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679169 上传时间:2024-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主持人语(南炳文):本期本专栏推出了两篇值得重视的论文。前者为陈宝良教授之虎丘秋:明清时期的虎丘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该文所讲内容,既论述了景随时迁的苏州岁时景观,又对苏州属下包括虎丘山和相关山塘在内的虎丘景观,尤其浓墨重彩地加以论述,指出明清两代虎丘仍然属于苏州城市人文景观的标志,对揭示苏州地域文化的特色贡献甚大。后者为常建华教授之亦僧亦俗:清中叶僧人的人际纠纷及其生活一一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该文依据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分省辑刊等,对清中叶僧人出家原因进行了检讨,从僧人与俗家亲族、僧侣之间、僧俗之间的人际关系,展开

2、了相当细致的分析讨论,大大加深了学界对清中叶僧人的了解。(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资深教授)摘要:胜景、人文与游人相合,构成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景线。明清时期,扬州清明、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并称,成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典范。苏州人文胜景的形成,得益于经济的繁盛与百姓的富庶。苏州是明清雅文化的典范,更是天下时尚的引领者。苏州人好游成风,形成“游春玩景”之俗,尤以虎丘的秋天为盛。所谓“虎丘秋”,既是苏州的一处人文胜景,也是苏州的城市名片,甚至是苏州的文脉所在。虎丘秋天的人文胜景,显已成为苏州景观的文化意象。虎丘人文风景线有两条:一是虎丘山寺,二是七里山塘。对“虎丘秋”的诠释,旨在揭示苏州地域文化

3、的特点。关键词:明清;虎丘;虎丘秋;人文景观引论:从“下说苏杭”说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至迟在清代已经定型。细究这句谚语的本义,无非是说苏州、杭州是人生的“真仙乡”。若是追溯这一谚语的起源,显然起源于宋代,且谚语原作“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在“苏杭”并称的同时,另外一句谚语随之出现,即“苏湖熟,天下足”。前者指苏州、杭州的繁华,是人们的行乐之地;后者指苏州、湖州的富庶,是满足天下人口腹之欲的粮仓。胜景、人文与游人相合,构成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景线。虎丘是苏州土民的后花园,人们一年四季在此冶游消闲;虎丘是外方人念兹在兹的胜景,他们以登虎丘山、游山塘景为乐事;虎丘是文人雅

4、集的佳地,饯行于此,诗酒于此;虎丘是仕宦游屐必至之地,官员途经于此,借游虎丘之举而消解仕途的焦虑;虎丘是时尚品生产、销售之地,雅者有花树、盆景,实用者有葵扇、团扇、席子,儿童所喜者有各色耍货,甚至不乏仿西洋样式而制的新奇物品。客商、游人,一至虎丘,玩者尽兴,买者满载而归。明人张岱的眼光有其独到的敏锐之处。他在论及四时城市人文景观时,将扬州清明、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并称。与之相应,张岱又将扬州清明这一人文景观与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加以比较,认为扬州清明之景,“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一如画家的“手卷”;而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则“皆团簇一块”,犹如画家的“横披”。(明)张岱撰,马兴荣点

5、校:陶庵梦忆卷五扬州清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张岱之说,显然可以成为本文讨论的起点,且足以说明以下事实:所谓“虎丘秋”,既是明清苏州的一处人文胜景,也是苏州的城市名片,甚至是苏州的文脉所在。借助于对“虎丘秋”的诠释,我们可以揭示出苏州地域文化的特点。一、景随时迁:苏州岁时景观人文胜景的形成,得益于经济的繁盛与百姓的富庶。苏州繁华,集聚于闾门,甚至在明清两代有“金闾”之号。苏州旅游风气之盛,渊源有自。在明代,苏州士大夫更是“画船游泛,携妓登山”,且成一时风气。虎丘自知府胡缀宗创置台阁数重之后,更是“增益胜眺”。自此以后,“四时游客无寂寥之日,寺如喧市,妓女如云”。(明)黄省曾:

