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其次单元孟子选读单元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深化系统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索3、体会孟子文章的雄浑气概、学习其说理擅用比方、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孟子文章善用比方、铺排的艺术特点单元教学难点观赏孟子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尝文章语言和说理艺术单元教学方法诵读、探讨、积累单元教学过程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2 .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3 .理解比方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方的运用。教学难点:在朗读的基础上,观赏品尝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尝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教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
2、、探讨法教学支配:三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学生结合注释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三.检查自读状况1、齐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订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假如就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仔细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3.内容探讨: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探讨后沟通)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特别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扬他的“仁政”思想。他没有卜脆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识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一一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行,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回答了“民不加多”的缘由。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及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仃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问题的缘由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王道之始”要实行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要想“王道之成”还需实行哪些措施?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见,后一组是“教民”的主见。孟自由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见层层铺叙,消染得绘声
5、绘色,为梁惠王呈现出一幅美妙的前景。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须要有合理的看法。孟子是怎样指责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卜列问题:1 .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栗的措施及“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分的?2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 .孟子是怎样指责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其次课时二、导人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事实上及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具体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方法,但这还不够,若王对此还应有什么看法呢?我们看最终一段。二、亮点探究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
6、背景下谈话的?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世)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乱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猛烈动荡。权势及暴力被推崇,新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卜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
7、庙社稷,其人甚H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卜.,孟子起先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问及梁惠王的一次谈话。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F1.的人口国策?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斗争和统治者的苛捐杂税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削减、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强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想方设法地争夺、吸引和限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很多思想家都主动主见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
8、兵强,此猫王之本也”,把“人众”及“国富”并列为称箱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激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育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须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定要求。基于人口的确定性作用,梁惠王天经地义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即使在今日,人口仍是确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支配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动身作出的为
9、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华蜜的明智选择。3 .孟子比方的特点是什么?“五I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方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锐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好玩、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孟子不干脆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索。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削减,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
10、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赛武。“五十步笑百步”奇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及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需施仁政,行王道。4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日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需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养精蓄锐,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搁生产季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仃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
11、兴办教化,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家立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今日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敬重自然,通过及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及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全部人都不会有利益。(3)发展经济,振兴教化,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合力。”(4)实现天下安静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5)
12、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养精蓄锐,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建更多的物质财宝。朱培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看法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5 .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更,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亵渎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药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斗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明,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指责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孽
13、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同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卜.,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慧机灵、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卜.、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6 .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超群之处吗?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沟通及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概、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超群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其一
14、,擅长驾驭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化及跌宕生姿。其二,精确运用比方、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运用比方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加气概。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见,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家立业的情景。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
15、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化,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厚的特质。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槌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7 .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驾驭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务以及统治者和策士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见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更、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具体、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争论困难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记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