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地质测量作业规程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区地质测量作业规程指导.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矿区地质测量作业规程指导第一节准备工作要求:掌握矿区地质特征,明确设计任务要求。要点:分析研究已有资料。1、地形底图:应收集最新地形图作底图,其比例尺应较填图比例尺大一倍或相等。一般需准备三套地形图(野外用图,室内清图,地质成图)。2、展绘矿区已有探矿工程、实测地质剖面位置。3、按设计要求,明确工作任务要求。4、全区踏勘,结合已有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掌握矿区内填图工作尚待解决的重要地质问题。5、仪器准备,根据填图比例尺及勘查的不同阶段而确定使用测绘仪器定位。普查阶段地质填图时(比例尺为1:25000、1:IOOOO的地质图)地质观察点及地质界线均可使用GPS仪定位;大型沉积矿床的地质图及比例尺
2、为1:5000.1:2000、1:1(X)0的矿区地质图需用测绘仪器测定地质点和地质界线。第二节野外地质测量的一般方法要求:根据比例尺和规范合理布置地质观察点观察路线。要点:正确圈连地质界线,考虑V字形法则。注意:对一般地质体分布区不应片面强调地质观察点线密度。1、填图方法:一般可分四种:露头圈定法、剖面穿越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比例尺大小确定。详查、勘探阶段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中,如露头少,覆盖面积大时,多采用圈定法;如露头较发育或地质条件简单时,则以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其它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对矿化蚀变带及重要构造带主要采用地质界线追索法进行追索控制。2、地质观
3、察路线的布置一般垂直地层走向,其密度原则上填图图面中每隔lL5cm有一条观察路线通过。观察点应尽量布置在地质界线上或界线拐弯处,原则上填图图面中宽度大于Imm的地质体,均应有观察点控制圈定。对重要标志层、矿化蚀变带图面上虽不足Imm应放大表示。必要时附素描图或照片资料。3、各种地质体界线、产状、相互关系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观察点控制。4、重要地质构造产状、性质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以上观察点控制。5、地质观察描述记录于地质观察点路线记录表中,格式详见地质观察点记录表。6、矿区覆盖面积大,仅有零星露头时,要填露头分布图,露头边界实地圈定,实地连接成图。如露头很小,可适当放大填在图上
4、。7、填图时应注意采集反映重要地质现象的标本、样品。矿区已有实测地质剖面采集的统一标本时,一般标本可以不采。8、地质图上的界线及断裂必须在野外实地勾连,并明确标示实测和推测界线。9、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9.1 各种比例尺地质测量的地质观察点和观测线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定额)可参照下表。地质测量(地质观察点和观测线)定额表地质测量比例尺地质简单区地质中常区地质复杂区观察点数观测线长度(千米)观察点数观测线长度(千米)观察点数观测线长度(千米)1:5万21.63-42.05-62.41:1万40105012.560151:5千80-10020100-12025150301:2千500/600/70
5、0/1:1千1200/1400/1600/9.2地质测量中的工程控制:工程控制主要是针对矿体和矿化带而言。围岩部分除掩盖部分太大而又必要时才使用少量人工揭露,一般以能控制围岩分层及矿床构造为准。9.3 地质体位置的精确度:一般在仪器法定点时,对于其附近的解析图根点,地质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距离0.6亳米。在森林荫蔽地区,按上述误差放宽1.5倍。大比例尺图按物、化探测网测定地质观察点者,点位精度高,研究程度应相对提局。第三节地质测量资料的整理要求:矿区地质测量工作贯穿地质勘查的全过程。要点:根据勘查工作进展,不断进行综合分析研究。1、地质测量应逐日整理原始的现场编录资料(包括标本、样品
6、和声像资料),补正文字记录。2、整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野外用图清绘着墨,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综合研究。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去野外检查校正。3、根据野外地质草图,在地质底图上注明观察点、观察路线、各类标本、试样、素描、照相的采取(拍摄)地点及编号,编制实际材料图。4、阶段性综合整理:根据已取得的地表填图资料结合矿区各类探矿工程取得的资料,对矿体产状、形态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检查填图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并编制阶段性填图工作小结,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制定下阶段填图工作计划和资料整理、综合研究的内容。5、矿区地质填图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行资料的系统整理,野外手图转绘成室内清图。第四节、地质测
7、量的基本要求对工作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侧重的哪些方面,将随比例尺的不同及普查工作的目的与具体任务的差别而有所不同:1、沉积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1.1 全面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形状、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建立沉积岩层的层序,确定沉积间断的存在、大小及其性质,通过对岩层层序、厚度、韵律构造及沉积间断的研究,划分沉积旋回,研究沉积作用及其和其他地质作用(特别是区域构造作用)的关系,通过这些研究并通过不同剖面的对比,确定沉积建造的类型。当确定地层层序很困难时,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构造类型、小构造形态及产状、沉积岩本身的构造及结构、沉积旋回、单矿物及微量元素的综合分析等
8、予以推测。1.2 根据古生物资料,确定沉积岩层的时代。未找到化石前,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予以推测,包括沉积层序与其他在相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己知建造的对比、同位素年令资料及其他资料的比较研究方法1.3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根据区域构造运动的发展,地层层序、沉积旋回、沉积建造类型的变化、沉积与剥蚀作用的改变,古生物群的改变,结合古地理的变迁和变质作用或岩浆活动的表现,确定关于地质年代的、地层学的、岩石学的和古生物的层位概念,划分地层单元,结合比例尺的大小、地层单元划分的研究程度、地层单元的厚度及地质测量的目的,确定应表达在图上的地层单元。1.4 确定地层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确定沉积岩层在空间和时