6、吴风录,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上册,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版,第317页。从明人杨士奇的记载中不难发现,虎丘据苏州之胜,由此成为以下三类人胜游之处:一是苏州的“耆老壮少”,岁时闲暇出游,必至虎丘;二是士大夫宴饯宾客,必至虎丘;三是四方贵人名流路过苏州,必在政事之暇,至虎丘游览。(明)杨士奇撰,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卷二五虎邱云岩寺重修记,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69-370页。至清代,苏州民间更是形成一种“游山玩景”之俗。所谓游山玩景,即“春事半在绿阴芳草间,故招邀伴侣,及时行乐”。清人邵长衡冶游诗云:“二月春始半,踏青邀女伴。小桃虎邱红,新柳山塘短。”诗句所言,已经揭示出苏州

7、人好游之俗,进而形成旅游文化的三大要素:有游地,有游具,有游伴。就游地而言,苏州山水园亭,多于他府;就游具而言,苏州旨酒佳肴、画船箫鼓,咄嗟而办;就游伴而言,苏州人选妓征歌,尽态极妍。(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卷三三月游山玩景,第119-121页。明清苏州人游览之景众多,尤其是虎丘山塘绵亘七里,其游赏以春秋为盛。除了虎丘之外,苏州人的旅游之处,尚有“春初西山踏青,夏则泛观荷荡,秋则桂岭九月登高(明)黄省曾:吴风录,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上册,第317页。景随时迁,由此形成岁时节序人文景观,一年四季,无不徜徉于春风雪月之中。(一)春:游春玩景苏州人好游成风,形成“游

8、春玩景”之俗。每当春月,虎丘山下,白堤七里,彩舟画楫,衔尾以游。苏州人的春事,“半在绿阴芳草之间”,甚至招邀伴侣,及时行乐,故俗谓之“游春玩景”。(清)顾禄撰,王迈校点:清嘉录卷三游春玩景(看菜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当清明节时,有“山塘看会”之俗。按照惯例,在清明节这一天,官府至虎丘的府厉坛,致祭无祀之鬼,游人骈集山塘,号称“看会”。(清)顾禄撰,王迈校点:清嘉录卷三山塘看会,第65页。这一天,赛会最盛,“观者填溢衢巷,臂倚肩凭,袂云汗雨,不可胜计”。(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卷三三月山塘清明节会,第98-99页。(二)夏:画舫乘凉时至六月,苏州人有“

9、画舫乘凉”之俗。苏州的伏天炎灼如焚,为了避暑乘原,一些游闲子弟就“争携画舫,载酒肴,招佳丽,呼朋引类,般棹于胥江万年桥经,或虎阜十字洋边”。(清)袁景澜撰,甘拦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卷六六月画舫乘凉,第212页。由此而来者,则是苏州游山船的盛行。(明)姚旅著,刘彦捷点校:露书卷八风篇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苏州夏日节序之景有二:一是山塘龙舟竞渡,二是六月二十四日荷花荡观赏荷花。苏州竞渡盛于山塘。每年四月末,苏州人就起龙舟开演,画船箫鼓,陆续聚于冶芳浜深水之间。至端阳前后十余日,更是“观者倾城,万船云集,远郡士女,结伴纷来,鬓影衣香,雾迷七里,百工废业,小户倾家,甚至雷雨

10、不能阻,父兄不能禁”。(清)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纪事,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下册,第792页。山塘竞渡时,”土女靓妆炫服,倾城出游”,“山塘七里,几无驻足;河中船挤,不见寸澜”,甚至“船窗洞达,玻璃与水,相映若一”。(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卷五五月山塘竞渡,第180页。药门荷宕,或作符门荷荡,为苏州夏日最为闻名的人文景观。荷花荡在封门之外,正名叫朝天湖,俗称“荷花荡”。湖中景致,四时晴雨皆宜,尤以夏日为胜。江盈科有同张幼于诸君游荷花荡诗九首,其中两首大抵可以反映荷花荡的旅游盛况。(明)江盈科:雪涛阁集卷五,(明)江盈科著,黄仁生辑校:江盈科集上册,岳麓书社199

11、7年版,第272页。六月二十四日药门荷荡胜景,以袁宏道、张岱的描摹最为细微入神。袁宏道在荷花荡一文中,称此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渔助小艇,雇觅一空”,“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极矣”。他所称“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四荷花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的描摹,最为入神。张岱药门荷宕一篇,亦说此日苏州土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药门外之荷宕”,“靡沸终日而已”。张岱的描摹一袭袁宏道笔法,称“宕中以大船为经,小船为纬,游冶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舟楫之胜以挤,鼓吹之胜以集,男女之胜以溷”,并认同袁宏道

