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23596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学以修身夯实经世致用的根基论语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子路在鲁国当了官,于是安排比他小21岁的师弟子羔做了费地的长官。孔子骂子路是误人子弟,因为子羔还年轻,尚未完成学业。子路不服,认为子羔可以在实践中学习,何必非要先读书呢?孔子更生气了,教育他说:学乃为政之本,学习好了才能去从政,而不能从执政的经历中去学习,这是本末倒置,害人害己。在古人看来,学识不到,德行不修,是不能从政为官的,只有“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所以,学以修身,是为政的根基。学以增智提升理政治世的素质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学习是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

2、迪智慧的根本所在。1 .跟老师学以提素质用学贯中西形容康熙一点都不为过,身为一个皇帝为什么要如饥似渴地读书?康熙给出的理由是:“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康熙年初,大臣杨光先攻击钦天监监正、传教士汤若望推行时宪历(西历)是窃正朔之权于西洋”,辅政大臣鳌拜组织会审,然而参审官员们完全不懂何为天文历法,错误地处置了汤若望等钦天监官员,酿成了“康熙历狱二年幼的康熙痛感如果自己没有知识、缺少学识,怎么能判断别人的是非呢?因而发愤学习。皇帝学习的便利之处就是老师都是一流的学者。康熙每天大清早便到乾清宫弘德殿听讲,上完课后再到乾清门听政。他不满足于隔日听一次讲座的学习安排,就请担任老师的

3、大臣们“日侍讲读,阐发书旨,为学之功,庶可无间”。除了读中国书,康熙还将欧洲传教士聘为老师,跟他们学习几何学、天文学、数学、哲学等。后来康熙感叹说:“今凡入算之法,累辑成书,条分缕析,后之学此者,视此甚易,谁知朕当日苦心研究之难也?”君主最大的德,莫过于明察秋毫。明君之明不仅在于识人之忠奸贤愚,更在于懂常识、明事理,这样每天处理政务才有足够的底蕴来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决策。否则,缺少这种素质与能力,当领导就是一场灾难。2 .向书本学以长能力毛泽东传的作者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有一句经典名言:“兵权之剑,倚在史书之旁意思是说,像毛泽东这样作为社会活动家、思想家的文人,为什么对军事都能相当精通,就是

4、因为他饱读史书,从书中汲取了无尽的智慧。特里尔说得没错,抗战初期,为了批驳亡国论、速胜论的错误,毛泽东大量阅读能够找到的所有中外军事名著。他听说萧劲光手里有好的军事著作,亲自登门借得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两本书,如获至宝,昼夜苦读。他还组织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成员有萧劲光、罗瑞卿、滕代远、莫文骅、叶子龙等,通过一起读书,切磋交流,学识大增,由此撰写了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军事理论。书籍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智慧的源泉,要想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读书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3 .与能者学以增见识春秋时,齐桓公很爱读书。有一天,他正在大殿上看书,

5、殿外一个制作车轮的老匠人走了上来,问他说:“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匠人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匠人说:“既然这样,那么您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大怒:“寡人读书,你一个做轮子的匠人怎么敢发此议论?“匠人从容地回答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梯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把它做好,全凭摸索出来的经验和火候,我想传给我的儿子,可再怎么告诉他,他也不能掌握。所以我想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听了,起身向他拜谢。

6、古人强调读书要“会其意,明其理”,就是要读懂文字之外的东西,这正是匠人的智慧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与能者为伍,以智者为师,秉持不耻下问的谦虚心态,我们的学识才能得到提高。欧阳修提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立身的根本在于学习,学习的根本在于读书。读书要读有字之书,以文学滋润情怀,以历史滋养智慧;还要读无字之书,向师者学习、向能者学习、向社会学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学以崇德培育以德服人的情操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官者有了高尚的道德修养,就像北斗受到众星的拱卫,不令而行,从者云集。当然,为政之德不是与

7、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与修养。1 .向先贤学忠义之德北宋政治家苏颂以“道德博闻”为人称道,苏轼评价他“温文而毅,直亮不回”,意思是温文尔雅又刚毅,正直信实不屈服。苏颂正直忠义的品德,是靠读书和汲取家风的精华而来。他认为学习要以“道德为先,文华次之”,而“道德为先”的最终大节,是当国家需要你献身时,要能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苏颂不止一次地谈到叔父苏缄为国捐躯的事迹对自己的震撼与影响。公元1075年,越南李朝太尉李常杰率8万大军进攻邕州。时任邕州知州的苏缄仅凭2800名士卒坚守42天,最终因孤城抗敌,外援不至,粮尽泉涸而陷落。苏缄誓死不降,大呼“吾义不死贼手”,遂将全家杀死后自杀身亡。宋神宗听到

8、苏缄的壮举,“为之流涕,辍朝“。苏缄成为苏颂的榜样,其忠义英勇的精神也成为他学习修养的目标。为此,他写诗叮嘱后辈们,“更思祖先勋,相传清白训1”“力行傥不渝,家声期远振”。良好的家风家训,前辈先贤的道德示范,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基因,是一个人传承学习的宝贵资源。2 .从家教学谦恭之德士燮是春秋时晋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前589年,他统领上军随同晋军出征,大胜而归。晋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士燮却约束部队,最后一个入城。他的父亲范武子很奇怪为什么他回来得这么晚,士燮回答说:“这支军队是郤克统率的,打了胜仗,国人高兴地迎接班师,如果我先回来,国人将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这是代替统帅接受荣誉,

