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主要内容传绘的贸易理论,从李越图到施克我:尔一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i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缘由是生产率和SS赋的不同,一国题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要的产品,迸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登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7比较充分的说明。但是七十年头以来.这种贸易理论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缘由: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的确有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隹够自圆其说,但又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完备.出同时使理论偏离了实际。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与不变的技术水平
2、,不存在规俣经济。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登济却附若经济坏读的改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爱不在。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头以来.要素禀赋相恐的发达国冢之间的相同或相像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揩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生.这是传筑的贸易理论应定不处说明。在这样的苛察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探讨从七十年头就起先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探讨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理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削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它认为.贸易不百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烧是规埃及济或收益物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二,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泉贬、
3、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俱好或者规模羟济以与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迨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况易。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供应了信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土的垄断厂商的规俣经济效益,获得垄淅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垄的探讨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逗采纳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爱护。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像产品贸易的探讨,而对于索贼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好像更多的应当是产业间贸易,能够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说明,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产业
4、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作为推断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项重要指标,这可以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考察的产业内贸易发生的缘由上来说明:从需求方面看,林德的“需求偏好相像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像,生活水平相像,对产品的需求结构相像。这些国家国内虽然可以生产同类的产品,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却对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产品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r是得以产生。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越快,收入增加到肯定程度,与发达国家之间对同类产品的重合需求就会越多,由此产
5、生的国际贸易一一产业内贸易相应也会越多。从供应角度看,主要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动身来说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垄断竞争市场上,垄断厂商生产具有肯定产品差异的同类产品,假如厂商此时正在平均成本的下滑曲线上生产,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的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就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假如产品销售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可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贸易则供应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垄断利润.克鲁格曼rr-个汽车工业生产的模型。两国起先各有8家和6家厂商,通过国际贸易,最终生产汽车的厂商共有10家,分别分布在两个国家,每个厂商都扩大了产量,因为国际贸易而获得了更多的由规模经济带来
6、的垄断利润。据此,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部门往往都是规模经济现象比较明显的部门。而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所优先发展的部门一般都遵循着“筱原二基准”,即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从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来看,收入弛性大就意味着对其产品的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速度。一般来看,收入弹性大的部门还是那些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而这些部门,也最简服产生规模经济,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来看,生产率上升率快,就是技术进步速度快,即规模经济效益大的部门。这样,可以说规模经济效益高的部门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优先发展的部门,而规模经济又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缘由,换句话
7、说,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日益增大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从以上分析好像可以得出结论:产业内贸易对r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是不断增加的,下表可以供应一些直观的证据:各国行业内贸易指数(%)非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地区阿尔与利亚1.5肯尼亚13.9阿根廷42.3澳大利亚25.3喀麦隆6.1马拉维6.6巴西37.8奥地利74.1中非共和国0.7马来西亚32.4希胎21.1比利时79.2智利10.1摩洛哥10.9香港40.8加拿大66.9哥伦比亚20尼日利亚0.2印度37.4丹麦67哥斯达黎加32.4巴基斯坦14.8以色列61.9芬兰45.4多米尼亚共和国6.9秘10
8、.3韩国34.9法国80.3埃与6.8菲律宾15墨西哥31.9德国62.7圣萨尔瓦多33塞内加尔18.7葡萄牙32.8爱尔兰61.3加纳4.3斯里兰卡4.8新加坡66.9意大利59危地马拉32.7苏丹0.8西班牙52.1日本26圭亚那19.6泰国17.3中国台湾34.7荷兰74.2海地46.3特立尼达14.3南斯拉夫50.7新西兰25.9克特迪瓦13.4突尼斯17.3挪威44.4牙买加14.4土耳其7.9瑞典68.3约旦14.9瑞士59.5英国81美国59.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14.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全部工业化国家地区42.058.9资料来源:可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P.187该表供应了41个发展中
9、国家和18个工业化国家在1978年的发展状况。很简单.可以视察到,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比重最高,为58、9%,其次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最终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是不断提高的,产业内贸易和国的经济增长以与工业化进程是休戚相关的。三、产业内贸易指标的局限但是,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仅仅归结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到足以和发达国家同等贸易的水平是片面的,因为以上只是一般性的理论推断和阅历分析,每个国家在其发展道路上都有其特别性,产业内贸易的指标存在数量上的主要是质量上的“水分”,是产业内贸易指标与本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之间的相关度至少没有上
10、面分析的那么大。1、从产业内的垂克分工因素看,以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主要体现在产业之间,近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垂直型的分工向产业内发展。这种产业内的垂直分工,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完成的。划分产业内贸易的依据是国际贸易标准中的三位数产品类别作为标准的,三位数以后的就是属于产业内贸易。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认为,跨国公司只有同时具备区位优势、内部优势、技术优势才具备内外干脆投资的条件。在这三个优势当中,最重要的是技术优势。为了保持垄断优势,以实现全球经营战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密,引起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增大,但会竭力避开其技术在东道国的快速扩散,价值链理论认
11、为,跨过国公司的生产有许多环节,即价值链“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会因为战略须要被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安排,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价值链上的特别环节才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优势的关键所在,具有高附加值,称为战略环节,比如计算机的碎片生产、可口可乐的糖浆配方,驾驭战略环节是跨国公司可取得垄断优势的关键,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分工时,为达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往往将一些次要的附加值小的部门安置在发展中国家,而将战略环节驾驭在母国。这样产生的贸易假如属于产业内贸易,也并不能真正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因为在技术含后低、价值增值很小的这样个价值链的环节上,发展中国家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变相的
12、收取一点“加工费”。这种现象在中国的突出的表现就是加工贸易比重的快速提高。表2我国加工贸易的比重改变年份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给1988140.529.571990254.240.941991324.2545.091992396.1746.641993442.4848.231994737.0347.091995737.0349.541996843.3455.51997996.0254.5资料来源:依据各年对外经济贸易年鉴计算得到表3外贸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附图资料来源: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到比照上述两表,4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比重从不到30%猛增至占多半,其中外资企业发挥了更大
13、的作用。另据宋泓、柴瑜所做的探讨,企业在我国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的部门经济技术含成并不高,例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部门、杂项制品、三资企业的产业内水平为14.61%而国内企业仅为7.56$。2、随着学问经济的日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交叉分工”现象越来越多,有人认为,这种形势下产业的大量的产业内贸易额是产业内的水平分工,标记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现实并不这样乐观。以深圳市为例,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仍旧是加工贸易,参见下表:199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出口状况产品种类金额(美元)所占比重(%)计算机与其相关产品242570557261.4广播视听产品3811364439.65信息通信产品73357041618.57光学仪器产品2618226576.63微电子产品1113318042.82生物化工产品105320160.27医疗器械产品57992420.15自动限制设备205744920.52合计3950472702