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下法、和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法-下法、和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八法一下法、和法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适应症: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分类: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1、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的痢疾等病证。一大、小承气汤。2、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脾胃冷积,寒实结胸,以及大便不通等证。一大黄附子汤。3、润下:适用于津液缺乏,阴亏血少,燥便秘证。一麻子仁丸、济川煎。4、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主治水饮壅盛之肿满证一十枣汤、舟车丸。5
2、、逐瘀:适用于(下焦)蓄血、瘀血、内结等证。一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6、逐痰:久积顽痰老痰证一碳石滚痰丸。但逐瘀、逐水均有其对症的主药,而卜.法只用以为辅,比拟特殊。定义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下法也是中医学很具特色的一类治法。泻下,荡涤,攻逐,这三个词的含义是相像的。但是我们往往运用时,攻卜.或者泻下,带有泛指的意思,或者狭义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类,荡涤也用于这类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的病理产物。攻逐光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这类运用。像停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3、、结痰、停水。宿食、燥屎、冷积这是属于饮食积滞这一类为主的。瘀血,那是包括妇科、伤科、内科。由于有瘀血阻滞形成必需攻下的,也是常见的病理产物。结痰、停水是水湿壅滞以后,形成的理里产物的不同的类型。这六类,事实上就是饮食、瘀血、痰水。这六类病理产物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方法。适应病证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或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围围着六类不同的病理产物来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这是指的有饮食积滞在胃肠,须要用攻下的这类病证。热结旁流是热实互结的又类表现形式,这在后面的大承气汤证,重点要分析这个问题。它本质上仍旧是热实互结在胃肠,而现像上这个旁流,是热邪逼迫津液从燥屎
4、的旁边流下,可以这样理解的。热邪逼迫津液从旁而下,是由这种燥屎内结,本质还是燥屎内结。但这种状况伤津最快。停痰留饮,瘀血积水,这仍旧是前面谈到的,属于形证俱实之证。一般状况下,以攻下实证为主。当然有正气缺乏了,有气阴两伤,或气血缺乏。分别要结合补益方来攻补兼施。分类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性质大体有寒热之分。所以我们有寒下、温下两个主要大法。从种类来说,它有饮食枳滞造成,也又水温、水饮、痰结这一类造成,须要攻下。当然正气亏虚,要攻补兼施:从程度不同来看,热屎互结假如较轻,仅仅胃肠燥热,可以用润燥,热屎互结的轻证,或纯属津血缺乏,这些都可以用润下。因
5、此后面相应的泻卜.剂,分为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这样五类。这五类是不是分全了呢?严格讲,在下法方面还没有全,比方前面说攻下瘀血,那这些局部内容,在相应的理血剂里面探讨的,所以在后面各论的详细的章当中,分节里边,五节都没有攻下瘀血。放在理血剂里面,这是下法的分类。运用留意下法运用要辨清病情属性首先要辨清晰它病邪的寒热属性,这个特别重要。尤其在用下法的时候区分寒热属性,许多人把它忽视了。因为现在运用中医的下法,不仅仅是我们中医队伍自身,下法,比方用大黄可以攻下,吃点番泻叶泡水吃也可以,有攻下作用,几乎许多老百姓都知道,成为一个常识。而许多现代医学工作者,西医也爱用这一方法。但由于没有
6、依据辨证论治的观点运用卜法。所以应当用温卜.的往往用寒下,滥用寒卜.这种现象,往往给病家造成许多不良后果。中病即止,顾护正气。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到达消退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和解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表半里的证候。适应症:疟疾,肝脾不和,肠胃不和,伤寒邪在少阳,气血不和,营卫不和。分类:常用的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和解少阳法:适用发病位在半表半狸之少阳病一小柴胡汤。调合胆胃法:蒿苓清胆汤。调合肝脾法:消遥散、四逆汤、痛泻要方。调合肠胃法:半夏泻心汤。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
7、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相对来说,和法在中医里是比拟特殊的个法。简洁讲它是一个复合治法。假如真正探讨起来,是直到现在都属于学术界常常探讨的问题。和法的“和”字,在汉代和汉以前,它是一个哲学名词。过去那个时代的人不把它当作连词,我们现在是我和你,你和他,它是个连词,过去不是这样用的。比方说?内经?上,用和”字用得许多。从治法的最高境界的是“和,?内经?说“和为圣度”,和本身在古代哲学里,用的是协调平衡或者双向调整这种含义。协调平衡都有双向才谈得上协调嘛!两个人协调不协调?两个方面平衡不平衡?所以?内经?说“和为圣度”,就是说用治法最高境界是和,就是协调平衡。所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思
8、想也是一种和的思想。所以过去的和,这里讲的是广义的和,我们到现代中医的和法,和占代所谈的和的概念有联系,都有协调平衡的意思。但是是广义、狭义有区分。老子?道德经?里谈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描述了天地之间万物的产生,事实上中医学整个生的概念,就是依据这段话来的。道生一,自然界的物质根源和总规律,一生二,整个物质共同属性是运动,运动中动那么生阳,静那么生阴,只有两种根本态势,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而阴阳相互作用呢,二生三,那到我们医学上,阳气蒸发阴液,比方肾阳蒸发肾阴,产生肾气。二生三,三是种阴阳平衡状态。那平衡状态是产生万物的一个根源。万物得以保持
