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读后感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读后感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向第七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致贺信读后感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以中国一亚欧博览会为平台,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不断拓展亚欧合作领域,提高亚欧合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读“贺信”用初心、慧心、虚心、信心一起“向未来”。以“和平合作,的初心,凝聚“向未来”的“联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就秉持“亲仁善邻”“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作为负责人的大国,中国始终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共
2、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当前,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共担安危,站在和平十字路口的亚欧人民,唯有携手起来,把各国人民的心联通在一起,以天下心为己心,擦亮亚欧合作的鲜明底色,“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用负责任的态度扛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坚定以“和平合作”的初心促进高质量发展,凝聚引领新时代自信自强一起“向未来”的“联通力量”,才能实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想。以“开放包容”的慧心,贡献“向未来”的“创新智慧”。习近平主席强调,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作为世界各国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在治国理政、绿色发展、数字科技、践行人类命运
3、共同体理念等众多领域的实践与经验早已得了认可。丝路历史,绵远悠长。今天,人们可以徜徉在中巴经济走廊上、乘坐在“齐鲁号”欧亚班列里、穿越在中亚第一长隧道中,一项项创新成果令人惊叹,“一带一路”倡议,再次让古丝路绽放出迷人的“中国色彩”。当今国际社会,唯有突破当地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求变,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开放包容”的慧心,贡献一起“向未来”的“创新智慧”,才能在引领创新发展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才能在公认的国际关系原则下,更好地回应各方关切和诉求,让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以“互学互鉴”的虚心,感受“向未来”的“人文魅力”。习近平主席强调,文明在交流
4、中融合,在融合中进步。互学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社会要善于全面总结本国先进的治理理政经验,致力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以促进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跨越山海共赴宴。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几千年来,听着古丝路上叮当的驼铃声,沿线国家在思想、宗教、艺术、经济、科技等各领域彼此融入各国各民族多样文明,建立了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搭建了相知相亲的桥梁,实现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与各国各地区的互学互鉴中,要始终不忘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弘扬、传递泱泱华夏
5、文明,虚心学习、包容他国多样文明,让人类文明在互学互鉴中焕发出一起“向未来”的“人文魅力”。以“互利共赢”的信心,绘就“向未来”的“壮美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据悉,本届亚博会上,9月20日365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额9600多亿元,签约额较上届增长2.57倍,是历届博览会之最。“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变为行动,从倡议化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让绵延万里、延续千年的古老丝绸之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勃勃生机,绘就一起“向未来”的“壮美画卷”。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新冠疫情交互叠加,世界经济低迷,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唯有始终
6、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历史潮流中把握前进方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寻求发展利益最大公约数,不断做大“共赢蛋糕”,在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担当作为才能共渡难关、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复苏发展,“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向第七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致贺信读后感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以中国一亚欧博览会为平台,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不断拓展亚欧合作领域,提高亚欧合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繁荣。本届博览会首次采取线上线下同时举办方式,
7、线上平台将长期为参展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让盛会精彩永不落幕,丝路精神永放光芒。开好“联通内外”的“直通车”。本届博览会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新疆形象的盛会。它犹如一列联通国内外、拥抱广阔世界、开向美好未来的“直通车”,把中国新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大局的持续和谐稳定等积极向上形象展示给世界各国人民,把如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以及在推动中国和亚欧地区国家互联互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展示给世界各国人民。在树立经济稳中求进、稳定向好、稳步提升的形象中增强自信心,在刻画开放活力、生机勃勃的形象中传递正能量,在彰显潜力
8、非凡、充满希望的形象中共赴美好未来。开好这列直通车,就是要向世界讲好丝路故事。建好“开放合作”的“朋友圈”。我们向世界敞开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互学互鉴、交流合作的“朋友圈”只会越建越大。传承丝路精神,携手打造更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提供更多动力,奋斗一直在路上。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指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在致第七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贺信中,习近平指出,亚欧大陆充满发展活力和潜力,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点区域。这些都暗示我们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借中国一亚欧博览会之东风,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
9、岸经济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重要抓手,打造开放新高地,建好合作朋友圈。解好“共创未来”的“必答题”o美好的未来从不专属于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人,而是需要各国人民携手共建共创、同心共赴共享。本届博览会主题为“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向未来”,表明我们今天的一切奋斗都将指向着和决定着未来。因此,共创未来、共享未来是一道“必答题”,人人都绕不开,人人皆须作答,要用心用力答好。充分利用共商共建共享之智慧力量,使其更好地转化为双赢多赢共赢之效果。我们的未来图景是锦绣图景,是“共同发展繁荣”的图景,擘画好这幅图景,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发展战略对接,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之路。慎独不孤,众行能远
10、。携手并进,方能行稳致远。共建亚欧大陆未来美好家园,需各国勇立潮头、担当作为。向第七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致贺信读后感近日,第七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当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以中国一亚欧博览会为平台,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不断拓展亚欧合作领域,提高亚欧合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共绘“一起向未来”的锦绣宏图,要执好“和平合作”之笔、“开放包容”之笔、“互学互鉴”之笔、“互利共赢”之笔。执“和平合作”之笔,共绘“向未来”锦绣宏图。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推动各民
11、族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行。当前,世纪疫情阴霾未散,局部冲突硝烟又起,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回潮站在和平的十字路口,只有携手并行、守望相助,才能在逆势洪流中开拓“一起向未来”的无穷能量。“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和平合作是亚欧合作的鲜明底色,也是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必由之路。坚持和平合作、平等对话、共同协商,以“和平合作”之笔绘好“向未来”的锦绣宏图,让美美与共的和丽画卷不断铺展。执“开放包容”之笔,共绘“向未来”锦绣宏图。从“一带一路”大写意,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绘制精谨细腻“工笔画”,亚欧开放包容的图景不断绘深绘实、栩栩如生。沿着21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路,过荒漠、闯戈
12、壁,边陲之地华丽转身为开放前沿,“一带一路”在“逆全球化”思潮搅动中成果丰硕。开放包容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谐相融、友好互促的生动演绎,开放包容的大门“越开越大”,合作交流的“朋友圈”才能越来越大。执“开放包容”之笔,携手共绘“向未来”的锦绣宏图,让开放包容的春风久久吹拂亚欧合作之树常青。执“互学互鉴”之笔,共绘“向未来”锦绣宏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学互鉴是民族成长的“基石”,是国家繁荣的“能源”,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前进,在学习交融中注入强大能量。数千年来,沿着丝绸之路的璀璨道路,亚欧各国各地区在思想、宗教、艺术、经济、科技等各领域擦出亮丽的“火花”,凝心汇聚成友好
13、和谐、多彩缤纷的“大家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与各国各地区的互学互鉴中,不断推陈出新、熠熠生辉。互学互鉴是不断成长、走向未来的“密码”,执“互学互鉴”之笔,携手共绘“向未来”的锦绣宏图,让美好未来生机盎然、蓬勃不息。执“互利共赢”之笔,共绘“向未来”锦绣宏图。互利共赢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发展繁荣之基。近年来,中国新疆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中国和亚欧地区国家互联互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在共商、共建、共享、合作的理念下,“一带一路”愈发蓬勃兴盛、应者云集,能源丝路、科技丝路、农业丝路、文化丝路往来如织,形成不断涌动的壮美图景。互利共赢是发展的“成功密码”,只有不断凝聚起互利共赢的共识,集聚起互惠互利的能量,才能迸发出发展进步的合力。执“互利共赢”之笔,携手共绘“向未来”的锦绣宏图,让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发展进步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