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6160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部分第十一部分神神 经经 系系 统统 考点一、神经系统概述考点一、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由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组成组成;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内脏对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神经。 脑脑 中枢神经中枢神经 脊髓脊髓 与中枢的连接与中枢的连接:脑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脊神经 周围神经周围神经 躯体神经躯体神经(感觉与运动感觉与运动) 分布分布 内脏神经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 运动(交感副交感

2、)运动(交感副交感)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l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l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l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灰质: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聚集而成。(色泽灰暗)。大脑、小脑表层的灰质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2白白质质: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神经核: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结构。 4神经节神经节:周围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5纤维束纤维束: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内,

3、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6神经神经:周围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 7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 2、中枢神经兴奋传导的特征:突触传递(1)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神经轴突末梢释放并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2)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元突触神经元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后发放。考点二考点二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一、脊髓 (一)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椎管内,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

4、接延髓,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下平第3腰椎,故临床常在3、4或或4、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二)外形 脊髓呈前后略扁的细长圆柱状,长约4045cm。l1六纵沟 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侧沟2。 l2二膨大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l3一圆锥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 l4一终丝 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 (三)脊髓节段 共31节,颈节8、胸节12、腰节5、骶节5、尾节1。(四)内部结构 1灰质 位于中央管周围,整体上呈柱状,断面似蝶形,分前角、后角、侧角等。 (1)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 (2)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联络神

5、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信息。 (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胸T1腰(L3)节段。 2白质 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感觉)上行(感觉)、下行(运动)下行(运动)的的纤维束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 (五)脊髓功能 1传导 2反射 白质内纤维束白质内纤维束上行纤维束l薄束、楔束l脊髓丘脑束下行纤维束l皮质脊髓束薄束薄束楔束楔束 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红核红核脊髓脊髓束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灰质白质:传导束前角(柱):运动神经元后角(柱):联络神经元下

6、行:皮质脊髓前/侧束上行侧角(柱)薄束薄束( (传导下半传导下半身冲动)、楔束身冲动)、楔束脊髓丘脑前/侧束 二、脑位于颅腔内, 可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二、脑二、脑 干干 l(一) 脑干分部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延髓、脑桥、中脑(自上而下)三部。 l(二) 脑干位置 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 l(三)脑干外形 下端较细,与脊髓表面沟裂相续,中上部较宽大。脑干脑干的位置的位置l位于颅后窝的斜坡上,下平枕骨大孔连脊髓,上接间脑l包括延髓 、 脑桥、中脑三部分1腹面观 (1)延髓:主要结构有锥体和锥体交叉锥体和锥体交叉。 (2)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 主要结构有基底沟基底

7、沟等。 (3)中脑:主要结构有两个大脑脚和脚间窝等。 2 背面观 (1)延髓:主要结构有薄束薄束结结节、楔束楔束结节。 (2)脑桥:脑桥和延髓之间是菱形窝菱形窝。菱形窝两侧有与小脑相连的小脑脚。 (3)中脑:有四叠体,即两个上丘和两个下丘。上上丘与视觉反射有关,下丘与听觉反射有关。丘与视觉反射有关,下丘与听觉反射有关。 三、间脑 (一)位置(一)位置 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大部被大脑半球所遮盖。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大部被大脑半球所遮盖。 (二)分部(二)分部 主要有背侧丘脑、下丘脑组成。主要有背侧丘脑、下丘脑组成。1背侧丘脑背侧丘脑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分前、内侧、外侧三个核群。是一对卵圆

8、形的灰质团块。分前、内侧、外侧三个核群。 腹后核:位于外侧核群,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腹后核:位于外侧核群,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传到大脑皮质。传到大脑皮质。 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听觉冲动传导)、听觉冲动传导)、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视觉冲动传导)(视觉冲动传导)2下丘脑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主要包括视交叉、漏斗、乳头体、灰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主要包括视交叉、漏斗、乳头体、灰结节、垂体等。重要的核团有:结节、垂体等。重要的核团有:(1)视上核:分泌加压素。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2)室旁核:分泌催产素。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3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 与听觉反射有关。与听

9、觉反射有关。 4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与视觉反射有关。与视觉反射有关。 (三)第三脑室第三脑室 1位置 是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 2沟通 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借中脑水管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第四脑室相通。四、小脑四、小脑: : 位于颅后窝位于颅后窝, ,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 ,参与运动的协调与控制参与运动的协调与控制, ,但不参与运动的启但不参与运动的启动动; ;一旦小脑受到损害一旦小脑受到损害, ,机体的协调活动就机体的协调活动就会发生障碍会发生障碍; ;小脑的外形小脑的外形l分部l小脑蚓l小脑半球l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疝小脑扁桃体疝:当颅内压升高时,

