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由来与绵竹年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神由来与绵竹年画.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门神由来与绵竹年画我国的风俗节日文化源远流长,过年张贴门神或年画的习俗,便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这一习俗最初兴起于何时,已不可详考,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譬如仪礼与礼记中记述战国时已有“礼门神”之俗。到了汉代,为了祈求吉祥、御凶驱邪,张贴门神或者画虎于门已经成为一项广为流行的传统。汉代的门神已经有了正式的名称,分别称为神茶、郁垒,是传说中的两位神人。对于这两位神人的记述,最早可能出于山海经。据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
2、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茶、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论衡乱龙篇也谈及了神茶、郁垒。关于这条史料,今本山海经无此文。但在后汉书礼仪志注文中也同样有引用,文字略有出入。此外,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对此也有记述:“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茶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茶与郁垒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荚,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又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关于神茶与郁垒的传说,东汉蔡邕独断中也有相同记载:“十二月岁竞,常以先腊之夜除之也,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这
3、些记载说明,汉代人们对这一传说是深信不疑的,并因此而转化成了广为流行的习俗。在门户上张贴门神或画虎于门,与年俗相结合,也是从汉代开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行。宗博荆楚岁时记弓I括地图日:“桃都山有大桃树,盘曲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后来的岁时广记卷五与类说卷六也引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可见民间崇拜的门神此时已大致确定为“神荼”与“郁垒”。古代宅邸的大PK通常为左右两扇,故而要有两位门神。我们也由此可知,每年岁首张贴门神,已成为家家户户都习以为常的一项传统习俗。令人好奇的是,盛行于汉
4、代的门神画像,究竟是什么模样呢?文献记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关键还是要寻觅实物图像的佐证。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对门神的崇尚,已同当时的墓葬礼仪习俗结合起来。由于汉代人们有着浓厚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又具有强烈的辟邪意识,为了表达对幽冥世界的关怀,当时的贵族、官吏、商人与百姓将神茶与郁垒二神刻画于墓门之上,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要了解汉代的门神形态,地面建筑早已埋没无存,而遗留至今的汉代地下画像就成了至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从出土的汉代画像资料来看,刻画于墓门之上的神茶与郁垒二神正如文献史料中所述,大都执刀持钺而立,面目丑陋,形态强健,给人以威猛之感。例如河南南阳市区东关出土的两件墓门画像石,就刻画了
5、二神人的形象,左神茶右郁垒,皆头梳发髻,下着短裤,一左手持钺,一右手执刀,另一只手掌向外作擒拿恶鬼状,双目圆瞪,面相凶恶。南阳市区出土的另一件画像石上刻画的门神形象,则头戴力士冠,身着短襦短裤,怒目露齿,左手执钺举于头顶,右手挥舞作驱魔逐疫状。在有些汉墓中,则将门神与铺首、朱雀等刻画在了一起。譬如河南方城东关汉墓与城关镇墓出土的几件墓门扉画像石,其中一件上刻朱雀,下刻门神,中间刻铺首衔环;朱雀作昂首展翅欲飞状,门神似为神荼,赤裸上身,下着短裤,右手持钺,弓步挥臂,显示出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山东曲阜市韩家铺村出土的“东安汉里”石椁墓南壁外面画像,在纵84厘米、横212厘米的画面中刻画了神茶与郁垒
6、弓步相对,手执刀杖,瞪目露齿,也同样给人以威猛有力之感(见题图)。汉代画像中所刻画的这些神茶与郁垒,在表现手法上无论是夸张或是写实,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张扬着一种强烈的辟邪意识。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墓门的上部也大都刻画朱雀或瑞兽,墓门下部也刻画人物,其内容与中原地区相比则更为丰富。譬如乐山柿子湾崖墓享堂内羡道口,左侧刻一人手执铁锄与箕,右侧刻一神怪手执斧钺与蛇,其头上生角、口伸长舌、大耳似兽,相貌狰狞。显而易见,其用意同门神是一样的,刻画于崖墓享堂内羡道口两侧,主要是起镇鬼驱魔作用。四川博物馆藏有汉代陶镇墓神,其形态与乐山柿子湾崖墓执斧钺神怪非常相似,亦可谓是汉代立体的墓葬门神造型。四川出土的
7、一些砖室墓,墓门上刻画有朱雀与拥普持刀的门吏;或墓门上部刻有翼仙鹿,墓门下部刻男女人物;或者在墓门上刻画铺首与亭长门吏等。这种情形,表现了地域文化的不同特点,说明蜀人对门神的理解并不拘泥于古代传说,而是采取了更为宽泛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显示了蜀人思维的活跃,以及在美术方面的善于创新。两汉之后,埋入地下的画像式微,但年节张贴门神的习俗依然盛行。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关于门神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譬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与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三记叙,唐太宗生病的时候,寝门外有鬼魅号呼,梦寐不宁,两位名将秦琼、尉迟恭戎装守门而邪祟平息,于是唐太宗命画工绘两人图像介胄悬于宫门,
