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留痕——例谈问题情境教学法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无声处留痕——例谈问题情境教学法 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于无声处留痕例谈问题情境教学法【内容摘要】: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从等比数列概念的情境创设,以及达到的效果出发,论述情境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关键词】:情境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形式;案例一%IW现一字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针对我国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造成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这些弊端是:刻板、繁杂、不高效,压抑学生兴趣、特长等方面发展。针对这些弊端,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禁该问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学生从枯燥的公式、定义、定理中解脱出来?怎样才能让学生简单的、快乐的、无负担
2、的学,并矢志不渝的想去钻研呢!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意图隈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一论述反映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于无形中提高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情境教学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将抽象的繁杂的数学语言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给学生展示具体的生动的事例或者活动场景,一方面使学生从表象的认知达到抽象的思维顿悟,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内在的活动,第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并通过问题解决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观念以及人生价值观念。那么,怎样才能创设
3、好的教学情境呢?以下是我从教十几年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所得的一点感想。二、创设问题情境(21形式1 .利用敕材和生活实际,制设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都会给出相应的章头情境。比如三角函数中的摩天轮图,平面向量中的飞机飞行轨迹场景图,空间几何体中室内场景图、火箭升空图、天安门前国旗飘扬图、地球赤道与卫星轨道平面图等等。这是在编写教材人员精心设计下,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的生活素材,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在教学中,能将数学中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数学教学回归它本真的面貌。这就好比把一捧沙放在学生面前,看它能让学生联想到什么?是沙包,沙坑,混凝土,沙画,还是无边无际的沙漠。我想我们
4、数学教学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几幅图片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畅想。只要我们老师稍加设置具有价值或悬念的问题,便可以让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并着手解决一个个能够得着的问题。这比我们老师满堂讲要有效得多,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那些紧扣教学知识点,有目的的,有层次的,带有启发性的新颖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加教师得当的语言作导向,课堂便朝向可操作,可预判的方向顺利展开。长此以往,学生数学素养将得到大幅度提升。2 .通过活动或实脸,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和初中数学教材中,我们常会看到折一折,动动手这一环节,可是为何在高中阶段,这一个环节没有了呢?这是因为在初
5、级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脑力发育还不成熟,理解力与成人还有差距,通过这些实际操作,便于加深物像模型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便可弥补成长阶段的不足。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实际操作不论在哪一个学习阶段都是有必要进行的。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同样也离不开这动口、动手的操作环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观点,这是教法与学法的一次变革,无论在何时都不会过时且耐得住时间考验的真理。虽然高中教材里没有明确动手这一环节,但在每一章节的设问上都有体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独具一双慧眼,把繁杂知识简单化,把生涩难懂知识细节化,把平铺直叙趣味化。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时,可让学生动手摆摆看
6、,身边找找看,通过小组活动,感知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学习排列组合时,可让学生动手抓抓看,通过先后抓球,还是一次性抓球,感知无序和有序的不同;在学习数列求和方法一一错位相减法时,让教室里面的学生前排和后排错一位或者两位而坐,看看前排和后排的学生对应情况,这样便将枯爆的公式具体化,形象化,于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在学习点线面位置关系时,动手做一做柱体、锥体、台体等等,通过这些小制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其学习压力,而且会使学生对平面和空间的理解更深刻,这对于学生学习空间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诸如此类,对知识精加工,表象化,何愁学生学不好学不懂数学呢?我们汉语言文学中
7、有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手法,以使句子丰满,富有想象力,致使文章惟妙惟肖,出神入化。难道数学中就不能有这样的“比喻句”或“拟人句”?答案是肯定的。所有好的东西我们都会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有细心人才能发现它哟!3 .利用故率或知识的生长点,创设用题情境因为故事往往具有通俗易僮、感染力强等特点,所以我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往往兴致很高,精神也相对集中,很怕一个不注意漏掉了一个精彩情节。于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的小故事作衔接,这样可以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过:“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那么,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快乐呢?比如
8、下面案例中的国王奖赏麦粒这则故事,老师将所讲知识融合到故事中去,这为接下来的知识设置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我想这便是故事情境特有的魅力吧。当然,不可能每个数学知识点都能有这么趣味盎然的故事与之匹配。我们上到题课,探索拓展课该怎么做呢?我个人采用“你出题我来做“:也就是老师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查阅资料,看同一知识点可通过哪些形式呈现在自己面前。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自然呈现出来的题型也是丰富多彩的,更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就某一个知识点来说,学生的拓展能力已经赶超我的知识范围。我想,敢育的本质不就如此么,授你以渔即可。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是为提高课堂效率
