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647152 上传时间:2024-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1)作者:荣新江来源:发布时间:O1.-11-03阅读:次一、仓石武四郎及其中国学探讨成果仓石武四郎(1897-1975)先生是日本同名的中国学家,尤其在战后以对汉语探讨、汉语教化及辞典编纂的功绩而成为现代日本汉语探讨的泰斗。他对现代汉语教化的贡献成为日本中国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具体成果,1974年被授予日本朝日文化奖。但是,语言的工具性往往使人们忽视其学术史、思想史的意义。随着时年的推移,在日本,翻阅经典的岩波中国语辞典(岩波书店1963)虽然成为与中国沟通的当然渠道,但在匆忙地找寻着中日词汇的对应义之际,人们已很少去留意到主编者的名字,更不

2、用说在这种习以为常之中去体会仓石武四郎扬弃传统汉语训读法而使日本走上汉语学习康庄通衢的历史了。在中国,仓石武四郎的名字除了出现在岩波日中辞典(商务印书馆1986)上外,更是罕为人知,作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者,其影响之不及引进新知者,好像是中外沟通史上的通例。但日本汉语教化与中国学探讨的发展壮大,在中日两国交往史上的现代意义,却是无法回避的。理解和相识仓石武四郎这位在战后崛起的中国学探讨前辈,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仓石武四郎于明治三十年(1897)诞生在新潟县高田市,他的父亲仓石昌吉是明治维新时期闻名思想家、教化家福泽论吉的学生,典型的书香门第使他从小就喜爱口本与中国的古籍。1921年,他

3、在东京帝国高校支那文学科毕业。同年,到中国江苏、浙江沿海进行考察,短期的中国之行使他对训读法与中国现代语之间的隔膜产生了深刻的相识,因此成为他一生探讨汉语教化、改革的契机。虽然在那一年他考上了东京帝国高校高校院的特选公费生,但一年之后即中途退学,于1922年进入当时口木中国学的中心京都帝国高校高校院,在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等日本中国学的奠基者指导下从事探讨。1926年,他担当了京都帝国高校讲师,1927年升任助教授,1928-1930年被口本文部省派往北京留学。留学回国后,他接着在京都帝国高校任职,并兼任东方文化学院京都探讨所(今京都高校人文科学探讨所前身)探讨员。1939年,他以段懋堂的音韵

4、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任京都帝国高校教授。1940年,乂兼任东京帝国高校教授。1949-1958年,任东京高校专任教授。此后乂担当日中学院院长等职。自留学回国后,仓石武四郎即致力于汉语教化的改革,创立中国语学探讨会(今中国语学会)、仓石中国语讲习会(日中学院前身),并通过支那语教化的理论与实际(1940)、汉字的命运(1952)、中国语五十年(1973)、架起通往中国的桥梁:仓石25年中国语教学总结(1977)、U1.思惟社会(1981)、汉字?日本语?中国语(1982)等探讨专著与仓石中国语教本、岩波中国语辞典(1963)等教材和工具书的编纂,深化汉语探讨并推广汉语学习。此外,作者的探讨成

5、就还表现在中国经学、文学等多重探讨领域,其尚书正义(校订本)(1936)、段懋堂的音韵学(1941)、中国文学史问题(1957)、中国文学史(1956初版、1962再版)、吴稚晖:中国的思想家(1963)、中国文学讲话(1968)、书目学的973)等著作都是中国学探讨的事要成果。与汉语教学的推广普及一样,仓石武四郎还以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中。1955年,他参与现代中国文学全集(15卷本)的编译,主编第14卷短篇集?谢冰心篇,1955-1958参与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木)中国文学部分的编写,1956年参与东洋名著的编写,主编中国篇?中国文学名著,同年任变革时期的中国探讨的主编

6、,1959-1961年任中国古典文学全集(33卷本)总主编之一,并编译历代诗选(1961),1959-1962年参与亚洲历史事典(10卷本)的编写,1965-1966年参与世界文学小辞典的编写,1968年参与世界文学大系中国文学的翻译,1970T972年任增订中国古典文学全集(60卷木)的总主编之一并具体编译第4卷庄子、第20卷宋代词集讥他还是将鲁迅作品盘上口木高校讲堂的第一人。从以上的历程和业绩可以看出,仓石武四郎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28-1930年留学回国之后起先的,近两年半的中国生活无疑对其后来的事业产生了H大的影响。这一点,由于述学斋口记的出现而使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将仓石武四郎的留学

