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稳经济主题会交流发言汇编(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稳经济主题会交流发言汇编(4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2年稳经济主题会交流发言汇编(4目录L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22 .宏观政策配置格局的深刻变化63 .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激发XX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94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完成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5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年4月29日召开的会议明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在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建立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成为稳经济、保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推进共同富裕,是促进我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立高质量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也
2、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举世公认。但我国建立高质量、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解决。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覆盖人口全球第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保障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发展,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优势。目前,我国全面建成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制度所覆盖的人口占比全球第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体系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老年人福祉得到极大提升;养老保险制度成为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二、养老保险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第一,养老保险体系多支柱发展不
3、平衡。基本养老保险“一枝独大”问题突出,第一支柱“一枝独大”,负担过重;第二支柱“一块短板”,覆盖率低;第三支柱“一颗幼苗”,尚处于探索阶段。第二,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待进一步推进。目前,推进比较多的是市级统筹、省级统筹,但是全国统筹才刚刚起步。全国统筹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南北不平衡、东西不平衡,老企业和新企业不平衡等问题。这是一个逐步平衡的过程,可能需较长的时间实现。法定人群的全覆盖不足也是制约全国统筹的一个因素。因为新业态和非正规就业这两类人群,特别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群,还面临参保项目较少、保障不全、水平低等难题。在全国统筹中,应把所有的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人群,以及新
4、业态人群等,都纳入保障体系中。第三,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可持续面临挑战。我国对基本养老保险中的投资产品范围有限,保值压力大。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理财产品上要有所作为,也会面临风险,而养老金承担不了这么大的风险,因此其对理财产品就有很高的安全性和保值性要求,对保值、增值运营持牌企业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城乡居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差距过大。当前,职工养老保险人均缴费远高于居民人均缴费,所以二者待遇也相差很大。如何尽可能缩小差距,值得研究。第五,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面有待扩大,筹资压力比较大,这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此外,区域发展不平衡,老工业地区缴交难度大,企业年金推进过程中,需尽量
5、逐步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第六,个人养老金制度税收激励需优化,需开发多样化产品,加大参保吸引力。当前,个人养老的理财投资理念还没有形成,人们对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概念还比较淡漠。三、多角度多层次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对于完善高质量、可持续养老保险体系,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优结构。做大第一支柱,提升第二、第三支柱覆盖面,逐步优化三支柱结构,尤其是要规范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加快发展个人养老保险;加快推进企业年金制度,扩大中小企业参加企业年金的覆盖面;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支付水平。第二,促统筹。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实现制度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城乡之间、
6、企业之间,或者新老企业之间的差距,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中央调剂基金可发挥极大作用。第三,提水平。要通过财政和国有资本的划转,提高养老金的水平。第四,扩覆盖,即从多角度、多层次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可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企业年金应降低准入门槛,让中小型企业把年金制度建立起来。同时,个人账户管理方面,可建立网上平台,方便职工进行年金缴纳、账户信息查询等。此外,可加大对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宣传力度,吸引个人加入全生命周期养老,强化税优吸引力,合理扩充退休前支付项目类型。第五,促进、规范基金运营管理,实现基金可持续发展。一是法律法规要健全,制度要保障
7、;二是在收支运行和投资体系上保证长期的可持续性;三是保障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行为,加强养老基金投资监管和规范。第六,加快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第七,逐步缩小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之间养老保险的水平和差距。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宏观政策配置格局的深刻变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面对2022年以来我国发展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的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工作该怎么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围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推出了一
8、系列新举措。这标志着我国宏观政策配置格局已经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第一,市场主体替代企业成为聚焦点。既往的宏观政策配置多聚焦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而展开。近几年,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作为一个与企业近似的全新概念一一市场主体逐步进入宏观经济的分析视域,先是两个概念交替使用,继而以市场主体涵盖企业。今天,我们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除非有特别指向,举凡既往使用企业概念的场合,几乎都以市场主体加以替代,这是为什么?一是市场主体的覆盖范围远大于企业,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二是可以凸显和加大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小微经济体的关注。如果将大中型企业比喻为经济活动的主动脉,那么个体工商户