9、所以我不敢这样做。”范武子听了非常高兴。士燮的谦逊之德与父亲的教育密不可分。他年纪轻轻就接任父职成为六卿之一,有一天下朝回来,士燮不无得意地跟父亲炫耀说:”今天从秦国来了一位客人,在朝中讲隐语,大夫中没有一个能够回答出来,我一口气解答了3个问题,秦国的客人听了十分满意,称赞我有见地!”不料父亲一听就火了,发怒说:“大夫们不是不能回答,而是出于对我的谦让不说罢了。你只是个小孩子,却在朝中3次抢先,掩盖他人的风头说完,挥起手中的拐杖劈头盖脸地朝士燮打去,连玄冠上的簪子都给打断了。与同僚争名、与百姓争利是为政者的大忌,修养谦恭之德至关重要。家教是一个人修身的第一课堂,我们要善于从父辈长者的言行中体会

10、处世的智慧,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为我们修业进德的资本。3 .内自省学诚信之德蓬伯玉是周朝时卫国的贤臣,以品德高尚著称。一天夜里,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在宫中听到车声裤帽,到了宫门口,就没了声响。南子说:“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一定是蓬伯玉。”卫灵公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按照礼节,做臣子的人,走过君王的宫门口,一定要下车,这是表示敬重君主的行为。真正的忠臣君子,不是因为光天化日才持节守信,更不因为独处暗室就放纵堕落。蓬伯玉是个贤人君子,一定不会因为是在夜里而失礼,驾车奔驰而过卫灵公差人去问,果然是遽伯玉。遁伯玉不欺于心、诚信待人的美德,源自深刻的内省。孔子是遂伯玉的好朋友,非常了解

11、他,经常以他为榜样教育弟子说:逮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我们修身学习,既需要从外界吸取营养,更需要眼睛向内,通过自省反思、不断改过,使自己的品德日臻完善。君子之德,就是这样如小溪流水,不断汇集而成江河。在我们古老的文化中,“德”是涵养万物的承载。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作为今天的为政者,要特别注重为政之德的学习与修养,只有具备优秀的品行,才能以道德感召力使属下诚心顺从,使人民乐于信服,从而更好地实现治国理政

12、的目标。学以明理修养通达万物的境界元史良吏传中说:“读书务明理以致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演进、运行的规律,通过学习,从混沌中找出秩序,让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本源,就是明万物之理的过程。1.从过往中学经世之理刘邦素来不喜欢儒生,但在当了皇帝之后,他的态度却发生了转变。一次,儒生陆贾引用诗经尚书与刘邦论理,结果惹得刘邦很不高兴,骂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请陆贾总结秦失天下而其得天下的原因。陆贾便写了十二篇总结经世之理的文章,每写完一篇,刘邦都仔细地阅读,

13、赞不绝口,还亲自命名为新语。后来他叮嘱太子要多读书:“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他是希望后人能够从过往中学习成败之理,知所以成的根本,懂所以败的原因,这样才能避免走错路,更好地执政天下。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学习修身的重要路径,因为经历是切身体会,认识更深刻,得到的结论会更实用。2 .从纳谏中学兴替之理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之初,曾和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认为是创业难,而魏徵则认为是守成难,因为“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李世民深以为然,多次与魏徵等讨论历史兴替的规律。魏徵说:“臣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回答说

14、:“民心可畏,确实像您说的那样啊!”魏徵又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李世民说:“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后来李治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训诫他说:“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这种对历史规律的探讨,形成了李世民民贵君轻的思想,贞观盛世的出现,正是这种治理理念的结果。历史是一面镜子,给了我们观照人类社会运行轨迹的丰富素材。善于研读历史,懂得兴替之理,才能让我们知来路、明去路,更好地把握明天。3 .从苦难中学通达之理在古代的文人中,苏轼的豁达恐怕无人能出其右,这种性格的形成得益于其所经历的苦难。苏轼21岁即中进士,名动京城,连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都惊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

15、一头地也”。后来因为政治上遭受排挤陷害,苏轼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这也给了他看待人生的不同视角。他被贬海南岛,见荒无人烟,而四面天水无际,不禁凄然感伤:”何时得出此岛耶?”但他静下心来,细细思考,竟豁然开朗:海南岛是一座孤岛,放大些看,天地九州又何尝不在大海之中?由此来看,没有什么不在孤岛之上啊!想到此,苏轼开心一笑,阳光就这样回到了他的脸上。人生的困惑,在很多时候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罢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修身,要善于从自身所经历的痛苦中体味人生道理,这样才会有宠辱不惊的淡定、去留随意的从容。学以明理,就是要从历史的过往中、从人生的历练中总结规律,汲取经验,知盛衰之道,懂轮回之常,明得失之源。眼光犀利了,思想通透了,我们执政的思维才能更加明晰,执政的过程才能更加通达。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社会,为政者在学习上已不能分仕前学和仕后学了,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早年毛泽东将读书的目的定为“修学储能”,寻求“大本大源”,这条学习进业修身之路,他整整走了一生。对我们来说,学以修身不应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不是为了娱乐的需要,也不是为了应对工作的需求,它是一个人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唯有秉持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学有所成,修有所得,达到止于至善的完美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