9、而产生的,无论通过什么来创设问题情境,都离不开对学生的了解。唯有知其困惑,才能搭桥牵弓I,行之有效。三、案例教学案例等比数列的概念这是笔者在县教学研讨会上所听的一节课情境1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事例发明者要求:在第1个方格放1颗麦粒,在第2个方格上放2颗麦粒,在第3个方格上放4颗麦粒,在第4个方格上放8颗麦粒,直到第64个方格子,国王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呢?情境2一尺之棱,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情境3某品牌轿车的售价约36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那么该车从购买当年算起,逐年的价格依次为多少?相比于教材中所给的情境一镭的半衰期,国王赏麦子这个故事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镭的半衰期本身就很抽象,镭
10、是什么更是没见识过,很难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点印象。像国王赏麦子这样以故事情境呈现所讲知识,具有趣味性,新颖性,更具启发性。学生既能有抱着听故事的轻松心态,还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它听起来就很神秘,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情境二和情境三均来自于教材,一个用四字诀呈现,简洁的语言与数学知识的精妙联系,看似文瞥绐的古文,原来阐述了一个深奥的数学问题,它展现了知识的魅力,更说明知识是不分科学领域的。另一个情境来源于生活,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凸显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解决的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正好回答了部分学生的疑问,我学习的数学能用来干什么呢?这样的三个问题汇聚一起,学
11、生就会产生质疑了,它们有联系吗?有没有什么共性呢?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情境很自然的承接上面的内容。按照正常人的正常逻辑思维进行了下面的提问,这是本小节情境设置的合理和精妙之处,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M1上述例子可以划归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材的基础之上另外添加的一个问,老师并没有直接说这几个例子有何共同点,而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其数学特点,并找到相应的模型与之对应,这种建模的思想就在短短的一个问题中产生了,这是该教师教学思维的严谨之处。学生学习了前一节的等差数列,通过观察、类比,不难发现以上数列的规律:得到以下3个数列1,2,22,336360.93
12、60.92-360.9-,问题2上述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给学生充足时间讨论,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耐心等待,让学生的思维慢慢开化、顿悟,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不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他们也并非毫无目的。前面有等差数列作铺垫,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些数列不是等差数列,而是每列数中的后一项与相邻的前一项之间有联系。如果在这儿老师提示,那学生就缺少了自己发现知识规律的成就感,少了最关键的思维顿悟,那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来顿悟,别小看多给的一分钟,也许那就是后进生迈一大步的希望。R3这些数列和等差数列相似,是一类重要的数列,哪位能试着给这样的数列起个名字。这
13、一个问的给出,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专业术语的由来,都是很贴近其本意的取名字,而并非像我们每位学生的考试学号一样具有随机性。再回头看看这三个问,问题一的呈现,体现了文字语言到数的符号的转换,为进一步揭示其本质做好了准备。问题二打开了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摸索等比数列的特征,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形成。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在此凸显。大家的意见一致的时候,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认同的时候。问题三的设置毫无悬念,水到渠成。综合上面的实际情境和问题情境,环环相扣,逐层递进,正体现了知识的前后结构顺序。设置一个好的悬念,就能带动并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一起参与到探究的行列,这与“满堂老师讲
14、学生听”的课堂相比,学习方式自然是不同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升。不管是从学生学习的心态,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是学生愿意这样做,也想这么做,有了这种动力,何谈学不好数学呢?RM4(中各数列的公比分别为多少?I问题6请大家举一个q0的等比数列(q=-2,q=-5).R6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在定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数列,它是等差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呢?问题4、5,6是对等比数列概念深化理解,对照定义,回头看,理解更深刻些。在此,老师并没有按照教材思维,从问题四直接跳到例题的讲解或者是练习的层面,而是深究概念,挖掘其外延部分,就前面给出的三个等比数列并不能说明其公比的任意性。问题四中三个
15、数列的公比均大于0,按照惯性思维,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公比小于0这一情况,教师将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的分毫不差,高高的凌驾于课堂之上,这是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RM7数列0,0,0,0,是否是等差数列?也等比数列吗?问题7的给出,体现了该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和对待问题的态度,看任何问题不是一知半解片面化的对待,而是从全局考虑,完整的对待每一种可能的情况。在此老师将公比的所有情况都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自己把握定义中的公比的限制条件。这比活生生给出公比不为零这一结论要管用得多,而且长久都不会忘记。通过这一细节我该反思,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老师看问题的角度无形中迁移到其他学习的方方面面,如果我长
16、期用不完整的思维的看问题,那么长此以往,我的学生收获的将是什么,现在我才深刻的体会到言传身教的真正含义。潜移默化的力量真的不容我们忽视,更不能小觑。R8类比等差数列的数学符号语言,试将等比数列定义的内容用数学表达式写出?问题8并没有在学生理清概念时抛出,而是在例题与习题讲解后,再回头看时,总结出了符号语言,承上启下,为下一节课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讲解作铺垫。由此可见符号语言在等比数列中的重要性。试想,如果该问是按照教材中旁白部分的位置,教师直接读给学生,学生会明白符号语言在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吗?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认为不重要。因此,问题情境给出的顺序,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体现了知识本身的地位。这对设计者来说,无疑是更高的挑战。探索问题在学习前一节等差数列时,我们用公差d,项数n以及首项外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在等比数列中,要表示该数列的任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