9、和小微企业等小微经济体便是经济活动的毛细血管。宏观经济分析,由主动脉伸展到毛细血管这一异常显著的变化,启示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观政策配置,要全面覆盖包括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的经济单元。第二,围绕市场主体的关切而转。既往的宏观政策配置多围绕诸如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之类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而展开。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们可以观察到,越出上述指标而进一步深入市场主体层面,紧扣市场主体关切,布局宏观政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越来越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逻辑主线。一个极其突出的例子就是“六保六稳二自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工作始
10、终围绕着“六保六稳”而展开,2022年已经是以“六保六稳”作为经济工作主线的第三个年头。不管是“六保”还是“六稳”,都是建立在首先保住稳住市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保住市场主体,我们才能保住基本民生、保住经济基本盘、保住粮食能源安全、保住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住基层运转;只有稳住市场主体,我们才能稳住就业,稳住基本民生,稳住经济基本盘,稳住金融、外贸、投资、预期。第三,着眼于从“根”上浇水施肥。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国的宏观政策配置总体上的着力点和着重点都是扎根于市场主体身上的。直面市场主体的需求,围绕市场主体而精准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着眼于从“根”上
11、浇水施肥,越来越演化为一道宏观政策配置的全新景观。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其重点内容和支撑内容就是减税降费;二是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出一系列不同于既往的显著特点,如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融资难题等;三是就业优先政策,如通过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通过支持新增市场主体创造就业岗位等。宏观政策配置格局所发生的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是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经济工作的必由之路。透过将既往被放在宏观层面加以研判的问题,同作为微观基础的市场主体紧密对接的这样一个进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宏观政策配置的着力点和着重点越来越向微观基础层面转移和集聚,其实质是
12、经济工作格局的深刻变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一个以市场主体为重心的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深度融合之势已经趋于形成。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全面转换经济工作的理念、思想、战略,走出一条契合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路子。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激发XX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2年是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也是XX市发展的关键一年。XX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在6月召开,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新的奋斗目标将被提出。在持续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很多新问题、新挑战摆在企业和全社会面前,推进经济健康前行的迫切程度、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
13、。如何在变局中认清方向,在艰难中站稳脚跟,求得持续不断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每一个中小企业和企业家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一、站稳新起点,帮助中小企业应对严峻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受到不确定性和压力的严峻考验。如今,政府正精心部署,精准施策,全力改善市场环境以帮助中小企业。我们可以相信,只要保护好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增长的基础就不会动摇,发展的活力就不会减弱,中国经济就无惧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和“黑天鹅”“灰犀牛”冲击,继续健康发展。二、认准新路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力登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集中出
14、台政策措施,做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部署。2022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布置了“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工作任务。对于这一新阶段的政策导向,我们有必要从新的维度深刻认识,并从以下几方面付诸行动:首先,要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保稳促进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XX年营收增速、利润率和发明专利成果占有量分别达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2.2倍、L4倍和3.4倍。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保护市场主体,发展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是形成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最有力的支撑。
15、其次,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延链、固链、强链的重要举措。实践表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天生具有创新基因,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常常率先实现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出现在有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第一线。因此,如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能够加入骨干大企业为龙头、链长的产业链中,将能够提升上下游协作配套水平,使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有效提高,最终提升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质量和水平。最后,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创新要素释放的重要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及作为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这些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都具有相应的优势一一能够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能够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服务和产
16、业,同样也是实现绿色制造和低碳发展的生力军。三、锚定新目标,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以专精特新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已经形成,在规模上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单项冠军企业848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企业11.7万家。工信部2022年准备再培育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企业3000家以上,以此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力争到2025年,以体系化的方法形成“百十万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即培育100万家的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不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体系化的建设要稳扎稳打,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久久为功。截至3月末,全国累计19个省区市推出专项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