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出席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学习感悟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出席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学习感悟3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3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出席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学习感悟在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新一届政府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要突出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展调查研究,既要有“调”的形式,更要重“研”的内涵,将调查和研究充分结合起来,方能接地气求实效。反复酝酿推“演”,重形式更重内容。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调研需要有前瞻性的推演,“七次量衣一次裁”调研的方式往往与座谈交流、驻村蹲点、民意调查等方式统
2、筹进行,通过深入基层一线、群众一线、项目一线,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动态调整切入点和侧重点,突出重点区域、内容、对象。推演不是自导自演而是设身处地评估阶段性所处的局面,科学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过程。明确主题,靶向精准的准备目录提纲,科学合理地制定调研方案,带着目标去、带着问题去、带着责任去,结合被调研对象所处的环境、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所推动的工作进度、所保持的心理情绪和思想动态,明确每一个环节开展什么样的规范行动,侧重于现实性、目标性。倾听知无不“言”,重沟通更重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3、)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讲话中强调“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调研最直接和有效的就是谈心谈话。谈话能最近距离的接触、能最直观的感受、能最贴近的了解,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一对一的谈话,围绕政策部署、工作推进及客观现状等情况,积极发挥谈话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参与者的融入度。用简短和据实防“散”,短讲效率、实则作风,在有限时间里从大处着眼在细处用力,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把内容讲清楚,节奏紧凑才能环环相扣;用聚焦和递进防“偏”,通过亮明谈话标尺,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紧扣重点答即所问;用启发和互动防“冷”,走心的交
4、流是有温度的真情交汇,是身临其境的换位思考,言谈之间皆是社情民意,在坦诚的氛围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广泛分析“研”判,重收集更重洞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调研要坚持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标准,用发展的、全局的站位对调研中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必须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针对调研对象,了解不同的行业特点、岗位要求、职责分工等,善于审势相机从平常中察觉不寻常。注重用眼观察,验证评价谈话信息的真实性;注重用耳聆听,通过追问、举事例、转换话题等方式,仔细分辨是否有前后不一致的表述,是否对同类事务的评价有较大差异,完整听取
5、调研对象的明确表态;注重用心体会,在倾听谈话时认真思考,主动了解固定评价模式以外的内容,结合近期的热点难点及针对性事例,尤其是一些细节性、个性化的反映,将调研事项鲜活的特点提炼出来,将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事例情况梳理出来,多角度了解调研对象的内在特点,形成立体生动的整体形象。始终从“严”而终,重过程更重提升。要以良好的作风开展调研工作,调研的过程是查找自身不足的成长历练、是提高自我修养的心路历程。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写下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文中指出:“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这篇要则像一盏明灯,用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为我们掌握工作方法、提升自身修养指
6、明方向、树立标杆。调研的过程是宝贵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锻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调研时不带有主观色彩,不随意发表结论性意见或透露调研内容,树立公道正派的干部形象;调研后对照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将问题摆进去,将作风摆进去、将自己摆进去,真正提高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本领,用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更好的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提升。2023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出席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学习感悟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他说道:“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
7、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我们一定会推动各级干部多到基层去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帮助基层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相关视频迅速走红网络,各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都深表认同。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决策之要。然而,走马观花式与蜻蜓点水式调研既无法满足解题之需,也无法找到为民之法,使得调研的意义暗淡了、模糊了、虚化了。对此,笔者认为,如若想从基层汲取党性的“政治营养”,就必须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党员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基层调研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通过调研直击问题根本,探寻“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真面