9、正常,得以化生的一个根源。这骨气是一身五脏六腑精神活动,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它后面这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冲气以为和有就是它的阴阳的协调平衡,这叫“和”的状态,最志向状态。冲,冲和。所以最早的“和”的概念,先是个哲学名词,强调事物双方的协调平衡.强调什么?你复原他的正常状态所实行的双向调整。病态状况下,你要使他复原协调平衡,所以?内经?才把它提到叫“和为圣度”。这是和的含义。原来和是个可以说最高层次的,就像一种整个原那么一样,到后来我们现在,和,把它当成“和解,调和这个狭义的概念。整个中医学应当讲,它的治法里充溢了就是要人体协调平衡,广义它是i种总的治那么概念,狭义他是
10、一个和解调合。我们现在把它定的是“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哂、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这个只有围围着我们现代用和法的,特殊是从成无己以后,用”和法把它详细化以后所下的定义。所以直到现在,对“和法”,哪些方属于“和法”,大家还是有处理的不同。有探讨,有争辩。所以对“和”的理解,还是一个学术探讨的问题。我们重点探讨狭义的“和法”,然后看看不管广义、狭义,有什么共性?本质是个什么?和解调和从共性来讲,都有一个双向调整,和解主要针对邪在半表半里,这最早是成无己说明?伤寒论?当中,因为依据?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和解,张仲景提出来和解,所以成无已把它归纳落实到半表半里
11、,这个就叫和解。现在这个狭义和法中的和解这局部,就是专指的邪在少阳。调和的观念宽点。因为调和包括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等等。只是要双向的,这个病情涉及到的双方,有一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这种状况,都是和解范围。但你总要把这个调和下个定义。所以戴天章,这里讲和法包括和解和调和两类。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和解少阳的治法。协调平衡、双向调整之义。和为圣度(?内经?)冲气以为和(?道德经?)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戴天章?广温疫论?)调和,我们引用戴天章(戴北山)的一段话,“寒热并用之调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的谓和,平其亢
12、厉之谓和。大家一般比拟共同的,都引用这四句话,从五版、六版、到现在七版,作为公认的。有没有别的定义?还是有的。我们前面说过用现代语言来,前面几位医家所讲到的,包括秦伯未、岳美中、蒲辅周,他们都给合法下过定义,语言上都有肯定的差异。也没有形成一种共识、定论。所以还是目前这个作为狭义和法中间的调和法的一个定义了。他这里讲,寒热并用,补泻合剂是指的疾病性质,我们讲过寒热虚实,补泻针对虚实,寒热并用针对的病性的寒热属性。并用,说明是对立病性的同时存在。从病性,病邪性质来讲,是对立病性同时存在的。“表里双解之谓和是指的病位,这几个大家好好理解。平其亢厉呢,主要是指的脏腑,也可以包括什么?包括像阴阳、气血
13、这类。但一般来训:,探讨当中涉及脏哂较多,你比方说脏腑之间在生理关系上,亲密协作的一些,肝和脾,心肾,肝肺等,这类在人体生理活动过程当中,特别亲密的,具有密切关系,在脏腑之间,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协同,打破了病理上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恶性循环。而责任不是单打一,一个方面为主。而这个必需是双管齐卜.,双向调整。我们为什么常常把调和肝脾、肠胃,把它做为调和最主要的呢?有没有别的呢?说调和广一点,调和气血,调和阴阳都可以算。上下不和,分消上下,甚至于营卫不和,桂枝汤,上海出的?方剂?书,桂枝汤放在和法。那不是调和营卫吗?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那也可以用在调和阴阳。所以这个调和概念
14、很广。这里的平其亢厉,脏腑用得最多。肝和脾在生理关系上,肝主疏泄,帮助脾胃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气成为气血津液,又要养肝,这我们叫作木要疏土,土要荣木。木来疏土,土来荣木,这是一种生理上良性的循环,但是产生病理关系的时候,往往相互平衡被打破,这在临床上,或者生活中,大家都是个司空见惯的。人精神安逸,吃饭就吃得多,假如心眼小一点,常常不欢乐,他吃饭就吃不得,那不是肝的疏泄与脾胃运化失司两者?所以在肝脾同病的过程当中,往往相互影响。那我们用这种和法调和肝脾的话,必需双管齐下。这种肠胃不和,往往指的是胃的降浊和脾的升清,同时发生问题。上热卜.寒,胃热肠寒,造成升降失常,而且相互影响。你不是单打一,治哪
15、个能解决问题的。必需双管齐下。所以“平其亢厉之谓和,主要指的是人体的脏腑功能。或者根底物质,相互联系的双方,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治疗上得双管齐下。有的学员可能要问,我们从治法的角度,绝大多数方,因为补益的方里边,不管你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你都要留意到,用药往往中医有这个特点,矫枉不能过正,补气要补而不滞,补血、养阴要滋而不腻,对吧?都配一点这种,归脾汤里配一点木香,四物汤里用点川苜,养血还要通呀,通补呀。那这不是双向调整,这是和吗?不同,这不能算和。因为什么?这是它有一个,从冲突双方有一个主要冲突。有个特别突出的主要冲突,另一个是相对来说,较次要的。因为中医学用治法时候,它留意到病机是什么?
16、往往对立病性会同时存在,因虚可以致实,因实可以致虚。我们学习?方剂学?许多根底方,许多病机都比拟单纯,就算兼挟证征困难程度也不重,为什么?它是根底课。所以许多学员到临床以后,看到些老中医,经验丰富一点的中医开的方很困难,又是补的又是泻的,又是寒的又是热的,往往都不好说明。事实上你要把许多这个,中医治法配方里它有许多东西,没有把它升华归纳出来,从整体思想来看,过去病因、病位,中医特点我顺便提到了,病的性质里有一种对立病性同时存在,你不是虚证吗?我补气,我不光是用人参,我还配白术、茯苓。这个思想从仲景善用白术茯苓这种配伍构造,到了唐代,这个时候茯苓成为一个保健药品,包括孙思邈,孙思邈的书很讲究,里面有丰富的养生、保健、食疗、美容。这些药都有,这些方都有。茯苓,上品,?神农本草经?上品,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