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辅导报告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讲稿辅导报告4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三中全会中解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宣讲稿: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专题党课: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三中全会中解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党课中共中央第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另外,全会还提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
2、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一、为什么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是关键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关键。中国各地区在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东部地区GDP总
3、量占全国的50席以上,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能够有效弥补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方资源禀赋是因地制宜的基础。以东北地区为例,作为中国的传统重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因此,东北地区可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而长三角地区则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高水平的人才储备,适宜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通过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方向,各地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资源优势,提升经济效益。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各地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防止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某些地区由于盲
4、目跟风发展,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费源浪费。例如,某些地方在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大量建设钢铁、水泥等重工业项目,最终导致了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许多企业面临严重的经营困难。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可以避免这种盲目发展的情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也是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区在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集中了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可以承担更多的原始创新和高端研发任务。而中西部地区则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吸引科技人才和创新资
5、源,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地区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3.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能够显著提升各地的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例如,珠三角地区可以依托其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重点发展5G通信、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而中西部地区则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现代农业、绿色能源和特色制造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通过因地制宜的产业升级,各地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总之,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
6、键所在。各地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在国内形成怎样的雁行梯队分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国内形成合理的雁行梯队分工,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雁行梯队分工模式,即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生产任务,形成梯次推进、相互配合的发展格局。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整体生产力水平,还能增强各地区的竞争力和合作力。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资金和高素质的人才,适合发展高端制造业和
7、现代服务业。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可以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产业,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的引领者。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83万家,占全国的3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这些地区在雁行梯队分工中应承担起技术研发和高端生产的任务,带动全国产业升级。中部地区则应发挥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优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中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发展制造业和加工贸易。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了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以湖北省为例,2022年全省制造业增加
8、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显示出其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显著成效。在雁行梯队分工中,中部地区应继续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合作,提升自身的制造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区域,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矿产和特色农业等产业。同时,西部地区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通、通信等条件,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以四川省为例,近年来该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效应。2022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达到15虬显示出其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在雁行梯队分工中,西部地区应注重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培育,形成与东、中部地
9、区互补的发展格局。此外,各地区还应加强在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东部地区可以通过技术输出和产业合作,带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中西部地区则可以通过资源和市场的共享,支持东部地区的持续发展。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区域间的科技合作项目数量不断增加,2022年跨区域合作项目占全国总数的30%以上,显示出区域协同创新的积极态势。通过雁行梯队分工,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分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全国的整体生产力水平,还能增强各地区的竞争力和合作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维护产业链、
10、供应链安全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可以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例如,中国在集成电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相关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减少了对国外技术和零部件的依赖。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产量达到3514亿颗,同比增长6.9斩显示出国产芯片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
11、位。技术创新带来的自主可控能力,能够有效降低外部风险,增强产业链的安全性。其次,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关键。通过优化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可以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以工业母机为例,这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整个制造业供应链的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在工业母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机床和智能装备逐渐替代进口产品,提升了国内制造业的自主保障能力。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母机国产化率达到60%,显著增强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也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可以减少对低端
12、产能的依赖,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以医疗装备为例,中国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产业升级,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23年,中国医疗装备产业规模达到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这些高技术、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不仅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还提高了产业链的安全水平。此外,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是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有效措施。通过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及时识别和预警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例,中国通过迅速调整供应链布局,保障了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稳定供应,显示出应对突发风险的强大能力。2022年,中国在重点产业链领域建立了
13、50多个风险评估和应对中心,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的安全水平。加强国内产业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产业在国内的合理布局,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通过产业链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产业合作项目达到3000多个,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可以有效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相辅相成。通过技术创新、要素优化和产业升级,可以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和供应链的韧性。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
14、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建设,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人才是创新
15、的核心要素、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必须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把加快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放在优先位置,促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促进人才要素集聚,着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1.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二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16、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科技、人才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创新科技,科技赋能教育。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满足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