7、生活放大开来。二、仓石武四郎的留学生活与述学斋口记1928年3月23日,仓石武四郎以日本文部省资助的在外探讨人员身份来到北京,起先了他的留学生活。在规定的两年期满后,他乂得到上野育英会的奖学金资助,接者在中国逗留了四个多月,于1930年8月5口回到口本。在他留学的后期,留下了一份日记手稿,即述学商日记一卷。述学斋是作者给自己的书裔起的室名,日记记录了他在中国留学最终八月的读书生活,自1930年1月1日至8月6日,共218天(其中7月20日、8月6日两天有日期而无记录),总字数28000余字,原文用汉字小楷书写在北京琉璃厂清秘阁印制的九行笺上,共45叶,此前复有引首一叶,书七绝一首,表述其在北京

8、购书的志向。这一份宝贵的日记,在很多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在作者本身的学术生涯中,这是其唯一用中文书写的口记文字。我们从他追逐鲁迅一文可知1,他平常很少写口记:我们原委是在哪月哪日访问鲁迅先生的呢?对于我这个一般不记口记的人来说,不久就忘却了:然而,鲁迅口记上却清晰地记着这一天五月三十一日,那距今已是三十七年的事了呀。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知道他也没把述学斋口记这样短暂的日记当IU1.事。虽然述学斋口记标明为卷一,但在此后作者并没有再作续卷。口记在写作旨趣上明显受到清人李慈铭越级堂口记的影响,从其日记之名称到内容,都体现了专述学问的内涵。这在其口记中即有叙述:(正月)初三日。晴,寒甚。偶翻李越

9、级日记,颇动效颦之兴。(正月)初六日。晴,比日寒甚。补写元口来口记。由此可见,作者是在越级堂日记的引导下进行日记的2。在中日近现代沟通史上,由日本学者撰写的以学术交往为内容的留华记寥寥无几,而口记体还原现场的时代性,就更使得述学斋日记具有了重要的信史价值。其次,口记具体记录了其以学问探讨为内容的丰富生活,这由几个方面组成:一、听课。在日记所涉及的1929-1930学年两个学期中,除了星期天,作者每周六天都穿梭在北京高校、北京师范高校、中国高校之间,倾听钱玄同、吴承仕、孙人和、范文澜、赵万里、伦明等学者的课程,包括音韵学、说文学、三礼、周易、文法、词学、版本书目学等。而钱玄同的音韵学课程无疑干脆

10、影响了作者回国后的汉语教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五四新文化以来的国语运动在海外取得的巨大成果,正是通过钱玄同、仓石武四郎的沟通而产生,这是新文化探讨尚未关注的内容。这样繁重的课程学习在口原来华留学生中是特别少见的,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来的名义都是在外探讨,主要是收集材料、进行实地考察等,在仓石武四郎留学期间,真正能如此克服语言的障碍而虚心就学的,事实上只有他和吉川幸次郎、水野清一等少数的学者(此前桥川时雄也曾到北京高校旁听,但很快就失去爱好3D。此外,作者还在每周二奔波于杨钝羲、俞平伯的家中,跟从他们学习经史词章和翻译之学O前者是清朝遗老,曾经在那一时期开办雪桥讲舍,但最终前来的听众只有作者和吉川幸

11、次郎两位。俞平伯是较作者更为年轻的新文化人,但作者却视为师友,在一起度过了很多教学相长的时间。在今日的俞平伯探讨中,只是记录了1954年10月13日,作者第一次访问新中国时,曾在北京东总布胡同中国作家协会驻地,与俞平伯等中国作家实行座谈,有关他们在民国年间的交往,似也未被道及。而作者在孙人和家中居住,向孙氏的请益与相互探讨更是形同习以为常。二、游历、访学。作者在留学的最终两个月去了南方,并从上海回国。因此日记记载的内容里包括了他在中国南、北两个文化中心的游访历程,与之交往的中国学者无疑在口记里组成了1930年的民国学人谱。据堡者的统计,与作者有干脆交往的中国学人,在口记中多达80余人。如其记载