8、从此两人也成为了门神。西游记第十回也描述了秦叔宝、尉迟敬德把守宫门驱除鬼祟的故事,所以“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还有唐玄宗时候的钟尴,因唐明皇梦见其捉鬼而命吴遒子画像以驱除邪魅,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有“岁首画钟尴于门”的记载,也成了捉鬼门神。唐宋之后,还出现了其他众多的门神。门神职能也有了很多显著的变化,由汉代的辟邪祛恶,转为了祈福迎祥。由执鬼御凶,变成了加官进禄与送子赐福,门神的形态风格也由威猛而转变成了和合为主。蜀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造纸业,到了唐代,蜀地的造纸业已相当发达,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造纸中心之一,印制的门神年画也就应运而生了。四川绵竹年画的出现,就与蜀地纸张制作与印刷业的樊
9、达有很大的关系。宋代已经有了年画市场,绵竹年画成为年节时的畅销品。据成都古今记记述,宋代成都已有“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关于桃符市,在南宋都城和其他繁华城市也同样流行。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记述:十二月岁末之际,“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尴、财马、回头马等,馈予主顾。更以苍术、小枣、辟瘟丹相遗工到了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帽,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也说:“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播、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由此可知,成都古
10、今记记述的成都十二月桃符市,其实就是年画市场的俗称。因为成都在宋代已有出售年画的市场,由此推测,绵竹在此时显然已经有了制作年画的作坊,而且不止一家,并具有相当的规模,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到了明代,绵竹年画已经畅销各地,不仅保证成都的需求,还远销到了陕西与川南等周边地区。绵竹年画兴旺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据资料记载,当时分布在县城与城郊的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年画艺人逾千人,加上帮工,从事年画生产人员达万人以上。清代中期,绵竹年画的生产经销更是空前繁荣,每年生产门神、斗方达一千万份左右,画条二百万份以上。经营年画的商人,数量众多,生意兴旺。当时在县城开设铺面,专门经
11、营年画的坐商就有三十多家。不设铺面,流动经营推销年画的行商,数量就更多了。清代后期,城内南华宫一带已形成了专门销售绵竹年画的大市场,在城内外的其他地方还形成了出售年画的小市场,每年腊月从早到晚都摆满了年画摊子,显得异常繁荣。绵竹年画因为和年俗的密切关系,会在过年的时候张贴在门上或屋内各处,表示招祥纳吉,增强喜庆气氛,同时也要供人观赏,使人赏心悦目,所以年画的内容大都以传统题材为主。绵竹年画印制最多的仍是门神,不仅有武财神,还有文财神。此外,还出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童子、仕女,以及时装人物等。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四川绵竹年画中的门神,其内容除了流行的传统题材,还有不少创新之作。譬如其中有印制的门神
12、“穆桂英“,身穿衣甲,佩剑插翎,手执宝刀,英姿飒爽。也有认为,画中的门神,描绘的人物应是四川忠州女将秦良玉。从汉代以神茶与郁垒为门神,到清代门神的多样化,说明了人们崇尚观念的变化,因而从价值取向到审美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绵竹年画描绘的题材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也充分显示了绵竹年画善于创新的特点。绵竹年画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画面描绘的不仅有神话传说与辟邪迎祥内容,还有戏曲故事、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民俗题材。在创作手法上,不仅有门画,而且有斗方、中堂、条屏、案子、对子等等。其中的中堂、条屏是供观赏用的;案子描绘的主要是观音、罗汉、灶王等,是作供奉用的。条屏画有四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等,内
13、容以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居多,大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多取材自“二十四孝”“四大名著”等。中堂画则以表现吉祥内容为主,如麻姑献寿福禄寿喜图魁星点斗寿天百禄三星图等。此外还有喜闻乐见的故事题材,例如老鼠嫁女麻雀嫁女狗咬财神三猴烫猪等。还有大型的迎春图,人物众多,场面浩大,堪称绵竹年画中的艺术珍品。传统的绵竹年画,最初以手描彩绘见长,这与其他地区年画制作采用刻版套色印刷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他地区的年画制作,通常有几种颜色就有几块版,先要刻版,然后手工印刷,有几块版就要印刷几次;绵竹年画主要是刻版印墨,先起稿、制版,在白纸上印出墨线轮廓,然后加以施彩,有的还要勾金。经过施彩、勾金以后的绵竹年画,充满质感,显得异常生动。这种民间年画作坊手工印刷绘制的年画,不仅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明清时期的年画刻版,和原汁原味的手工印刷绘制年画,如今都已堪称珍贵文物。传统的年画,不仅仅是畅销的商品,也是精美的艺术品。绵竹年画正是因为制作精致,独具特色,在内容题材方面善于创新和雅俗共赏,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绵竹年画自明清以来,不仅畅销于巴蜀地区,而且销售到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新疆和港澳等地,甚至远销到印度、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绵竹年画因之而名扬中外,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