8、。解决问题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置身于问题,古人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究其原因,久坐办公室是永远无法了解基层最真实的面貌和群众最真实的想法,自然也就解不开工作推进中“肠梗阻”关键的症结,哪还有解题思路呢?所以,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的局面屡见不鲜。党员干部调研的目的是拨开现象看本质,在“解剖麻雀”中戳中问题的要害,对文字与数据中体现的成绩要时刻保持怀疑态度,养成下去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的好习惯,走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裤腿上要沾点“泥”,靠自己去发掘好的成绩、好的经验、好的办法。要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基层谈基层、谈政策、谈农事,才是听真心话、交心话的最佳途径。通过调研汲取基层营养,
9、坚守“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初心使命。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永远是一体同心、密不可分的,我们要从基层调研中牢固为民初心,体现奋斗精神,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基层不仅是党员干部增长才干、提升能力的“大课堂”,更是淬炼问题的“大熔炉”、展示成果的“大舞台”。保持初心、实践初心,不是一时一事一朝一夕,特别是在下基层沉浸式调研这件事,必须勤打磨、常锤炼。要干在实处,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要走在前列,寻找工作推进中会出现的痛点、难点、堵点;要迎难而上,在基层这片孕育新思路的摇篮中,开出取“大智慧”之于民,用“新办法”之于民的“秘药良方”。在基层调研中汲取到的民间智慧,就像一盏茶,一泡浓、二泡纯、三泡
10、四泡余香存,调研的过程中,往往自己也成了局中人,在推进局中事,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通过调研挖掘群众智慧,坚定“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想信念。“闭门造车”难以做出科学决策,“唱独角戏”推不动工作落实。我们要坚定基层群众的智慧就是源头活水的信念,每当工作遇到困惑时,到基层走走看看,往往会眼前一亮,自然能从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力量。基层最深刻,群众最智慧,党员干部要坚持拜群众为师、向人民学习,“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原因上来,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培养“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态度与解题魄力,在身临其境中掌握最真实、最客观的第一手素材,了解最接地气、最有生命力的群众观点意见。在基层群众中穿梭来回,
11、听见的家长里短,往往蕴含了群众急难愁盼,而他们口中不经意的对策与建议往往是最具智慧的“土方子”,我们要做的则是不断挖掘调研,将这些经验智慧变成新时代发展中的破题之法。2023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出席记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学习感悟一种精神就是一段历史。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江浙人民以“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开拓进取,跪出了致富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展示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奋进之路,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勤劳、勇敢、智慧形象。在刚刚结束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再次提起了“四
12、千”精神。时代已悄然变化,但基层选调生肩负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这种箪路蓝缕、披荆斩棘、敢为天下先的“四千精神”便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走遍千山万水、不辞辛劳做好调研工作。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更是选调生了解社情民意、培养基层情怀、密切群众感情的必修课程。选调生刚刚脱离学校的“象牙塔”,对基层事务不了解、工作方法掌握不透彻,如果放不下自己名校毕业的身段常坐办公室而缺乏调研,极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导致工作浮于形式。“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真情”,只有心无旁鹫地“沉下去”、用脚步丈量基层热土,在田间地头、板凳炕头多跑一跑、问一问、坐一坐,才能对村情民
13、意了然于胸,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说尽千言万语、尽心尽力广交群众朋友。基层是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小到邻里矛盾调解、大到拆迁倒地维稳,只和群众“摆官架子”毫无用处,反而会激起逆反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初入基层小白不了解当地情况,积极向村里老党员学习、以谦虚的姿态与群众交流,才能以真心换真情。因此选调生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群众交心谈心,不怕听群众的“牢骚话”、多说群众听得懂的“明白话”,在做好政策解读的同时积极为群众出谋划策,不搞花架子、多干实在事,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想尽千方百计
14、、全力以赴提升群众收入。新时代选调生年轻肯干,具有思维灵活多变、知识储备丰富、眼界广视野宽的优势,应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大力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全面打赢,如何引导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便成了重中之重。广大选调生要强化担当意识,厚植为民情怀,聚焦群众期盼。要结合村情因地制宜地做出相应思考,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借助人大、政协的力量广泛宣传特色产业,努力让群众增收致富,真正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历经千辛万苦、义无反顾投身基层一线。回望过去,中国人民得幸福生活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实现的,是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的结果。就像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决心,为祖国建设注入了强劲的“血液”。当前基层工作十分辛苦,责任无限大,事情无限多,休息无限少。但基层选调生身为党的干部、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有敢为人先、勇于攻坚的干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做到斗争面前不挂“免战牌”、困难面前不打“退堂鼓”,以拼搏的姿态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用“四千精神”讲好“基层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一份“选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