12、与陈寅恪见面的事:(五月二十七日)晚宜南广和居徐、赵、钱三先生招宴,坐者吉川、加藤、玉井而外,孙蜀丞、陈寅恪、乔口口(曾助),真一时雅会。陈氏论如利刃断乱麻,不愧静庵先生后起矣。关于陈寅恪的探讨成为今日重要的学术话题,这一当时的评说较之后来的认定F1.然更具有史料的客观性4。在吉川幸次郎1974的留学回忆访谈中,也提及此事5:陈贡恪先生,我没有正式探望过他,但见过他一次。前面提到日本对支文化事业做四库全书提要续编的工作,最近成书了。这工作中须要搜寻和购买书籍,这方面的主任是徐鸿宝先生,据说现在他是上海博物馆的馆长,他与本的学者也很熟识,他为了把我们这些日本留学生介绍给陈寅恪,曾邀了陈寅恪,并叫

13、上加藤常贤、玉井必博和我,一起吃过一次晚饭。就是在这一次我见过陈先生。这人看起来很敏锐,有西出几多郎先生年轻时的风貌。在对陈寅恪的深刻印象上,吉川幸次郎的回忆无疑与作者当时的记载有一样之处,但落实到具体的细微环节如时间、地点、人物上,述学斋日记则显示出作为第一手资料更为确凿的价值。乂如:(七月初三)冒雨访章太炎先生于同孚路。先生童颜短发,不饰边幅,尤见其怪异也。操笔论对,颇出人之意表。其云:治汉学者不行有新奇之心。寥寥短句,足箴举世。其论左传,亦拮击公羊家神怪之说:春秋即鲁史,孔子则就警史寓褒贬之意而已。周易所论,不出社会进化之过程,亦无可怪,而况其余乎?盖古文家所说,应是而已。过午而辞。(七

14、月初七)早赴中心高校,先访汪旭初先生于教习房廿二号,不在。转访黄季刚先生于大石桥四号。先生引见,所说侃侃,真国才也。小学一门特其特地。云:占文尚书作伪无疑矣,而其所用之字则真。又云:余所学不出嘉道间人,先学注疏,而后清人正义可看也;先熟段注说文,而后诸家说文可参也。乂云:读书不必自出新义,能解古人之意,于余足矣。叩其所业,则云黄以周氏之学也。以上两段分别是在上海、南京访问章太炎、黄侃的口记,章、黄之学及其风貌在后人的记述中也是异说纷呈,而作者通过自己的访谈,在笔下言简意赅地表现出来,同样是特别值得玩味的。又如胡适长达半个世纪的日记,恰恰在作者与之交往的那段时间有所中断。其时胡氏在辞去上海中国公

15、学校长后的短暂北京之行,因为仓石武四郎日记的记载,使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他南返的时间及在上海的部分活动内容(参6月14口、27口、29口记载),从而补足了胡适年谱中的空缺。此外,在游历过程中对北平故都与南方城市的风物描写,虽亦总是寥寥数笔,却颇能反映出当时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景况。三、访书、购书、校书。从日记中可以看到,作者儿乎每天都在访书、购书和校书,并且特别勤快地记录下经眼的大量书籍。在八个月的日记中,作者登记了近八百种书籍,使其日记本身具有了重要的书目价值。这里有作者经眼的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涵芬楼、南洋中学、江南国学图书馆等重要图书馆的藏本,也有如陈士可、传增湘、张元济、吴引孙等私人藏书家的珍品O更多的是作者在此期间购入和请人抄录的大量书籍,后者因为价昂、或属于藏书家的善本,而被借来请人抄写,再由作者在晚上亲自校阅,校勘的工作成为作者重要的读书方法,往往因此而忙至深更。这些书后来捐给东京高校东洋文化探讨所,成为仓石文库的重要部分。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作者:荣新江来源: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期刊/杂志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