9、间上的分布规律。1.5 在填图面积较大的地区,根据沉积建造特征、生物特征及沉积形成环境的总和,建立和区分不同的沉积岩相。利用岩相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建造的厚度,再造某些特定时期的古地理环境,阐明海浸、海退的界限。有条件时,阐明海浸、海退变迁及其规律性。在填图面积较小的矿区范围内,还需要利用大批实测剖面、工程编录及钻孔剖面资料,充分利用沉积物类型、厚度、化石及地球化学等资料揭示古地貌特征。1.6 从区内己知沉积矿产的围岩选择性、沉积分异作用与古地理的研究,揭示沉积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查明区内主要的沉积矿带的属性(风化壳及其邻近地带、滨海平原及其邻接的泻湖、近岸浅海盆地),查明决定矿产生成的主
10、要古地理因素及由于古地理状况的变化所引起的次生变化,总结成矿规律,为矿床预测提供资料。2、对侵入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2.1 查明岩浆岩的分布、控制岩浆活动的主要构造、侵入岩的围岩及其与围岩的关系、围岩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体形态、构造的关系。2.2 全面研究侵入岩的矿物、化学成份,结构、构造,侵入岩体的形态、规模、构造、产状,确定岩浆岩建造类型及其含矿性;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岩体的大小,岩体的含矿性及地质测量的目的,选择研究的重点,查明岩体内部原生构造、划分岩相带,特别应注意划分含矿岩相。2.3 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推定的依据是岩浆岩相及分布特征、岩体变质程度、岩石构造和结构特征、混染同化
11、现象、捕虏体、顶垂体、原生构造的分布特征、岩石的构造岩相、接触面的产状、围岩构造特征、岩体的相对大小、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2.4 推定岩体侵入的深度:主要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如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的结晶学的或光学的特征,微斜长石的有无或微斜长石格子双晶的发育情况)、伟晶岩脉的有无、混染同化强度以及结合水的含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己推定岩体剥蚀的深度,查明了岩体侵入的时间,也可推测侵入当时上复岩层的厚度,己知矿床的分布也可作为参考资料。2.5 通过上述研究综合分析,推定岩体的构造类型,结合岩石的变质或蚀变作用的表现,矿物一一化学成份的
12、变异、内生矿化围岩选择性及物、化探,重砂资料等,预测成矿有利地段。2.6 对于小侵入岩及小岩体群尤应特别注意,除上述任务外,还要研究其延长或排列方向、排列方式,推定隐伏岩体的范围;推定隐伏岩体的依据是:控制岩体侵入的构造特征、岩体分布规律、变质或蚀变现象、地貌特点、岩体顶部围岩的构造特征(顶部节理、边缘节理、平行对称的逆断层及其他)、岩脉或单矿物脉特别是成群的脉体以及物、化探资料等的综合分析;有条件时,推定其隐伏深度。2.7 尽可能查明侵入岩的时代:根据侵入和上复岩层的时代、绝对年龄资料,综合某些单矿物的特征(如黑云母的多色晕、钻石的晶形及透明度等)的对比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查明岩浆杂岩在构造
13、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岩浆杂岩的组成成份及成矿作用在岩浆杂岩中的地质位置,进而查明成矿作用在不同地质发展阶段的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为区域成矿规律和矿产予测提供资料。3、对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3.1 查明火山岩的分布、火山活动的大地构造条件及其在构造岩浆旋回中的地质位置,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3.2 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份、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查明火山岩的分异程度,建立火山岩系列;用与研究沉积岩类似的要求,建立火山一沉积岩的层序,明确火山喷发间歇期,划分喷发旋回,查明火山一沉积组合特征,确定在图上应表达的火山岩地层单元,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
14、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3.3 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次火山岩或小侵入体的形态,构造,产状、规模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大陆火山喷发,查明喷发型式及喷发源;对于海底火山喷发,推测火山源的分布范围(往往有困难),必要时,结合矿物一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力争再造喷发沉积构造特征,查明火山口、火山,锥、火山穹窿、边坡、边缘洼地等构造的特征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3.4 研究变质作用和蚀变作用、含矿建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成矿作用在火山一沉积旋回中的地质位置。3.5 综合上述各点,
15、结合物、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4、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4.1 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全面研究变质岩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形态、产状、接触关系、厚度或规模;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确定其层位及相互关系,并进行详细划分,应尽可能恢复原岩的地层层序和岩相分带,以建立地质填图工作中的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这包括了不同杂岩、群、组、段或系、统、阶及不同岩体的划分。4.2 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在此基础上再研究不同岩系(岩体)的构造关系并进行分析对比。4.3 推断并确定变质岩原岩、原始建造的特点及其生成条件。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4.4 研究和杳明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变质岩相变化,划分变质带(包括混合岩化带)或变质相,并探求变质作用的过程及其特征。为此,必须研究和阐明变质带、变质相和岩浆活动(包括某些花岗质流体的活动)、构造运动以及区域大地构造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推求全区的地质发展史。4.5 了解或搞清变质岩地区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建造,指出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