、无排脏、性腺饱满、发育成熟的个体,最好选用不同海区的野生参作亲本。运输时要避免挤压,为防止高温,以早、晚运输为佳。运回后进行人工蓄养,一般水温控制在1618C,密度1520头/平方米为宜,每日按亲参体重的3%5%投喂,饵料以鼠尾藻等碎屑和人工全价配合饵料,以促其性腺发育。十、保护种质资源。随着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滞后,粗放经营、病害泛滥及种质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由于海参养殖的火爆,大大刺激了海参苗种繁育的粗放性,而亲参来源圈子相对狭小,加上工人放流或浅海投石养殖使其自然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