10、小脑扁桃体常被挤压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压迫延髓,危及危及生命。功能 1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张力 3协调肌群随意运动 小小脑功能脑功能 小脑本领强小脑本领强 平衡肌紧张平衡肌紧张 协调肌运动协调肌运动 千万莫损伤千万莫损伤 (五)第四脑室 1位置 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底为菱形窝,顶伸入小脑内。 2沟通 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五、端脑 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胼胝体胼胝体。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一)大脑半球的外形 1三个面三个面 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

11、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三个面。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三个面。 2三个叶间沟三个叶间沟 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3五个叶五个叶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大脑半球的外形大脑半球的外形五叶五叶额额 叶叶 顶叶顶叶颞叶颞叶枕叶枕叶岛岛 叶叶l(二二)大脑半球内部结构大脑半球内部结构 (功能定位)(功能定位)l1大脑皮质及其功能定位大脑皮质及其功能定位 l(1)躯体感觉区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l(2)躯体运动区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l(3)视区视区:距状沟两侧皮质。 l(4)听区听区

12、:颞横回。 l(5)语言中枢语言中枢 :人类特有的皮质区。l1)听觉语言中枢:缘上回。 l2)视觉语言中枢:角回。 l3)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l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2基底核基底核 是包埋于大脑半球髓质中的灰质团块的总称。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仁体等。 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合称纹状体。主要功能是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肌群运动。 基底核基底核 基底核,埋脑底基底核,埋脑底 屏尾豆状杏仁体屏尾豆状杏仁体 尾豆合称纹状体尾豆合称纹状体 协调运动及张力协调运动及张力 l3大脑髓质 l(1)联络纤维:连结同侧大脑半球。 l(2)连合纤维:即胼胝体。 l(3)投射

13、纤维:主要是内囊。 l内囊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板。纤维板。l分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分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临床意义:一侧内囊受损,可致“三偏征”,即对侧偏身运动障碍、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半视野偏盲。六、脑和脊髓被膜六、脑和脊髓被膜 脑和脊髓的外面包被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硬膜、蛛网膜、软膜蛛网膜、软膜。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一)硬膜 1硬脊膜硬脊膜 硬膜外腔(隙):是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腔隙。临床硬外麻醉时就是将药物注入此腔。 2硬脑膜硬脑膜 分两层。( 1)硬脑膜窦:内含静脉血,

14、主要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等。 ( 2)大脑镰:深入大脑纵裂内。 (3)小脑幕:深入大脑横裂内。 (二)蛛网膜蛛网膜 薄而透明,无血管及神经。 蛛网膜下腔(隙):是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蛛网膜下腔(隙):是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充满脑脊液。充满脑脊液。 蛛网膜下池:是蛛网膜下腔的某些扩大部分,较大的有小脑延髓池、终池。终池内含马尾,无脊髓,是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三)软膜 薄而透明,内含丰富的血管。 1软脑膜 紧贴脑的表面和脑室内面。在脑室,与室管膜上皮共同形成脉络丛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脑脊液的部位。 2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 脑的动脉l 脑的动脉血供应来自颈

15、内动脉和椎动脉l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及间脑的前部。l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13,间脑后部、脑干和小脑。l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u 眼动脉u大脑前动脉u大脑中动脉u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前交通动脉八、脑脊液及其循环八、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成人约100140ml。 (一)产生部位 脑脊液产生于各脑室脉络丛脉络丛。 (二)循环途径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脉络丛经室间孔第三脑室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经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 (三)作用 保护脑和脊髓

16、,维持颅内压,参与脑和脊髓的代谢。 考点三、考点三、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结构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结构; ;周围神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经3部分部分一、脊神经一、脊神经 (一)概述 1数目 脊神经共31对,颈颈神经神经C C1-81-8对,对,胸神经胸神经T T1-121-12对,对, 腰神经腰神经L L1-51-5对,对,骶骶神经神经S S1-51-5对,对,尾尾神经神经1 1对;对;2成份 为混合神经混合神经,含有感觉和运动纤维。 3组成 由前根和后根组成。前根为运动,后根为感觉前根为运动,后根为感觉。 (二)神经分布 1颈丛 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主要分支有: (1)浅支 (2)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 2臂丛 由第58颈神经前支、第1胸神经部分前支组成。穿斜角肌间隙,经锁骨中点后方入腋窝,围绕腋动脉排列。主要分支有:(1)肌皮神经 (2)正中神经正中神经 损伤后表现为“猿手猿手”。 (3)尺神经尺神经 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尺侧一个半屈肌和大多数手肌。皮支主要分布手掌尺侧一个半指、手背尺侧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