12、“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之说,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亦即以此与苏州中秋夜加以比较:虎丘中秋之夜,其特点是“模糊躲闪”,而六月二十四日之荷花荡,则是“明白昭著(明)张岱撰,马兴荣点校:陶庵梦忆卷一封门荷宕,第6页。两者意境,迥然有异:虎丘中秋夜,有隐约之美;而六月二十四日荷花荡,则有明白敞亮之美,狂欢之态,不避于人。(三)秋:重阳登高苏州秋日,有两大旅游景象:一为七月半虎丘之游;二为九月九日重阳节虎丘登高。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日,俗称“七月半”。官府在府厉坛祭祀无祀之鬼。游人聚集山塘,观看“无祀会”,一如清明节。(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卷七七月七月半中元节,第24

13、4页。九月九日,民间俗称重阳节。按照旧俗,苏州人在此日至吴山治平寺登高,并“牵羊赌彩,为摊钱之戏”。至清代,在吴山之顶的机王殿,仍保留着“鼓乐酬神,喧阈日夕”的风习,但更多的是借登高之名,遨游虎丘,”箫鼓画船,更深乃返”。(清)顾禄撰,王迈校点:清嘉录卷九登高,第176页。(四)冬:天平山看枫叶每当冬日,万物萧瑟,民间旅游暂时消歇。苏州亦不例外。钟惺有冬日登虎丘诗,其中有句云:“一丘但清妙,箭气如暂销。”(明)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四冬日登虎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就是最好的例证。但需指出的是,苏州的冬日,游风尚有遗存。较为著名的有二:一是十月朝赴虎丘山塘看“

14、无祀会”;二是十月至天平山看枫叶。十月朔,俗称“十月朝”。在此日,游人“骈集山塘,看无祀会”。当然,苏州冬日旅游胜景还当数十月天平山看枫叶。天平山位于苏州府西,山上枫林最为繁盛。宋代名臣范仲淹的祖墓,正好在这座山的山麓,俗称“三太师坟”。在坟前,有九株大枫树,名为“九枝红每年十月,枫叶挂霜露红,苏州人就“赁山轿,结伴往游”。夕阳西沉,纵目鸡笼诸山,丹林远近,烘染云霞,四山之松、括、杉、榆,各色树木,”间以疏翠,岩壑亭台,俱作赤城景象”,堪称冬日一大奇观。(清)袁景澜撰,甘拦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卷一O十月十月朝十月天平山看枫叶,第296、299页。二、虎丘秋:一幅横披人文画卷苏州虎丘,隶属

15、苏州府元和县武丘乡彩云里。虎丘属于一个通称,实则包含以下两部分:一是虎丘山。虎丘山离苏州长洲县西北不到10里,是吴王阖闾所葬之处。过去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吴王下葬之后,有白虎之异,故称“虎丘”。(明)杨士奇:虎丘云岩寺重修记,(清)黄宗薮编:明文海卷三七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36页。二是山塘。东起山塘桥,西至西郭桥,北距长荡,南尽野芳浜。这一段山塘,又称“桐桥”,属虎丘最为著名之处,故清人顾禄所著桐桥倚棹录,大抵摘取李嘉祐“春风倚棹阖阊城”的诗意。(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凡例,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下册,第537-538页。山与寺相合,无不构成一大景观。天下名山胜刹,大多山中藏

16、寺,而虎丘则不同,是寺里登山。山在寺中,门垣环绕,包罗胜概,先入寺门,而后登山,故又号称海内“福地”。张籍有诗云:“老僧只怕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后人有诗云:”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所指亦是虎丘寺中有山之意。至于虎丘寺的缘起,则出自东晋成帝时期王殉、王琨兄弟“舍宅为寺”。起初一山分为二寺,分建于剑池东西两侧。至宋初,合为一寺。(元)高德基:平江记事,王稼句编纂点校:苏州文献丛钞初编上册,第143页。(一)虎丘人文风景线虎丘是苏州的一处人文胜景。至于其人文风景线的构成,则包括两条:一是虎丘山寺。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曾经游览虎丘山寺。他所游历的路径,大致就属虎丘山寺这一条人文风景线。据王士性的记载,他是从阊门买舟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